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209年,劉邦正式外出創業。
劉邦的創業是非常危險的,因此他的老婆、孩子、父母等家人,劉邦就沒法帶在身邊,而是留在了沛縣老家。
但是當時兵荒馬亂,劉邦的創業性質又很容易招惹麻煩,所以劉邦對家眷自己待在沛縣也不太放心,於是他就安排了一個叫審食其的負責在老家看護家眷。
這個審食其的出身,在史書中沒有什麼詳細記載,再從劉邦沒有把他帶著創業看,審食其當年在沛縣,應該就是個只配給劉亭長拎包的小弟,家裡也沒啥背景。
據相關史料記載,審食其在沛縣照顧劉邦家眷的時間,大概是接近四年。
公元前206年左右,天下大勢基本明朗,劉邦在明面上接受了項羽的安排,去了蜀地。
不過不久之後,劉邦就趁著項羽四處平亂,殺出了蜀地。
劉邦一旦殺出蜀地,就意味著和項羽成了敵人,而劉邦的家眷此時還在沛縣,因此劉邦趕緊安排人去接家眷,防止他們成為項羽的人質。
就在劉邦派人接家眷的過程中,項羽這邊也動手了,而且因為地利的原因,項羽比劉邦先一步,「接」走了劉邦的部分家眷,而劉邦則接走了呂后的大閨女和嫡長子劉盈。
不過劉邦當時的面臨的情況比較危急,隨時可能被項羽追殺,劉邦為了自己能加速遁逃,曾把呂后的倆孩子還扔下車,後來是大將夏侯嬰,又把孩子給撿了回來。
而此時的呂后已經成了項羽的俘虜,本有機會逃走,但卻留下陪呂后的正是審食其。
劉邦當年差點就被項羽給辦了,但是劉邦卻絕地逢生,並慢慢的積蓄起力量,後來在韓信等人的協助下,還打的項羽只能同意和談。
既然是和談,那麼再扣留呂后和審食其等人,就有點說不過去了,於是呂后等人就被還給了劉邦,而此時時間已經到了公元前203年。
也就是說,劉邦和呂后分離的六年多時間裡,都是審食其在替他照顧、陪伴呂后,而劉邦此前在戰場上對呂后子女的狠心,以及對新歡戚夫人的寵愛,呂后應該也有所耳聞。
在這種情況之下,呂后和審食其的關係又會發生如何的變化呢。
公元前199年,趙王張敖向劉邦獻的美姬,雖然已經壞了劉邦的骨血,但是因為張敖謀反事敗,而遭連坐入獄,這時這名美姬的弟弟,就開始找門路救姐姐。
正常情況,他最終要找的人應該是劉邦,因為明面上,只有劉邦才能決定他姐姐的生死,但是他卻知道,當時真正能決定劉邦決策的,其實是呂后,那麼他又該找誰去說服呂后呢,這個人自然是要深受呂后寵信的人。
史書中給出的答案是——審食其。
公元前195年,劉邦駕崩,劉邦死了以後,呂后自然會急著安排後事,這後事不是白事,而是政事,這種重大且機密的事,呂后應該找誰商量呢,是自己呂家的人,還是曾和她聯手殺韓信的蕭何呢?
史書中給出的答案仍然是審食其。
眾所周知,史官在記錄歷史的時候,因為有些事不能明說,且又不能不說的時候,他們往往會採用非常隱晦的寫法,讓有心人有理由的去推斷真相。
司馬遷雖然沒有明說審食其給劉邦戴了綠帽子,但是看過《史記》的人,恐怕都會得出這種結論,明朝的大家馮夢龍就曾在他的《情天寶鑒》中,公然寫道:
劉項爭雄,太公與呂后常在楚軍中為質,舍人審食其從焉,後因與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