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洛夫(1911.11—1983.10.30)江西永新縣高溪鄉高溪村人,1938年9月參加新四軍。同年加入中國共產黨。
1929年東渡日本求學,後輾轉回國,1933年春再次東渡,進入日本東京大學學習三年,其間,主動接觸進步思想,如饑似渴地閱讀進步文學書籍,瀏覽馬恩列斯的著作,研究西方哲學思想,同時還參加了由進步青年組織的文藝座談會和戲劇座談會。
1936年4月從日本回到上海,從事進步文化出版工作,先後創辦《國際導報》《國際譯叢。等進步刊物,與陳非璜合譯了蘇聯作家奧斯特洛夫斯基的著作《鋼鐵是怎樣煉成的》。
全國抗戰爆發後,從上海撤到了武漢,並找到武漢八路軍辦事處,被介紹參加了新四軍。歷任新四軍政治部敵工部幹事,軍教導總隊政治教員,第1支隊第1團政治處敵工股股長,第3支隊政治部敵工科科長。皖南事變後曾任浙江歷任新四軍第7師政治部敵工部副部長,中共皖江區委秘書長兼聯絡部副部長、城工部副部長,華東野戰軍第三縱隊司令部秘書長。
解放戰爭時期,歷任山東野戰軍第3縱隊秘書長,1947年調東北,歷任旅大公安局秘書長,大連關東日報社、關東通訊社副社長,東北人民政府教育部編審處處長。
新中國成立後,任東北行政委員會教育局副局長,1954年調入國家教育部任計劃司司長,後任高等教育部副部長,「文革」期間曾到「五七」幹校勞動,1978年任中央廣播電視大學校長。
1983年10月30日在北京逝世,享年72歲。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資料均來源於網路,本文作者無意針對,影射任何現實國家,政體,組織,種族,個人。相關數據,理論考證於網路資料,以上內容並不代表本文作者贊同文章中的律法,規則,觀點,行為以及對相關資料的真實性負責。本文作者就以上或相關所產生的任何問題概不負責,亦不承擔任何直接與間接的法律責任。
文章內容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圖片,侵權,謠言或其它問題請聯繫刪除。最後,大家對於這個事件有什麼不同的想法,歡迎評論區留言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