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這七年禁止過春節,所有人不放假,想要過節直接被抓

2021年01月23日23:36:05 歷史 1956

「春節」,對於中國人來說是一個非常重要的節日,這個沿襲了幾千年的文化習俗,隨著歲月的洗禮繼承下來,具有非凡的意義,同時,也成為「團圓」的代名詞。2020年,一場突如其來的疫情讓很多在外的人不能返鄉過春節,「回家」成為了一個夢想。

歷史上這七年禁止過春節,所有人不放假,想要過節直接被抓 - 天天要聞

眼下年關將近,疫情又肆虐起來,能不能如期回家與家人團聚成為每一個在外「打工人」最關心的話題。其實,對於春節的關注,不僅發生在現代,歷史上也曾經上演過一段長達七年禁止過春節的事實。

辛亥革命爆發以後,推翻了封建王朝長達幾千年的封建統治,一大批新思想湧現出來。推翻迂腐的封建禮教是好事,然而,革命中卻有一批思想激進者過於偏激者,對於傳統文化全盤否定,他們提倡拋棄漢字,提倡拼音,甚至連春節這樣一個傳統的節日都要禁止。

歷史上這七年禁止過春節,所有人不放假,想要過節直接被抓 - 天天要聞

原來,1912年1月1日,國民政府想要與西方國家接軌,將每年的1月1日定為春節,廢除了傳統的農曆春節,並且不許百姓們慶賀傳統意義的春節。然而,老百姓們過慣了傳統意義的春節,突然改為1月1日有些不適應,直到1914年,人們又開始陸陸續續地過起了農曆春節。

歷史上這七年禁止過春節,所有人不放假,想要過節直接被抓 - 天天要聞

老舍先生在自己的自傳里也談起關於「過春節」這樣一件事,當時的老舍在方家衚衕小學擔任校長,春節那天,學校不放假,老舍在家只吃了午飯就要趕回學校去上課。老舍的母親見狀很不開心,她問老舍,為什麼春節也不讓人好好休息,為此事還一直責怪老舍。

1928年,北伐戰爭勝利,南京政府又頒布了禁止老百姓過傳統春節的政令。後來,仍然有百姓私下裡過傳統春節,1930年,南京政府加大了管理力度,再次發布通知,要求所有的機關和個人不得在農曆春節的那一天放假,這才真正意義上廢除了春節。

歷史上這七年禁止過春節,所有人不放假,想要過節直接被抓 - 天天要聞

相傳,通知頒布以後,那一年的春節,巡警在街上來來回回地進行巡查,但凡發現有慶祝春節活動的人都要被抓起來,甚至鄰里親朋間互相說聲「恭喜發財」都要被帶到孫中山先生的雕像前罰站認錯。

歷史上這七年禁止過春節,所有人不放假,想要過節直接被抓 - 天天要聞

1933年,迫於輿論的壓力,南京政府撤除了這條禁令,人們又開始過起了農曆春節。從1912年開始實行的廢除春節活動,一直到1933年才結束,中間斷斷續續實行了七年之久,可以說是史無前例。這啟示著我們,每一項政策的實施都要以民為本,多聽聽基層的心聲,如果老百姓不買賬,一切都是枉然。

歷史上這七年禁止過春節,所有人不放假,想要過節直接被抓 - 天天要聞

由於疫情的原因,讓我們對去年和今年的春節記憶猶新。春節將近,祝每一位出門在外的遊子都能健健康康,早日和家人團聚,處於疫情的高風險地區的朋友,也不要慌張,做好自身防控,來年春暖花開再與家人團圓,我們再見。

歷史分類資訊推薦

普京內部講話曝光:願意打「百年戰爭」 - 天天要聞

普京內部講話曝光:願意打「百年戰爭」

報道稱,普京最近向俄羅斯的一批精英通報,談判進程還要花很多時間。這是記者法麗達·魯斯塔莫娃和馬克西姆·托夫凱洛在名為「法里日報」的電子新聞簡報中報道的。該新聞簡報專門報道有關克里姆林宮的消息。這兩名記者曾為《紐約時報》《每日電訊報》和《福布斯》雜誌等媒體供稿,
選購天津墓地要注意的細節 - 天天要聞

選購天津墓地要注意的細節

天津具有重要的地理意義,不少好該公墓都建於此,光是國營公墓就有十四家,公益性的有二三十家,選擇十分豐富。當然了,如果要選購的話,還是應當注意一些細節,尤其是初次購墓的客戶。
北倉墓地有什麼墓地可選 - 天天要聞

北倉墓地有什麼墓地可選

為了便於市民選購和來往交通便利,天津基本每個區都建有公墓。天津共有國營公墓14家,那麼北倉有什麼好的墓地可選嗎?北倉好幾家公墓已經飽和了,但是靠近北倉的兩家公墓都是在售狀態,這兩家分別是天津憩園、西城寢園。
天津國營公墓發展情況 - 天天要聞

天津國營公墓發展情況

天津是北京門戶,地理位置意義重要,這片土地上也建有不少不錯的公墓,光國營公墓就有十四家。那麼在人口老齡化趨勢嚴重的當下,國營公墓的發展情況如何呢?天津這14家國營公墓不是全部都對外出售,其中有的已經飽和了,也就是不再對外出售或者是墓位緊張了
捷克古代的紅色處女軍了解一下 - 天天要聞

捷克古代的紅色處女軍了解一下

你是否聽聞過 「紅色處女軍」 的故事?這可是一支極為獨特的軍隊,成員皆為未婚處女。9 世紀初,捷克女王麗布施組建了一支特殊的私人衛隊,其成員均是未婚處女,「紅色處女軍」 就此誕生。衛隊隊長普拉斯妲對男人懷有極度的仇視,她只效忠於女王一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