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認識幾位六、七十歲的老人,他們曾在60年代「下放」「插隊」到貧瘠的農村,對於當年吃過的苦、受過的罪,老人們記憶猶新、唏噓不已。
所以話題自然而然就涉及到了那場「運動」的發起者毛澤東。
倘若不是毛澤東的倡導和堅持,當年就不會有幾千萬城市青年「插隊、下放」。
但出乎意料的是,我沒有在老人們的臉上看到一點「不敬」、一絲怨懟。
每當重大節日來臨,湖南韶山毛主席故居,以及北京毛主席紀念堂等,幾乎都排著長隊,然後畢恭畢敬地獻上一束花。
或許有人要問,為什麼那麼多人懷念毛主席,筆者從網上看到一個答案,說至少有6個不可爭辯的理由。
第一,志存高遠,無限熱愛自己的國家
1927年的湘贛邊界,毛澤東指著地圖上的羅霄山脈:"這裡山高林密,正是我們的落腳地。"這個抉擇,讓中國革命有了第一個農村根據地。
1950年的中南海菊香書屋,毛澤東在朝鮮戰爭爆發的電報上反覆踱步。有人勸他"暫緩出兵"時,他掐滅煙頭:"這一仗必須打!"
1953年的板門店談判,他對彭德懷說:"我們用小米加步槍,照樣讓世界刮目相看。"這種"打得一拳開,免得百拳來"的戰略眼光,不僅捍衛了國家尊嚴,更重塑了國際秩序。
1954年北戴河,毛澤東站在礁石上迎風吟誦:"蕭瑟秋風今又是,換了人間。"他想起1921年那個在南湖起航的紅船,如今已化作領航中國的巨輪。毛澤東用一生詮釋了什麼是"志存高遠,無限熱愛"。
第二,時刻把人民放在心裡
毛澤東深知,黨與群眾的緊密聯繫是黨的力量源泉。就如同魚兒離不開水,一旦脫離,便會失去生機。
1949年3月,當毛澤東由涿縣乘火車抵達北平清華園站,隨後前往頤和園時,看到園內因安全保衛需求,僧人及工作人員被全部請出,變得空空蕩蕩,無水無飯。
想到下午還有西苑機場的入城式,毛澤東忍不住大發雷霆,嚴厲斥責道:「你們搞什麼名堂?人都幹什麼去了!」
當得知清園是為了安全考慮,他更加嚴肅地批評:「把水全排幹了,那個魚還能活?你就安安全全乾,死在那裡,餓死在那裡了。」
從這一番疾言厲色的話語中,我們深切感受到他對人民群眾的重視,在他心中,脫離群眾,黨就如同無水之魚,失去了生存的根基。
這樣的事例數不勝數,正是因為黨始終把人民放在心裡,關心群眾疾苦,與群眾同呼吸、共命運,才贏得了人民群眾的衷心擁護和支持,最終取得了中國革命的偉大勝利。
第三,「舍小家為大家」
毛主席一家,滿門忠烈、
當年,毛澤東懷著「孩兒立志出鄉關,學不成名誓不還」的壯志,毅然離開韶山沖。他的家人深受其影響,紛紛投身革命,為了國家和人民的利益,不惜捨棄個人的幸福與安危。
楊開慧,面對反動勢力的威逼利誘,堅貞不屈,最終為革命事業英勇就義。
毛澤民,傑出的經濟人才,若他在世,無疑能為黨在經濟建設方面貢獻巨大力量,卻不幸犧牲。
毛澤覃,極具軍事才能,本可在戰場上大放異彩,建國後或許可以成為一名優秀將軍,同樣為革命事業獻出生命。
毛澤建,毛澤東的堂妹,9歲被毛澤東父母收養,後又被送去做童養媳,受盡折磨。在毛澤東的引領下,她走上革命道路,成為勇敢的「女游擊隊長」。產後被捕,面對敵人的酷刑與威逼,她寧死不屈,於1929年英勇就義,年僅24歲。
最令人心疼的,當屬毛岸英的犧牲。當抗美援朝的戰火燃起,毛岸英毫不猶豫地奔赴前線。前線傳來他犧牲的噩耗時,毛澤東強忍著內心的悲痛,緩緩說道:「誰讓他是我毛澤東的兒子……」
面對好友「岸英本可不去朝鮮」的勸慰,他依舊重複著這句話。
第四,黑白分明、嫉惡如仇
在毛澤東眼中,是非對錯界限清晰,容不得半點含糊。他對貪污腐敗現象深惡痛絕,如同眼中釘、肉中刺。建國之初,百廢待興,國家急需清正廉潔的風氣來穩固根基、發展建設。
面對劉青山、張子善這等利用職權大肆貪污,盜用公款171億多元(舊幣)進行非法經營,嚴重損害國家和人民利益的巨貪,毛澤東態度堅決,毫不手軟。當聽聞有人為他們求情時,他目光堅定,語氣嚴肅地說道:「正因為他們功勞大才要這樣判決,不然怎麼給人民群眾一個交代。」
毛澤東以其嫉惡如仇的性格和公正無私的處事原則,為黨和國家樹立了清正廉潔的標杆,他的精神影響深遠,至今仍激勵著我們堅守正義、與不良現象作鬥爭。
第五,頂天立地,敢於碰硬
毛澤東一生,盡顯頂天立地、敢於碰硬的非凡氣魄,在諸多國際事務與對外交往中,捍衛著國家主權與民族尊嚴。
有一次斯大林心血來潮,突然要求中國划出一塊地供蘇聯建菠蘿罐頭廠,有人雖斗膽提醒,可斯大林依舊固執己見,堅持發電報。收到電報的毛澤東,眼神堅定,內心毫無猶豫。
他表面溫和回應:「我們接受你們的提議。」 可緊接著話鋒一轉,「假如你們對菠蘿罐頭有興趣,可以給我們一筆貸款,由我們自己來建一個罐頭廠。我們用這個廠生產的罐頭來償還你們的貸款。」
這看似委婉的話語,實則軟中帶硬,綿里藏針。毛澤東挺直腰桿,絕不輕易出讓國家權益,這般回應讓斯大林大為惱火。但毛澤東毫不畏懼,堅定地守護著國家的主權完整,他頂天立地的身姿在國際舞台上屹立不倒。
斯大林去世後,赫魯曉夫上台不久便率團訪華。其對中國諸多事務不放心,提出想去各地看看。毛澤東嘴角微微上揚,一語雙關地說道:
「那你們就到各地去走走看看,隨你們的便,願意去哪都可以,就像在你們家裡一樣。」
這句話看似熱情好客,實則暗藏深意,巧妙地暗示中國主權不容侵犯,警示對方不可肆意妄為。
毛澤東以其果敢的決策、智慧的言辭,在面對國際強權時,從未有過絲毫退縮與怯懦。
第六,學富五車,博古通今
毛澤東從年少時接觸《論語》起,書籍便成了他一生不可或缺的摯友,在韶山沖的私塾里,年幼的毛澤東便展現出了對知識的強烈渴望。
離開私塾後,毛澤東對知識的追求愈發熾熱。即便面臨父親的阻攔,他仍想盡辦法如饑似渴地閱讀著各類書籍。他廣泛涉獵,從《水滸傳》《三國演義》等中國古代傳奇小說,到西方的哲學、政治等書籍,無一不讀。
建國後在毛澤東的書房裡,各類書籍汗牛充棟,這些書籍宛如一座知識的寶庫,承載著他一生的求知旅程。周恩來總理曾評價,毛澤東閱讀了大量的古典書籍,方能縱觀古今,觸類旁通。的確,從他的詩詞和文章中,便能清晰地感受到其深厚的學識底蘊。
他的詩詞,既有古人詩詞的神韻,又融入了新時代的豪情壯志。在《毛選》的數百萬字里,他信手拈來地引用《左傳》《資治通鑒》《孟子》等經典著作中的典故與觀點,涉及曹操、孫武、司馬遷等大量歷史人物,甚至對外國的名家名作、著名戰役也能侃侃而談。
每一次引用,都恰到好處,宛如行雲流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