滿族包衣和漢族賈府咋對不上?
《紅樓夢》作為中國文學史上的一座豐碑,其作者究竟是誰,卻始終像一團迷霧籠罩著。自打清代起,關於這部巨著真正創作者的爭論就沒消停過,各種說法層出不窮。到了1922年,胡適站出來,擲地有聲地提出了「曹雪芹作者說」,這觀點很快被大家接受,成了學術圈的主流看法。
曹雪芹的名字跟《紅樓夢》捆綁得太緊,脂硯齋的批語里也常提到他,似乎一切都順理成章。可近些年,學界卻開始重新翻看這些老賬,細細一琢磨,發現「曹雪芹作者說」好像沒那麼牢靠,漏洞還不少。
先從曹雪芹的出身說起。曹家是內務府正白旗包衣出身,他們的祖先早在明末就投降了清朝,從那時候起,曹家就徹底融入了滿族的生活方式,漢族的那些老傳統早就拋在腦後了。比如曹家在南京的江寧織造府,聽著名字挺唬人,佔地也不小,但這地方壓根兒不是曹家的私產,而是清朝皇家的資產,曹家不過是奉命管理罷了。
反觀《紅樓夢》里的賈府,情況完全不一樣。書中描寫的賈府有著濃厚的漢族色彩,家裡有宗祠、家廟,還有專門的祭田,這些都是漢族家族才有的標配,滿族人壓根兒不搞這一套。更別說,賈府的日常禮俗、家族結構,都透著漢族士大夫的那股味兒,跟曹家滿族包衣的身份實在對不上號。
再往深里看,書里還有些細節讓人覺得彆扭。比如《紅樓夢》里隱隱約約透著對異族的批判,像把歷史上的曹操列為「大惡」之人,這態度明擺著跟曹家的自我認知對著干。曹家一直以魏武帝曹操的後裔自居,族譜里寫得清清楚楚,家裡人對這個出身還挺驕傲。
可書中卻把曹操貶得一文不值,這要是曹雪芹寫的,他對自己祖宗這麼下狠手,實在說不過去。還有大觀園,那地方在書里被寫得富麗堂皇,亭台樓閣、假山流水,規模大得驚人。可曹家實際住的地方呢?江寧織造府雖然不小,但那是公家的,曹家自己能支配的空間遠沒那麼誇張。到了北京,曹家的情況更差,抄家後連像樣的宅子都保不住,哪來的條件去復刻大觀園那樣的豪宅?
27歲的曹雪芹真能寫出百科全書?
再來說說曹雪芹的知識儲備,這事兒細想起來也挺讓人犯嘀咕。曹雪芹27歲開始動筆寫《紅樓夢》,這年紀不算大,可書裡頭涉及的那些硬核技能真不是隨便就能學會的。比如園林設計,大觀園的布局寫得頭頭是道,假山怎麼堆、流水怎麼引、亭子怎麼擺,連光影搭配都考慮得細緻入微,這得是懂行的人才能搞明白的活兒。
還有中醫診脈,書里提到黛玉的病症時,脈象、藥方說得有模有樣,連「氣虛」「血虧」這種術語都用得精準。再比如絲綢織造,賈府里那些衣服料子的描寫,花紋、工藝、染色手法寫得跟真的一樣,這些東西沒個幾年摸爬滾打,哪能信手拈來?可曹雪芹自己呢,他在脂硯齋批語里提到過「一技無成」,日子過得潦倒得不行,靠賣字畫混口飯吃,這狀態跟書里那些專業知識完全不沾邊啊。
有人翻出過一本叫《廢藝齋集稿》的書,說這可能是曹雪芹寫的,裡頭凈是些工匠活兒的經驗總結,像木工、織布、雕刻這些手藝都有涉及。書名聽著挺唬人,要真是他寫的,那他得有多厲害,能把這些技術活兒整理得井井有條。
可這事兒聽著就怪,曹家在1728年被抄家後,家道中落得厲害,曹雪芹小時候在南京還有點好日子,到了北京就只能靠變賣家當過活了。抄家那年他才13歲,之後的生活基本上是吃了上頓沒下頓,哪有時間和條件去鑽研這些工匠手藝?
《廢藝齋集稿》里那些內容,光靠看書可學不來,得上手干過才行。可曹雪芹的日子過成那樣,連吃飯都成問題,哪來的機會擺弄這些?他自己都說「一技無成」,這跟能編工匠專著的能耐差得不是一星半點,實在對不上號。
再說回他小時候,曹雪芹在南京那幾年確實有點家底,家裡管著江寧織造府,日子過得還算體面。江寧織造府畢竟是給皇家幹活的地方,裡頭可能有些藏書,涉及織造啊、禮儀啊這些內容,曹雪芹小時候興許翻過幾頁。南京那地方文化氛圍也濃,書肆、藏書樓不少,他要是真接觸過這些書,多少能記住點東西。
可問題是,書里那些清代服飾規制的描寫細得嚇人,像官服上的補子、女眷的襦裙樣式、甚至朝珠的搭配,寫得跟教科書似的,連顏色搭配和場合用法都一點不含糊。這些東西光靠翻書可不夠,得親眼見過、摸過才行。曹家在南京的時候,他年紀還小,能接觸到的不過是家裡那點織造相關的活計,哪有機會見識宮廷里的規矩?
更別提宮廷禮儀了,《紅樓夢》里元妃省親那段,儀仗隊的排場、宮女的站位、禮節的流程寫得跟真的似的,連皇帝賜的東西都列得清清楚楚。這些細節不是隨便編編就能蒙過去的,得有人在宮裡混過,或者至少近距離瞧過才寫得出。
曹雪芹13歲前在南京,之後就跟著家裡在北京落魄了,頂多在平郡王府借住過一陣子。那時候的平郡王府已經不比從前,裡頭住的多是些沒落的宗室子弟,日子過得緊巴巴,哪有宮廷的氣派?曹家被抄家後,他在內務府的親戚也幫不上啥忙,生活圈子離宮廷遠得要命。他27歲開始寫書時,靠著那點童年記憶和零星見聞,能把這些東西寫得那麼到位?這聽著就有點玄乎。
抄家後的日子能寫出奢華貴族?
曹家的命運在1728年迎來了一個大轉折,這一年曹家被抄家,從此家道中落,曹雪芹的生活軌跡也隨之改變。抄家之前,曹家靠著江寧織造的職位在南京過得還算風光,可這一劫過後,曹寅的兒子曹顒、曹頫接連倒台,整個家族被清廷清算,家產被沒收得一乾二淨。
曹雪芹那時候才13歲,跟著家人從南京回到北京,住進了蒜市口附近的老宅子。這宅子是曹家早年在京城的祖產,早就沒了往日的排場,房子破舊,房間狹窄,連基本的日常開銷都得精打細算。
後來,曹家又搬到了北京西郊的鄉間,住的地方更簡陋,周圍都是荒地和農田,日子過得緊巴巴。沒了江寧織造的肥差,曹雪芹一家只能靠變賣家當過活,字畫是他們手裡僅剩的值錢東西。曹雪芹自己也會寫點詩畫點畫,拿到市場上換幾個錢,勉強填飽肚子。
翻開《紅樓夢》,裡面的奢華生活卻讓人瞠目結舌。比如「茄鯗」這道菜,光準備材料就得殺十來只雞,還得配上鴨肉、筍丁、蘑菇,工序繁瑣得像宮廷御膳房的流水線。再比如「雀金裘」,那是用孔雀羽毛織成的披風,金光閃閃,貴得離譜,連賈寶玉都捨不得隨便穿。
可曹雪芹抄家後的日子,別說孔雀毛,連普通的棉襖都未必置辦得起。他在北京的生活圈子裡,哪來的機會見識這些頂級貴族的吃穿用度?更別提書中那些精細的細節,比如脂粉的香味、傢具的雕工,連丫鬟用的胭脂水粉都寫得清清楚楚。這些東西,不是光憑想像就能寫出來的,得有真材實料的見識才行。
更讓人費解的是時間線上的問題。《紅樓夢》里有些元素明顯帶著乾隆朝的烙印,比如「協理軍機」這詞兒,指的是軍機處的高級官員,可軍機處是雍正七年才設的,到了乾隆朝才正式成型,地位越來越重要。
還有「時憲歷」,那是清廷頒布的官方曆書,乾隆年間才開始廣泛使用,書里提到這些東西時,用得自然又順手。可曹雪芹呢?他13歲前在南京,1728年抄家後回了北京,27歲開始寫《紅樓夢》,那會兒是乾隆初年,這些新鮮事物剛冒頭沒多久。他少年時期壓根兒沒機會接觸這些,連聽都沒聽說過,怎麼就能寫得跟親眼見過似的?時間線一拉開,怎麼算都對不上號,創作環境和書里的內容實在差得太遠。
「顧景星說」:新線索讓人眼前一亮
近些年,湖北的學者們拋出了一個新說法,叫「顧景星說」,顧景星是明末清初的人物,生在湖北蘄州,也就是現在的黃岡一帶。他家原本是當地的望族,日子過得挺紅火,可到了明末清初,戰亂頻發,家族跟著朝廷的動蕩一起衰落下去。
顧景星的爺爺輩還在明朝做過官,可到了他爹那代,家道就敗了,清兵入關後,顧家徹底沒了往日的風光。這衰敗的軌跡,跟《紅樓夢》里「四大家族」——賈、史、王、薛的起伏還真有點像。更巧的是,顧景星留下的文章里,凈是些鄂東的方言,比如「伢」「么事」之類,跟《紅樓夢》早本里的用詞有不少重疊的地方,這些土話在曹雪芹待過的南京、北京可不常見。
還有個傳說添了把火,說顧景星寫完書稿後,交給了他外甥曹寅保管。曹寅是誰?就是曹雪芹的爺爺,當過江寧織造,跟康熙關係匪淺。顧景星生在明末,1644年清軍入關那年他才20多歲,後來隱居鄉間寫了不少東西,詩文里滿是對明朝覆滅的感慨。
他要是真寫過《紅樓夢》的初稿,交給曹寅保存也不是啥稀奇事。曹寅在南京當差時,家裡藏書不少,顧景星的稿子放那兒正合適。後來曹寅死了,曹家幾代人輾轉搬到北京,這稿子可能就落到了曹雪芹手裡。《紅樓夢》里提到「披閱十載,增刪五次」,這說法跟整理舊稿的路子挺像。
曹雪芹27歲開始動筆,沒準兒就是拿了顧景星的底子,潤色加工了一番。這種事兒在清代文人圈裡不算新鮮,好多書都是幾個人接力完成的,像《儒林外史》也是吳敬梓寫了開頭,後人補了後頭。
更有意思的是,近年挖出來的曹氏族譜里,愣是找不到「曹沾」這名字。曹雪芹又叫曹沾,這是脂硯齋里提到的,可族譜里只有曹顒、曹頫這些名字,壓根兒沒他一席之地。這事兒至今沒個說法,曹雪芹的身份越發顯得撲朔迷離。
參考資料:[1]線天長,吳營洲.《紅樓夢》的作者·說者·評者[J].遼東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10(4):68-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