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知道,當年土耳其人的加農炮在攻佔君士坦丁堡時,對拜占庭人產生了巨大的震懾。許多守城的將領不慌而散,導致這個曾被認為固若金湯的鐵城很快就淪陷了。(火焱君按:大家可以腦補一下,《權游》里龍媽騎著巨龍把君臨燒毀的場景)
沒錯,當時的君士坦丁堡被義大利炮,哦不對,是加農炮轟炸的宛如人間煉獄。但是,真的是這些先進武器導致拜占庭亡國的嗎?我的答案是否定的。拜占庭能走到覆滅的這一步,因素很多。甚至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完全是它自己「作」的。(火焱君默默地回憶了一下站在君臨城的瑟曦皇后)
好了廢話不多說,我們開始認真地分析。
奧斯曼的大炮雖然厲害,但它並不是這場戰爭勝利的關鍵因素。
為啥這樣說呢?因為當年匈牙利奧班大師為蘇丹製造的這款加農炮,需要很長的時間重新裝填和發射,這就使守城者們能很容易地彌補兩次發射之間的大部分傷害。而且,這門大炮對於土耳其人本身來說也是燙手山芋,因為它的後坐力實在太大了,在發射時會面臨爆炸解體的風險,而戰場上還就真存在著炮管炸裂的歷史記載。(火焱君按:是不是想起來了攸倫用巨箭射大龍的場面?)
再有,大家想想,如此巨大的炮彈只能在數百英里以外的特殊設施中製造,而且必須不斷地被反覆拖到戰場上,所以它的後勤和彈藥補給肯定會消耗特別多的人力物力。但根據歷史記載,土耳其人確實無法保證加農炮的供給,讓這枚巨炮的威力大打折扣。
加農炮的實體照片
眼見著大炮久攻不下,奧斯曼人確實有點著急了。於是,他們萌生了一個新的策略:挖隧道。
在塞爾維亞礦工的幫助下,他們很快著手挖掘隧道,希望破壞西奧多西城牆(Theodosian walls)的地基。但這個計劃在後期被一個聰明的蘇格蘭人發現了,他將消息迅速傳達給了拜占庭人,後者在隧道口進行埋伏,順利挫敗了這次隧道計劃。奧斯曼人大失所望,急於破城的他們再也沒有別的選擇,只能希望通過有生力量的優勢消耗掉君士坦丁堡的守軍。
這就表明一個道理——隨著攻擊時間的延長,入侵的軍隊會越來越絕望。於是奧斯曼人只能重新使用久經考驗的圍攻戰方法——放棄了所有華麗的新火藥技術,改用雲梯直接攻城。
可見,加農炮並未列入奧斯曼人最後的攻城計劃中,它的出現確實帶給了拜占庭人巨大的恐懼,但並不是戰爭的決勝因素。
還有一點值得注意的是,儘管西奧多西的城牆年代已經非常久遠,但其設計卻非常出色,能夠很大程度上地抵禦炮火攻擊。
西奧多西的城牆剖面圖
它實際上是由大量的黏土,石頭以及磚塊混合而成的土製城牆,結構異常堅固。後來文藝復興時期,專門有工程師仿造了這個設計建城,目的就是為了對付圍攻的炮兵。
土磚工程的超厚防禦工事不但可以吸收炮彈能量,還能保證城牆結構避免遭受太多的破壞。再加上君士坦丁堡寬闊的護城河,可以進一步阻止入侵軍隊。所以,這座城市並不像傳說中的那樣毫無防備和脆弱。(火焱君按:跟君臨城一樣一樣的。)
拜占庭的城牆是被「人心」攻破的。
人心還能攻城?朋友們絕對會認為我在瞎扯,但君士坦丁堡確實是被「人心」攻破的。
1.城牆被「意外」攻破。
我們先來看看土耳其人到底如何攻入的君士坦丁堡——位於布拉切爾納 (Blachernae)的城牆是最終決定拜占庭命運的突破口,它建於這座城市的西北部,是一排剛修建好的城牆,但卻是全君士坦丁堡用料最少的城牆。(火焱君按:拜占庭人修個城牆都這麼摳?)
上圖中,位於地圖左上角的地區畫有一個小小的問號,那裡就是當年土耳其人攻入君士坦丁堡的突破口。大批土耳其軍隊從布拉切爾納直入君士坦丁堡,使拜占庭帝國毀於一旦。
土耳其人正在操作加農炮攻城
然而,即便在城牆陷落時,情況也並非沒有轉機。最後一次進攻開始於5月29日午夜之後,但拜占庭的防禦卻很頑強,擊退了一波又一波的奧斯曼軍隊。直到發生了一場「意外」,歷史學家們常將這次意外看成是叛變行為。
5月30日,也就是第二天的早上,布拉切爾納的一扇大門被「意外」打開後,一支詹尼薩里(Janissaries)分遣隊迅速佔領了那部分城牆,並在那裡懸掛上了土耳其國旗,這讓守城軍隊士氣大落。
2.盟友互相推搡,卻遲遲不肯救援。
作為拜占庭的盟友,威尼斯人往往將君士坦丁堡的陷落責任歸咎於熱那亞的隊長,吉奧瓦尼·朱斯蒂尼亞尼( Giovanni Giustiniani)。後者在受傷後和他的部下逃離了崗位,使守軍防線崩潰,讓敵人長驅直入。
當時,人們非常認真地對待過這一逃亡指控,熱那亞共和國不得不進行全面的外交活動,在其他基督教國家面前予以否認。當然,威尼斯為什麼非要將矛頭對準熱那亞呢?主要的原因是——威尼斯人在君士坦丁堡被圍攻的兩個月內,沒有派任何支援艦隊援助都城。為了避免人們的口誅筆伐,威尼斯只能將注意力轉移到了熱那亞共和國的身上。(火焱君按:威尼斯不愧是商人國家,小心機耍的溜。)
君士坦丁堡的守衛戰
3.各方利益暗流涌動。
所以說,君士坦丁堡在1453年陷落的主要原因,確實比簡單的大炮要複雜的多。
15世紀中葉,熱那亞以及威尼斯人其實是希望與土耳其人達成合作的。因為在1451年,土耳其人控制了博斯普魯斯(Bosporus)和達達尼爾群島(Dardanelles),也就是說他們實際控制了那些商業共和國的麵包和黃油貿易路線。
而舊羅馬——也就是說,羅馬教皇,出於個人的原因,他希望君士坦丁堡留在基督教手中,但是——除了教皇庇護二世皮科洛米尼(Pius II Picolomini)以外,那些貴族和失敗的教皇並沒有真正地幫助過君士坦丁堡對抗奧斯曼帝國。
另一方面,希臘人也沒有在這場保衛戰中儘力。
事實上,他們一直在和土耳其人合作:更多的希臘士兵為蘇丹而戰,而不是為了皇帝保衛這座城市。甚至在君士坦丁堡的城牆內,像梅加斯·杜克斯(megas doux)這樣的高級政要還公開宣稱,他們寧願看到君士坦丁堡戴著「土耳其的頭巾,而不是教皇的皇冠」。
拜占庭的最後一任王朝,帕萊奧洛戈伊王朝(Palaiologoi dynasty),曾試圖和西方基督教保持統一的外表,但這樣的做法越來越被他們的人民和教會鄙視。實際上,這個王朝只有在西方僱傭軍、盟國和贊助者的幫助下才能保持權力。在那段時間裡,只有這些人肯真正地為拜占庭賣命。(火焱君按:我真的感覺君臨城的蘭斯尼特王朝就是參考這段歷史寫的。)
最終君士坦丁堡在1453年被土耳其人取代,主要是因為所有參與保衛的人——拉丁人、希臘人和土耳其人自己——都認為這是最好的選擇。
家族圖騰:雙頭鷹
帕萊奧洛戈伊王朝(Palaiologoi dynasty)這個家族由11世紀的尼基弗洛斯·帕拉里奧戈斯( Nikephoros Palaiologos)將軍和他的兒子喬治建立,通過與杜卡斯王朝(Doukas )和科姆尼諾王朝( Komnenos )的聯姻,上升到了最高的貴族階層。第四次十字軍東征後,家族成員逃到鄰近的尼西亞帝國( Empire of Nicaea)。1259年,邁克爾八世帕拉里奧戈斯(Michael VIII Palaiologos )在那裡成為了聯合皇帝,收復了君士坦丁堡,並於1261年加冕為拜占庭帝國的唯一皇帝。他的後代一直統治著帝國,直到5月29日君士坦丁堡淪陷。值得一提的是,從1261年到1453年,它也成為了拜占庭歷史上最長壽的王朝。
可見,即便是再厲害的大炮,也轟不倒人心。但如果人心倒了,那麼再堅固的城牆也支撐不住。而土耳其人的加農炮只是刀鞘,真正將拜占庭扎流血的還是人心!
所以,君士坦丁堡的陷落,真地應驗了那句話,「失民心者,失天下!啊」
文丨火焱
我是火焱,一個深度《權游》粉,還是一個不務正業的歷史達人。您的【關注】將是我持續更新的動力。
本賬號已與維權騎士簽約,未經允許不得私自轉載至其他平台。
最後龍媽鎮樓。祝大家看得開心,有所收穫。
本文文獻
1. Gill, Joseph (1980). "Family feuds in fourteenth century Byzantium: Palaeologi and Cantacuzeni". Conspectus of History. Ball State University. 1 (5): 64.
2. "Palaeologan Dynasty (1259-1453)". Encyclopaedia of the Hellenic World. Asia Minor: Foundation of the Hellenic World. 2008. Retrieved 15 October 2014.
3.heophanes Confessor. In: Fontes Historiae Daco-Romanae, București, Institutul de studii Sud-Est Europene, 1970, p.599
4.Ekonomou, Andrew J. 2007. Byzantine Rome and the Greek Popes: Eastern influences on Rome and the papacy from Gregory the Great to Zacharias, A.D. 590–752, page 42. Lexington Books.
5. Vryonis, Speros (1969). "The Byzantine Legacy and Ottoman Forms". Dumbarton Oaks Papers. Dumbarton Oaks, Trustees for Harvard University. 23/24: 251–308. doi:10.2307/1291294. JSTOR 1291294. OCLC 316017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