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寒夜中的伯樂:肅順的驚世之舉
1858年冬,北京菜市口的刑場飄著鵝毛大雪。
順天鄉試發榜後,因中舉者中有京劇票友平齡而引發輿論嘩然,御史孟傳金上奏參劾此次鄉試有舞弊行為。咸豐帝命怡親王載垣、鄭親王端華、戶部尚書全慶、兵部尚書陳孚恩會審此案。經審查,發現諸多問題,主考官柏葰直接捲入舞弊,考生羅鴻繹通過關係請求柏葰同意調換試卷使其中舉,事後還向柏葰等人行賄。
載垣等人向咸豐帝彙報案情及處理方案,擬將柏葰 「比照交通囑託,賄買關節例,擬斬立決」。咸豐帝因柏葰是愛臣,想替他開脫,但肅順當場力爭,認為科舉是國家選拔人才的重要制度,應該嚴格執法,才能改變科場上由來已久的惡習,力主將柏葰明正典刑。最終,咸豐帝認為柏葰 「情雖可原,法難寬宥」,同意將他 「斬立決」。
案犯被押菜市口
肅順站在監斬台上,看著台下黑壓壓的人群,突然想起三年前那個風雪交加的夜晚
那天,肅順的轎子剛進宣武門,就被個衣衫襤褸的書生攔住。"大人,湖南左宗棠有殺身之禍!"書生遞上的狀紙被寒風吹得嘩嘩作響。肅順借著燈籠一看,竟是曾國藩的幕僚郭嵩燾。 "你可知參劾左宗棠的是湖廣總督官文?"肅順盯著郭嵩燾凍得通紅的鼻尖。 "若左季高死,湘軍必散。"郭嵩燾撲通跪地,膝蓋在青石板上磕出悶響。 肅順突然仰天大笑:"好個郭筠仙!"他解下狐裘披在郭嵩燾身上,"明日隨我進宮面聖!" 這幕戲劇性的場景,成為郭嵩燾命運的轉折點。肅順不僅救下左宗棠,更將郭嵩燾納入自己的人才庫。在隨後的"肅門夜話"中,這位權傾朝野的協辦大學士對郭嵩燾說:"當今之世,能救大清者,非湘軍莫屬。而湘軍之魂,在你等湖湘才俊。"
菜市口
這裡左宗棠面臨的殺身之禍指的是 「樊燮事件」
當時,左宗棠在湖南巡撫駱秉章幕府,他為人剛直,才華出眾,實際幫駱秉章處理諸多軍政大事,權力頗大,因此引起一些人的不滿。永州鎮總兵樊燮為人驕縱,拜見駱秉章時,對左宗棠行禮簡慢,左宗棠怒其無禮,以駱秉章的名義將樊燮革職。樊燮咽不下這口氣,便向湖廣總督官文控告左宗棠,稱其為 「劣幕」,把持湖南軍政要務等。官文受理此案後,向咸豐帝密奏左宗棠的種種 「不法」 行徑,咸豐帝大怒,下密旨稱若左宗棠有不法之事,可就地正法。
這一事件引發軒然大波,好在左宗棠平日結識諸多能人,郭嵩燾深知左宗棠的才能,他清楚左宗棠若死,湘軍的發展乃至鎮壓太平天國的大業都會大受影響,於是急忙求見肅順。肅順也看重左宗棠的才幹,不願湘軍人才折損,他先是讓幕僚給左宗棠通風報信,讓其有所準備,又授意郭嵩燾等人上書為左宗棠辯解,之後自己在咸豐帝面前極力進言,強調左宗棠的才能以及對湘軍、對平亂大局的重要性,最終使得左宗棠免去殺身之禍,還因禍得福獲得重用,開啟後續更為波瀾壯闊的人生篇章,也讓郭嵩燾進入肅順視野,與肅順產生諸多交集,影響了晚清諸多走向。
左宗棠
二、咸豐帝的雙面棋局
郭嵩燾在咸豐七年(1857 年)奉詔赴京,以翰林院編修入值南書房。在京供職的 3 年時間裡,咸豐帝先後 5 次召見他,詳詢軍政治亂之道。
南書房
當時清朝面臨著內憂外患的局面,太平天國運動如火如荼,外部又有列強的壓力。郭嵩燾曾加入曾國藩幕府,參與鎮壓太平軍,為湘軍及其水師籌措糧餉,有著豐富的軍事和政治實踐經驗。他對時局有著自己的看法,在被召見時,可能向咸豐帝分析了太平天國的形勢、湘軍的發展以及地方治理等方面的情況。
例如,郭嵩燾可能會提到湘軍在作戰中的優勢和不足,以及如何更好地發揮湘軍的作用來鎮壓太平天國。對於地方治理,他或許會談到當時湖南等地的社會狀況,包括民生、吏治等方面的問題,並提出一些改進的建議。
此外,郭嵩燾在與西洋人接觸後,對西方的物質文明有了一定的了解。在召見中,他向咸豐帝介紹一些西方的情況,如西方的軍事技術、工業發展等,這對於咸豐帝了解外部世界、思考應對列強之策可能也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熱河行宮
1860年秋,熱河行宮的梧桐葉鋪滿庭院。咸豐帝咳著血召見郭嵩燾:"朕聽說你在天津與洋人交涉時,主張'以理服人'?" 郭嵩燾跪在金磚上,後背沁出冷汗。三個月前,他在大沽口力勸僧格林沁不要炮擊英法艦隊,結果被劾"通夷"。此刻,皇帝的語氣裡帶著莫測的意味。 "回皇上,洋人船堅炮利,硬拼無益。"郭嵩燾抬頭,迎上咸豐帝蒼白的臉,"但微臣絕非主和,而是要以戰促和,為自強爭取時間。" 咸豐帝沉默片刻,突然抓起御案上的《海國圖志》扔在郭嵩燾面前:"你看看,這書里說英國議院'有事無大小,必集議而後行'。這等蠻夷之制,竟有人稱讚!" 郭嵩燾心中一驚。這本書正是他在上海購得後呈送軍機處的。他突然明白,咸豐帝召見他,既是試探,也是警示。
經過這幾次召見,郭嵩燾深感國事衰敗,帝王大臣 「去百姓太遠,事事隔絕」。這也反映出他在與咸豐帝的交流中,看到了朝廷決策層與實際社會情況之間存在的差距,以及這種差距對國家治理帶來的不利影響。
咸豐帝
咸豐帝的召見,一方面體現了他對郭嵩燾的重視,希望通過與郭嵩燾的交流獲取更多關於國家治理、軍事等方面的信息和建議;另一方面,也讓郭嵩燾有機會直接向皇帝表達自己的觀點和想法,對當時的政治決策產生一定的影響。然而,儘管郭嵩燾有一些較為開明的見解,但在當時保守的政治氛圍下,他的一些主張並未得到廣泛認可和有效實施。
三、鐵三角的裂變
1861年夏,熱河避暑山莊的荷花池邊,肅順與郭嵩燾的對話充滿火藥味。 "筠仙,你真要去廣東當巡撫?"肅順的摺扇敲著石桌,"那可是瑞麟的地盤,他背後站著慈禧!" 郭嵩燾望著池中遊動的錦鯉:"中堂可知,廣東海關每年稅收三百萬兩?"他壓低聲音,"若能將關稅用於購買鐵甲艦......" 肅順突然冷笑:"鐵甲艦?你以為慈禧會允許漢人掌控海軍?"他站起身,袍袖掃落一片荷葉,"我保薦你去廣東,是要你為湘軍籌備軍餉。至於洋務......"他湊近郭嵩燾耳畔,"等新皇即位再說。" 這段對話,預示著三人關係的微妙變化。咸豐帝在病榻上寫下"同道堂"印章交於慈禧,肅順則在深夜與載垣密謀"鉤弋故事"。郭嵩燾夾在中間,既要為湘軍籌款,又要推行洋務,如同走在鋼絲之上。
咸豐帝
捲入宮廷權力鬥爭
- 1861 年 8 月,咸豐帝在熱河行宮病重。肅順與怡親王載垣、鄭親王端華等八人被任命為贊襄政務王大臣,負責輔佐年幼的皇子載淳,也就是後來的同治帝。這一任命使得肅順等顧命大臣掌握了朝廷的實際權力。
- 然而,咸豐帝的皇后鈕祜祿氏(慈安太后)和懿貴妃葉赫那拉氏(慈禧太后)對肅順等人的權力擴張感到不滿。她們與恭親王奕訢聯合,發動了辛酉政變。在這場政變中,肅順等人被指控犯有多項罪名,如專擅跋扈、意圖謀反等。
慈禧太后(劇照)
最終命運
- 1861 年 11 月,肅順在護送咸豐帝靈柩回京途中,被慈禧太后等人派人逮捕。隨後,他被押往北京菜市口斬首示眾。肅順的死,標誌著咸豐朝政治格局的徹底改變,慈禧太后和慈安太后開始垂簾聽政,恭親王奕訢也在朝廷中掌握了重要權力。
肅順在 1861 年經歷了從權力巔峰到迅速隕落的過程。他的政治才能和改革舉措在一定程度上對晚清的政治和軍事產生了影響,但由於宮廷權力鬥爭的殘酷性,最終未能逃脫悲慘的命運。
四、致命的"師夷長技"
早期受慈禧賞識
郭嵩燾是晚清時期的重要官員和思想家。他在咸豐年間就嶄露頭角,後來在一些事務中表現出的才能得到了慈禧的關注。例如,郭嵩燾曾在湘軍幕府中為湘軍的發展出謀劃策,在鎮壓太平天國運動等方面有一定貢獻,這引起了朝廷的注意。慈禧當政後,在朝廷用人之際,對郭嵩燾這樣有一定學識和能力的官員給予了一定的任用和提拔。郭嵩燾曾擔任過一些重要官職,如署理廣東巡撫等,這其中不乏慈禧對他的認可和支持。
出使英國引發爭議
郭嵩燾最為人所知的是他擔任駐英公使一職。在當時,出使西方對於傳統的士大夫來說是一個全新且充滿爭議的領域。郭嵩燾以開放的心態去了解西方,並且如實向朝廷彙報西方的情況,包括西方的政治制度、經濟發展、文化教育等方面。他的這些舉動和言論在當時的保守派看來是離經叛道的,引發了很多爭議和批評。慈禧雖然出於一些政治考慮支持了郭嵩燾的出使,但對於他在西方的一些言行也有所不滿。例如,郭嵩燾在日記中對西方的讚譽之詞被一些人視為對中國傳統的否定,這些內容傳到國內後,引起了慈禧和朝廷中保守勢力的反感。
郭嵩燾如夫人梁氏(1879年1月17日,郭嵩燾讓相隨萬里的梁氏一起去見英國女王)
晚年與慈禧關係疏遠
郭嵩燾在出使英國後,由於受到各方壓力,最終回國。回國後的他在政治上逐漸被邊緣化,與慈禧的關係也日益疏遠。他的一些先進思想和觀念與當時朝廷的主流觀念格格不入,加上保守勢力的不斷攻擊,使得慈禧對他的態度也發生了轉變。郭嵩燾晚年主要在家鄉從事著述和講學活動,遠離了政治中心,與慈禧基本沒有了直接的政治互動。
1876年深秋,郭嵩燾即將出使英國的消息震驚朝野。慈禧太后在養心殿召見他:"聽說你要帶個英國顧問?" "回太后,馬格里先生是戈登將軍的副官,熟悉西洋兵制。"郭嵩燾跪在黃地毯上,能聞到慈禧身上的檀香。 "戈登?"慈禧突然冷笑,"就是那個幫太平軍打清軍的'常勝軍'統領?" 郭嵩燾冷汗浸透中衣。他知道,慈禧對洋人始終抱有戒心。更讓他擔憂的是,李鴻章私下透露:"肅順餘黨還在彈劾你'以夷變夏'。" 就在啟程前夜,郭嵩燾收到肅順之子送來的密信。信中只有八個字:"勿忘熱河,勿忘湘軍。"他望著窗外的明月,想起咸豐帝臨終前的嘆息:"朕這輩子,最悔的就是沒用好你們這些能臣。"
郭嵩燾
五、歷史的玩笑:培養者與背叛者
1891年長沙的暴雨夜,郭嵩燾在病榻上接到英國公使的唁電。電報中說,英國議會為他降半旗致哀。這位曾被罵作"漢奸"的老人,用顫抖的手寫下最後日記:"肅順若在,必笑我痴。" 歷史總是充滿諷刺。肅順和咸豐帝精心培養的郭嵩燾,最終成了他們最害怕的"叛逆者"。當郭嵩燾在《使西紀程》中寫下"西洋立國之本在議院"時,他或許已經明白:那個由滿漢權臣共同打造的洋務先驅,終將突破他們預設的框架。
互動話題:如果肅順和咸豐帝泉下有知,會如何評價郭嵩燾的"背叛"?歡迎在評論區分享你的見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