「興林謠」唱出幸福和美好

在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裡,陳列著一枚銅質獅鈕小方印,上面有陽刻隸書「楊靖宇印」四個字,它經歷過炮火,見證過機密,被列為國家一級文物。1967年6月,吉林省通化縣興林鎮張元沖、柳明章兩位農民在鏟地時發現的這枚印章,有力地佐證了楊靖宇將軍率領東北人民革命軍第一軍創建「河裡抗日游擊根據地」這一重要史實。興林鎮依託紅色資源,開啟了「以抗聯精神鑄魂育人,用紅色文化助推發展」的特色鄉村振興之路。

傳承紅色基因,賡續精神血脈

山川之美,古來共談。遊人沿山間小路踏尋東北抗聯的烽火歲月,宛若在時空中穿越。霧鎖山嶂,虯枝擎天。空山新雨,鳥鳴林幽。石壁嶙峋,跌水飛濺。斜陽夕照,五色交輝。興林鎮的魅力源於哈泥河水的孕育和滋養,得益於紅色文化的積澱與傳承。

據《吉林黨史》記載,河裡抗日游擊根據地位於金川與柳河、通化、濛江等縣交界處,當時大部分屬於金川縣所轄,故稱「金川河裡」。河裡地區土地肥沃、物產豐富,山高林密、交通閉塞,地勢險要、易守難攻,群眾基礎比較好,日偽統治力量相對薄弱,是隱蔽和迂迴作戰的理想地域。1934年春,楊靖宇按照中共滿洲省委的指示,率領東北人民革命軍第一軍獨立師籌建河裡抗日游擊根據地。1934年夏,河裡抗日游擊根據地建成後,作為東北人民革命軍第一軍開展抗日游擊戰爭的重要後方基地和南滿黨組織及人民政權組織發動群眾開展抗日游擊戰爭的戰略基地。

時間會淹沒許多記憶,但有些從未消失過,只待一個密碼,便頃刻激活。被泥封多年的將軍印章重現世人就是這個關鍵的密碼。硝煙散去,歷史永存。1935年8月,根據中共滿洲省委的指示,中共滿洲特委在河裡地區召開會議,成立了南滿特區臨時革命政府籌備委員會,明確任務是「領導和組織南滿中國民族的反日民族革命戰爭,努力完成東北人民革命政府正式建立,為實現東北人民革命政府綱領而鬥爭」。1936年7月,中共南滿省委在河裡抗日游擊根據地成立,組建了東北抗日聯軍第一路軍,南滿的抗日游擊鬥爭進入蓬勃發展時期。大荒溝村東山腳下的「日偽統治時期死難同胞紀念碑」,不僅是對「白家堡子慘案」中400多名死難同胞的哀思,更是對日本軍國主義暴行的無聲控訴。如今,走在田間地頭、街頭巷尾,抗聯故事仍然在老百姓的口中相傳,深深浸潤在人們的心裡。「頭顱可斷腹可剖,烈愾難消志不磨」的紅色基因在這裡賡續傳承。興林鎮以東北抗聯為主題,組織創作了《白山紅雪》《抗聯印記——血沃興林》兩部大型情景話劇,通過富有張力的視覺效果帶觀眾重溫那段艱苦卓絕的歲月。

興林鎮因紅色旅遊而聞名,中央電視台經濟頻道《生財有道》欄目對興林鎮發展紅色旅遊的經驗做法進行報道。東北抗聯文化園被納入吉林省黨員黨性教育基地,被列入吉林楊靖宇幹部學院第一批現場教學點,成為助力鄉村振興的重要著力點和增長點。

依託資源稟賦,助力鄉村振興

晨曦耀彩,花草滴露。炊煙裊裊,曲柳搖曳。徜徉在興林鎮政府所在地大荒溝村的街路上,宛如置身於森林氧吧,讓人神清氣爽。在移步異景的變幻中感受鄉村振興帶來的變化,走累了就坐在涼亭的座椅上稍作休憩,聽聽田野中悅耳的鳥叫蟲鳴……

多年以前,大荒溝村的基礎設施較差,村集體經濟發展增速緩慢,村民人均收入不高,很多有能力、有學識的人逐漸脫離土地走出大山去謀生。在紅色旅遊產業的拉動下,大荒溝村黨支部帶領村民依託資源稟賦,找准發展方向,重點打造紅色旅遊品牌和中草藥種植項目。2020年,大荒溝村4個居民組398戶1086人,年人均收入實現16200元。舊貌換了新顏,大荒溝村先後獲得「全國生態文化村」和「吉林省鄉村旅遊重點村」等榮譽稱號。

新機遇激發新動能。2021年,大荒溝村被列為「全國紅色美麗村莊試點村」。年初以來,大荒溝村「兩委」換屆工作圓滿完成,實現了黨支部書記、村主任「一肩挑」,村班子領富帶富能力得到加強。村裡重點圍繞「全國紅色美麗村莊試點村」發展「紅綠藍」三大產業項目:「紅」是指「紅色產業」,擴建東北抗聯文化園項目和文化集市大院改造項目;「綠」是指「中藥材項目」,分兩批次新建中藥材苗木繁育基地270畝;「藍」是指「藍莓產業」,依託通化禾韻現代農業股份有限公司,以村集體入股的形式,分兩批次建設藍莓基地500畝。三大產業項目建成後,可輻射帶動周邊6個村共同集群發展。大荒溝村地處哈泥河水源地上游,為確保下游城市居民能喝上放心水、乾淨水和安全水,在村規劃區以南300米處,投資270萬元建設佔地面積20畝「大荒溝村牧業小區及農機具集中存放點」。該項目建成後,村民自養的300餘頭牛實現出村入區飼養,農業機械可在村外集中存放,有效解決農村的糞污收儲問題和農業機械亂停放問題,生活環境將隨之得到極大改善。

搶抓發展機遇,打造旅遊名鎮

芳草鮮美,落英繽紛。土地平曠,屋舍儼然。阡陌交通,雞犬相聞。黃髮垂髫,怡然自樂。向古人借智慧,用陶淵明桃花源記》中的詩句,形容興林鎮以紅色為底色助力鄉村振興,描繪出的一幅幅宜居宜業宜游和百姓富足安康的美麗畫卷,實不為過。

興林鎮堅持以「政之所為」對接「民之所需」,挖掘紅色資源,講好紅色故事,弘揚紅色精神,打造紅色主題小鎮。推出的「重走抗聯路」體驗式黨性教學項目吸引全國各地遊客紛至沓來,通過「穿著抗聯軍裝、學唱抗聯歌曲、探訪抗聯小路、品嘗抗聯伙食、參觀抗聯文物」體驗式教學活動,讓遊客走進歷史,重溫歷史,了解歷史,接受一次深刻的愛國主義和革命傳統教育。2015年以來,累計接待遊客30餘萬人次,經營收入達1000餘萬元,帶動村民就業500餘人,實現了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雙豐收」。

興林鎮素有「通化縣西伯利亞」之稱,長白山植物資源十分豐富,有人蔘、貝母、細辛等名貴中藥材,有山芹菜、蕨菜、木耳、蘑菇、榛子山核桃等土特產。每到春秋季節,采山貨的人絡繹不絕,在密林中尋尋覓覓,盡情享受著大自然的禮遇和饋贈。走出大山的人常攜親帶友回到家鄉,大家無不慨嘆興林鎮日新月異發生的變化。行走在鎮區中,呈現在眼前的是寬闊平整的街路、木刻楞風格的店鋪、設計別緻的文化園……在這裡,絲毫感受不到農村落後的氣息,一種清新、整潔、優雅的感覺會簇擁著你,迫使你急切地去欣賞紅色小鎮的嬌容,領略鄉村的別樣風采。

興林鎮推動紅色旅遊和鄉村振興融合發展,為鄉村振興提供新的發展動能,革命老區人民依託紅色旅遊產業,拓寬致富門路,收入大幅提高。希望紅色小鎮的明天像《興林謠》中歌唱的一樣美好,搭乘著「紅色旅遊」發展快車,把「楊靖宇精神」「東北抗聯精神」傳承好、發揚好,讓革命老區人民過上幸福美好的生活。

作者:徐永飛 (通化縣委組織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