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宗李豫(727-779年),唐朝第九位皇帝,在位17年(762-779年),是安史之亂後力挽狂瀾的守成之主,卻終其一生深陷內憂外患的泥淖,其統治時期堪稱大唐由盛轉衰的縮影。
一、李豫之死:積勞成疾的悲劇終局
李豫的去世與長期高壓統治密切相關。據記載:大曆十四年(779年)五月初二,宮中傳出代宗病重的消息,病情迅速惡化,十日內已無法上朝。
五月二十日,他緊急下詔令太子李適監國,當夜即病逝於大明宮紫宸內殿,終年53歲,葬於元陵。
其死因雖未明確記載,但從其統治期間頻繁應對叛亂、吐蕃入侵及宦官專權的壓力來看,極可能是長期身心勞瘁所致。
二、李豫的「悲慘一生」:權力漩渦中的掙扎
(一)登基之路:血雨腥風的宮廷鬥爭
李豫(原名李俶)早年以兵馬元帥身份參與平定安史之亂,收復兩京,功勛卓著。然而其繼位過程充滿血腥:
①762年肅宗病危時,張皇后欲廢黜太子李豫,改立越王李系。宦官李輔國與程元振發動政變,誅殺張皇后及越王,肅宗受驚而死,李豫方得繼位。
②登基後,李輔國以擁立功自居,公然宣稱「陛下但居禁中,外事聽老奴處分」,甚至要求代宗稱其為「尚父」。李豫隱忍以待,最終派人假扮盜賊刺殺李輔國,並借程元振之力逐步清除宦官勢力。
(二)內憂:藩鎮割據的隱患與妥協
李豫雖平定安史之亂,卻為快速穩定局面,對叛軍舊部採取綏靖政策:
①763年史朝義自殺後,其部將田承嗣、李懷仙等被任命為魏博、盧龍等節度使,形成「河朔三鎮」。這些藩鎮擁兵自重、截留賦稅,成為中央難以控制的割據勢力。
②李豫的妥協雖換得表面和平,卻導致河北地區徹底脫離中央管控,為唐後期藩鎮之亂埋下伏筆。史評其「姑息養奸,貽禍無窮」。
(三)外患:吐蕃入侵與邊疆危機
安史之亂後,西北邊防空虛,吐蕃趁機大舉入侵:
①763年吐蕃攻陷長安,李豫倉皇逃至陝州,長安遭15日劫掠。後郭子儀以疑兵計收復都城,但吐蕃威脅持續至代宗晚年。
②765年,僕固懷恩聯合吐蕃、回紇30萬大軍進逼長安,李豫倚仗郭子儀單騎說服回紇反戈,方化解危機,史稱「涇陽之盟」。
(四)經濟與信仰困境
①經濟改革:李豫重用劉晏改革漕運、鹽政,推行「平倉法」穩定糧價,一度緩解財政危機。
②佛教泛濫:為求精神慰藉,他過度崇佛,縱容寺院兼并土地,導致「國家財賦,半入佛門」,進一步削弱國力。
三、歷史評價:守成之君的無奈
李豫一生如履薄冰:對內周旋於宦官、藩鎮,對外抵禦吐蕃,雖以權謀穩定局面,卻未能扭轉唐朝衰勢。
《新唐書》評其為「中材之主」,肯定其「平定叛亂,守住基業」,但指出其政策「短視妥協,遺患後世」。
其統治時期恰似大唐命運的轉折點——盛世的餘暉與亂世的陰雲在此交織,而李豫的掙扎與妥協,正是這一時代的縮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