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第一奇毒「鶴頂紅」,毒性到底有多大?看它的別名,就知道了

2020年06月08日05:32:06 歷史 1622

對於「鶴頂紅」這一種毒藥,相信大部分讀者,未見其形也必見其名字,它經常出現在各種小說演義當中,成為了常見於各種兇案和朝廷詭譎鬥爭中的必備藥品,要是有誰喝了摻雜有鶴頂紅的毒藥,便立刻一命嗚呼,不省人事。

那麼它究竟是啥葯,毒性到底多大呢?其實鶴頂紅的主要成分,就是三氧化二砷,分子式As2O3,而你看它的別名,也就知道了,這就是砒霜。

古代第一奇毒「鶴頂紅」,毒性到底有多大?看它的別名,就知道了 - 天天要聞

砒霜同樣是常見演義評書的藥物,《水滸傳》中的武大郎,便是被潘金蓮灌下一碗帶有砒霜藥物,從而含冤死去,但是鶴頂紅這個稱呼又是怎麼得來的呢?在民間傳說當中,丹頂鶴是一種十分吉祥的動物,象徵著長壽和富貴,然而它頭上那一抹紅色,卻被人們認為含有劇毒。

人們對於自然界那些鮮艷的顏色,總會產生警覺。因此很多民間故事認為,一旦誤碰丹頂鶴的丹頂,就會中毒而死,無藥可救。古代的丹頂鶴數量也不多,大部分老百姓也只在書中或者畫上見過,這樣一來,自然就以訛傳訛了。因此「丹頂」又被稱之為「鶴頂紅」或者是「丹毒」。

古代第一奇毒「鶴頂紅」,毒性到底有多大?看它的別名,就知道了 - 天天要聞

到了清朝時期,傳說就跟更為離譜了,上朝的大臣們,隨時隨地帶著參有鶴頂紅的朝珠,當犯錯或者是說錯了話,面臨天子責罰的時候,就服下鶴頂紅謝罪,這自然是子無須有的事情。最早的時候,「鶴頂紅」依然指的是丹頂鶴頭上那一抹紅色,倒也沒有別的用意。

不過隨著砒霜的出現,卻發生了改變,通常來說,砒霜是白色的霜狀粉末,然而古代技術有限,在鍛造砒霜的時候,往往會有各種雜質和晶體的出現,從而具有血一般的紅色。

古代第一奇毒「鶴頂紅」,毒性到底有多大?看它的別名,就知道了 - 天天要聞

因此鶴頂紅,也就成為了專門指代「砒霜」的一種暗示性叫法,起到遮掩的作用,它的毒性也和砒霜一模一樣,只不過叫的人多了,大家也都知道其實毒藥了,有意思的是,古代提到檢查砒霜和鶴頂紅,往往會使用銀針探毒的方法進行檢測,這樣做真的有效果嗎?其實銀是不能和砒霜的主要成分三氧化二砷進行反應的,但是古代的砒霜會有大量硫化物,和銀進行反應,使得銀針變黑,因此銀針試毒只是檢測出了砒霜中的含硫雜質而已,這倒也算是一種運氣成分了。

古代第一奇毒「鶴頂紅」,毒性到底有多大?看它的別名,就知道了 - 天天要聞

也曾經有好事者,在小動物的食物中加入丹頂鶴的「丹頂」碎屑,然而動物吃了並沒有什麼異常反應,因此真正的「丹頂」是沒有劇毒的。

古代第一奇毒「鶴頂紅」,毒性到底有多大?看它的別名,就知道了 - 天天要聞

在官方的記載當中,鶴頂又被用來指盜犀鳥的頭胄部分,這種鳥生活在熱帶,土著人將其頭胄採下作為裝飾,其價值可與象牙等同,我國元朝期間的《島夷志略》便記載了國外將貢品進貢給中原王朝的故事,因此中國倒也流傳下不少由鶴頂紅製作而成的工藝品。因此它也被用來指為雕飾。

歷史分類資訊推薦

即將消失的永泰古城,西北活著的明代城池,我竟然在這裡住了一晚 - 天天要聞

即將消失的永泰古城,西北活著的明代城池,我竟然在這裡住了一晚

我是塞外小野,這一次西北大環線從蘭州始發,第二站來到白銀市,在白銀市的景泰縣發現了一座400多年歷史的明代古城。保留完好的古村布局,至今還住著30多戶人家,在古城裡住了一晚,體驗到了西北蕭瑟中的人間煙火。西北地區留下的古城大多殘垣斷壁,位於白銀景泰縣寺灘鄉的永泰古城應該是西北地區僅存的一座保留完整的土夯...
1/3抗戰文物史料首曝光!專訪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館館長 - 天天要聞

1/3抗戰文物史料首曝光!專訪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館館長

7月8日,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館恢復對外開放,並推出《為了民族解放與世界和平——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主題展覽,公眾可免費參觀且無需預約。此次展覽面積達1.22萬平方米,展出照片1525張、文物3237件。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館館長羅存康在開放首日接受南都、N視頻專訪時介紹,此次主題展...
一心為公的教員 - 天天要聞

一心為公的教員

教員始終秉持著"天下為公"的崇高理想,如同孫中山先生所倡導的那般,將拯救黎民百姓視為畢生使命。在那個風雨如晦的年代,以他的才學與家世,本可安享優渥生活,卻毅然選擇了荊棘遍地的革命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