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史之亂的影響,超乎你的想像,可能持續了千年

在常見的歷史觀點中,「安史之亂」只是大唐盛世的轉折點,它導致了大唐的衰弱。但是,把時間軸拉長一點,我們就會發現,「安史之亂」對歷史的影響,已經超出你我的想像,它延續了千年,可以說是整個中華民族命運的轉折點。

首先,讓我們看看他對我們歷史的主要影響。

第一,改變了漢族士人尚武的精神。「安史之亂」的產生是由於藩鎮割據,而藩鎮割據又是一種武人專政的表現。這種藩鎮割據的狀態使得唐末出現了五代十國。而通過「杯酒釋兵權」取得政權的宋太祖趙匡胤更是積極反思這種制度,利用文官來全面壓制武官的地位,而且在全社會營造重文輕武的思想,這使得自先秦以來形成的文可筆下定國策,武可馬上平天下的士人精神被徹底消磨,在面對金、元、清的輪番進攻時,很難再有像樣的反擊。

第二,改變了中原王朝的進取之心。「安史之亂」的發生使得我們失去了對河西走廊的控制,安西四鎮先後落入敵手,就是隴右地區也被吐蕃等勢力侵佔。中華文明對於中亞地區的影響基本消失。直到後來清朝時才重新將勢力延伸到了這一地區。

而在安史之亂之後,由於對西域的控制薄弱,河西走廊地區也被吐蕃等勢力控制,中亞地區的伊斯蘭勢力得以向中原地區發展,這使得在大清同治時期還發生了動亂。在長達千年的時間內,中華文化難以再深入西域,等清朝以長達七十年的艱苦戰爭重新踏上西域的土地時,西域等地又在俄國勢力的支持下再次反叛,直到清末才收復故土,大清在此設立行省才再次將西域之地納入了中華版圖。而我們再次穩固邊防直到新中國才得以解決這一問題。

第三,改變了中原王朝的包容之心。「安史之亂」的發生在民族精神上烙下了較大的傷痕,中原王朝開始變的自我封閉,沒有了拿著兼容並蓄的自信精神,使得中華文明對世界的吸引和影響降低,內部也開始變的封閉專制。對於其他民族的接納也不再像以前那樣自信包容,出現了排外的情緒。

第四,改變了中華大地的經濟中心。「安史之亂」使得以北方為主要經濟中心的全國經濟基礎完全被破壞。北方地區的人口、經濟受到了嚴重的破壞,而此時的江南地區卻獲得較好的發展,從此,全國的經濟中心轉移到了南方地區。而北方地區的發展越來越不受重視,導致了經濟中心南移的步伐出現了不可逆轉的現象。

安史之亂的影響非常深遠,它不僅是大唐的歷史轉折點,還使得整個中華文明走向了一個不同以往的發展方向。雖然安史之亂後,大唐還存在了一個世紀的時間,但此後的大唐帝國後唐初時已完全不可同日而語。而且在安史之亂之後,中華文化也出現了眾多新的變化。

第一,對外政策發生重大改變。從此開始我們的對外政策開始趨於保守,不再像漢唐時施行對少數民族的羈縻政策,雖然滿清時將蒙古高原和青藏高原納入了版圖,但在其他時期,我們的外交政策發生了具大的轉變,開始重內輕外,這也致使在對待少數民族時我們再也難以形成絕對的優勢。

第二,中央與地方之間的關係發生重大改變。藩鎮割據的政策導致了安史之亂,使得大唐中央政府的權威不再,致使唐末出現了五代十國的亂象。而在這片由藩鎮混亂導致的廢墟上建立的宋朝吸取了唐朝的深刻教訓,開始改革政府組織結構,使得地方的權力被分割。從此,代天牧狩的地方權力再也沒有了以前那種統攬一切的權利架構。

第三,社會經濟模式發生重大改變。在這一時期,由於土地兼并的結果導致均田制沒有了立足之地,而南方經濟也由此變成了全國的經濟中心,北方再也未獲得經濟中心的位置。另外,在這一時期快速發展的工商業使得商人的地位在社會上有所提高。

第四,官僚體系發生重大改變。在之前的朝代皇帝和貴族共治天下是一種常態,而從安史之亂之後,貴族勢力不復強大,取而代之的是以科舉制度為主選聘的文官體系。這些文人最後成為了專制皇權的附庸,士大夫精神不再。

第五,軍事模式發生重大改變。均田制下是全民皆兵的狀態,而從此開始施行募兵制,募兵的軍隊越來越多,而在這種軍事制度的變化下,募兵的人數也不斷增加,軍隊規模開始變得越來越大。

第六,思想發生了重大變化。盛唐之時我們看到的更大恢宏,比較外向的文化態勢,而自安史之亂後則變成了趨向於保守的文化特徵,民族的開拓性和血性也開始降低,比較保守的程朱理學開始佔據主導地位。到了清朝時直接固步自封,完全陷入了沉寂之中。

綜上所述,安史之亂是中華文化的歷史轉折點,它的出現使得後代的元明清無論擁有如何大的疆域,多麼富足的經濟,多麼發達的文化,再也難以達到盛唐時那種世界矚目的巔峰時刻。而這樣的困局正是我們今日所講的民族復興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