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夸父」這個稱呼可以分為兩部分:「誇」和「父」。
「父」在古代經常作為男性稱呼的一個後綴,作為後綴也有幾種不同的意思:第一,表示對老年男性的尊稱。比如說「父老」。第二,是對貴族男子的美稱,比如「孔子」,名「丘」,字「仲尼」,尊稱為「仲尼父」。第三種,是對開基立業的英雄人物一種相當尊重的尊稱。比如先周時期率領周族人遷移到周原定居的周族首領「古公亶父」。率領周族人在周原建都定居,從此以後周族強大起來,滅商立周,這都是以「古公亶父」率族遷徙開始的。所以,尊稱他為「父」。
「夸父」這個稱呼里的「父」就是表示:很有可能「夸父」也像「古公亶父」一樣是上古時期一位非常有功績的部落首領,而且是對一個部落做出重大貢獻的首領,因此被尊稱為「父」。
重要是「誇」字。「誇」字的甲骨文上「大」下「於」,「大」像是一個很強健高壯的「人」表示很有力,「於」則像雲氣舒展。一個孔武有力的強大的人,跨越在雲氣之上,似乎是被神化了的天神。
「誇」和「父」這兩個字連起來看,「夸父」應該是一位被部落奉為天神的上古時期傑出部落首領。關於「夸父」的記載主要有兩個來源:一個是《山海經》,一個是《列子》。《山海經》是西漢劉向、劉歆父子編輯的一部奇書,其中所收集的內容很有可能不是同一個人寫作、甚至不是出自於同一本書。那麼就很有可能是來源於傳說故事。《列子》是戰國時期列禦寇的著作,也就是說至少在戰國時期就已經有了關於「夸父」的傳說故事。
用「父」字作為尊稱和美稱的習慣在西周、春秋最盛行。《詩經》里就有關於「古公亶父」的記載。所以從用「父」字作為尊稱來看,關於夸父的傳說故事應該在西周、春秋時期就已存在。那麼為什麼關於「夸父」的故事除了在《山海經》里出現,此外就只有《列子》有記載呢?
先來看看列子是哪兒的人。列子是戰國時期鄭國圃田人,相當於現在的鄭州。《山海經》的「中山經」說有一座「夸父之山」。與《五藏山經傳》對比來看,這座「夸父之山」在現在的河南靈寶縣東南,這座山也叫「秦山」。這座山叫「夸父之山」應該是和「夸父」有關係。靈寶在戰國時也屬於鄭國範圍,所以鄭國人列禦寇熟知夸父的故事傳說,因此記錄下來。
《列子*湯問》里講了一個故事:夸父自不量力追趕日影,一直追到傳說里太陽快要墜落的「隅谷」,也就是說快追上了。但是因為快追上了,距離很近,所以受到太陽威力而又熱又渴,所以夸父非常想喝水。他去黃河和渭河喝水,還不過癮,於是又想到北方去大澤飲水,結果還沒到就渴死了。他的手杖化為「鄧林」。
「鄧林」就是「桃林」。晉代郭璞說這片「桃林」在「弘農湖縣」,這個地方就在靈寶的西北。當時夸父所在的位置向北是黃河,向西是渭河,夸父先向北再向西,然後又向北,最後死在靈寶西北。
夸父是一輩子住在靈寶嗎?應該不是,只是夸父之山北邊的桃林只是夸父生命最後終結的地方。夸父的出生地應該在「成都載天」山,這座山據《山海經》記載在「大荒之中」。「后土」生了「信」,「信」生了「夸父」。晉南河東汾陰有后土祠供奉后土。后土又是誰?后土是社神,《左傳》里講過共工氏的兒子句龍就是「后土」。是誰講到了這件事?是晉國的太史叫蔡墨。為什麼講到這件事?因為說到了晉國的國都新田出現了龍。新田在今天晉南的侯馬。綜上所述,后土生活的成都天載山,以及信和夸父的出生地應該就在晉南河東。
夸父最著名的事迹就是追日,因為焦渴難耐死。古人認為太陽是大火球,日就是火,可以理解為火神祝融。同樣是《左傳》里說,祝融是顓頊之子。夸父是信的兒子、后土的孫子,如果后土是共工氏的兒子句龍,那麼作為共工氏,夸父為什麼要與祝融有糾葛?因為《列子》里說,少昊死後共工曾經與顓頊爭奪帝位,因為爭位失敗而怒觸不周山。導致的後果就是洪水泛濫。後續就是大禹治水。
在《山海經》里夸父死了兩次。一次是追日焦渴而死,一次是被應龍所殺。第一次死的「夸父」是真的夸父。夸父追日是說夸父作為共工氏的一位部落首領帶領部落攻打祝融氏的部落。追日到隅谷是說,夸父幾乎就要把祝融氏給滅了。但是最後還是沒能成功。於是夸父到黃河、渭河又想北奔大澤,「河」與「澤」都是水,都象徵著共工氏的部眾,夸父是想聯絡部眾。但最後還是被祝融部落所殺。
第二次出現的「夸父」不是那個被追尊為「夸父」讓祝融部殺死的人。應該是夸父死後,為了紀念他的功績,「夸父」成為部落首領的稱呼。後來大禹治水時期共工氏又有一位成為首領的「夸父」。大禹治水時應龍是他重要的幫手。大禹正是顓頊的後裔,大禹治水實際是祝融部和共氏部的又一次爭奪之戰。這一次大禹命應龍殺了共工氏的首領夸父,還有東夷首領蚩尤。顯然東夷蚩尤和夸父的共工氏是聯手的。鹽池說是「蚩尤血」,應該就是當時蚩尤被殺的地方。
作者:沅汰,文化學者,歷史作家
主要作品:《龍鳳傳奇》、《南北亂世之三國霸業》、《高澄傳》、《情探泰陵》、《胤禛二十七年》,中國古代《古國迷蹤》系列,《博物館青銅器名稱漢字解讀》系列、《漢字》字形釋義、《青銅銘文里的西周史》、《晉國霸業》、《夢回春秋》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