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剛子聊歷史
◆原創作品,洗稿、抄襲必究
前言導語
《三國演義》中,曹操的奸雄形象在人們心中根深蒂固,尤其是他在逃亡路中,與陳宮誤殺呂伯奢一家,更是塑造了他「亂世奸雄」的形象,後人也因此杜撰出曹操的至理名言:「寧可我負天下人,休叫天下人負我」。
但是翻閱所有關於呂伯奢的史料,發現這其中都與影視劇有很大出入。關於呂伯奢這一章節,曹操似乎背了上千年的黑鍋。
更有後世史家直言:「呂伯奢一家死得不冤枉」!
《魏書》記載,曹操是自衛殺人
關於曹操滅恩人全家的事,《魏書》是這麼記載的:
太祖以卓終必覆敗,遂不就拜,逃歸鄉里。從數騎過故人成皋呂伯奢;伯奢不在,其子與賓客共劫太祖,取馬及物,太祖手刃擊殺數人。
這段話翻譯成白話大概意思是這樣的:曹操為了逃命,路過父親故交呂伯奢家,呂伯奢本人不在家,他的兒子想搶劫曹操,所以曹操奮起反抗殺了他的家人。
根據這段記載,曹操是被逼無奈,而且他也沒殺呂伯奢。
看到《魏書》這個名字,很多人第一反應是不可信,因為這是曹操的後人編撰的,自然會適當美化曹操。這種想法歷史君也認同,因為《魏書》的編撰者王沈確實是曹爽的門客,那麼他編寫曹操時自然不敢瞎寫。
還有人懷疑,曹操都成逃犯了,還有什麼能讓人惦記的財寶呢?但是這種想法歷史君卻不敢認同。曹操雖是逃犯,但他身有佩劍胯下有馬,這些東西在三國時期足以讓人鋌而走險。
從《魏書》記載,曹操是背了鍋,而且沒殺呂伯奢,但是這段記載可信度並不高,其他史料記載如何呢?
《魏晉世語》記載,曹操疑心病所致
關於曹操殺呂伯奢一家,《魏晉世語》也有記載:
太祖過伯奢。伯奢出行,五子皆在,備賓主禮。太祖自以背卓命,疑其圖己,手劍夜殺八人而去。
這段話翻譯成白話大概意思是這樣的:曹操路過呂伯奢家,呂伯奢不在家,但是他的兒子卻盛情款待曹操,甚至都有點過頭了,這讓曹操想起自己給董卓獻殷勤的事,因此懷疑這些人圖謀不軌,趁夜殺了八人。
《魏晉世語》的編著者是郭頒,對於這個人歷史上幾乎沒什麼記載,也沒查出他與曹魏家族有什麼關係,所以也就沒必要為曹操遮羞。
上面說的兩部史料是唯一記載誤殺呂伯奢的事,至於更具說服力的《三國志》,編著者陳壽更是直接不記載呂伯奢被殺的事,所以這也就給了後人更多想像發揮的空間。
《三國演義》不僅加上了呂伯奢被殺的情節,而且邏輯也說不通
以上兩個版本的史料記載,都說呂伯奢不在家,也就是說曹操並沒有殺這個「伯父」。但是到演義中,故事就變樣了:
說的是曹操路過呂伯奢家,呂伯奢不僅在家,還吩咐家人殺豬款待,自己去西村買酒。但是曹操和陳宮休息時。聽到外面磨刀霍霍,因此生疑誤殺了呂伯奢全家。
在離開時又剛好碰到回來的呂伯奢,曹操雖然知道自己殺錯了人,但因為擔心被呂伯奢告發,只能一錯再錯,揮劍殺了呂伯奢。
因此陳宮和他分道揚鑣,休叫天下人負我的名言也從此名揚海內。
這個故事雖然看起來很讓人回味,但是其中的問題不少。首先呂伯奢既然要盛情招待曹操,那他怎麼會自己去買酒,而且這麼長時間都沒回來呢?要知道,不管是古代還是現代,如果客人十分重要,主家是必然要親自陪客的,買酒這種小事讓下人去就可以了,把客人晾在一邊的事,從古至今都不符合待客之道。
曹操既然是逃犯,自然是少惹事為好,所以他是不會主動找麻煩的,要不是呂伯奢或他的家人相逼過甚,恐怕曹操是不會惹這麻煩的。
更重要的是,作為唯一的目擊者陳宮,他就不可能知道曹操與呂伯奢的事,此時的中牟縣令是楊原,他也沒有和曹操夜宿呂伯奢家的經歷。
結語
從以上都可以看出,曹操就沒殺呂伯奢本人,至於他殺呂伯奢家人的事,也許是真的,但絕對不像影視劇因殺豬招待而誤殺那樣。
曹操本人對「亂世之奸雄,治世之能臣」的評價非常滿意,他不覺得梟雄是貶義詞。所以歷史君認為,曹氏後人完全沒有必要掩蓋曹操誤殺呂伯奢的事,至於史料沒有記載的原因,很可能是曹操就沒殺呂伯奢,自然就不會記載。至於後世以此來抹黑曹操,那是為了更好的塑造出曹操的梟雄形象。
不知道各位看官,是如何看待曹阿瞞殺呂伯奢這件事呢?
參考文獻:《三國志》《魏書》《魏晉世語》等。
本文圖片來源於網路,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從詼諧的角度解讀歷史,關注剛子聊歷史,了解更多歷史小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