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清如:論唐初史館

2025年03月16日10:32:04 歷史 1829

朱清如:論唐初史館 - 天天要聞

自古以來,中國曆朝統治者非常重視歷史著述,以冀達到「懲惡勸善,貽鑒將來」的目的。歷代王朝都設置史官修史,至唐初更發展到建立正式的史館修史制度。本文擬就唐初設館修史的必然性、必要性、史館特點、史館修史成就及對後世的影響作一論述。

史官、史館沿革及正式確立

中國是世界上重視歷史最早的國家。「蓋史之建官,其來尚也。昔軒轅受命,倉頡、沮誦實居其職。」[1](P304)「唐虞三代,《詩》、《書》所及,世有史官,以司典籍。」[2](P1325)周朝有太、小、內、外、左、右史等史官且司職已有分工。春秋戰國時期各國有史官已成史界共識。秦有太史令(如胡母敬),「漢興之時,武帝置太史公」[1](P305),司馬談、遷父子曾司其職。政府設立修史機構則始於東漢,東漢的蘭台、東觀既是國家文獻檔案館,又是「當時著述之所也」[1](P310)。經東漢明、安、桓、靈四帝,四次集合大量人力、物力編修國史《東觀漢記》,開創了政府組織史官,成立機構修史的先例,對後世史館建置有深遠的影響。但這只是史館的濫觴,非專職機構,參與修史的人員多是臨時召集,由它官兼任而非專職。魏晉始設著作郎、佐著作郎。北魏史臣「雜取他官,不恆厥職」,於「秘書置著作局」,後「別置修史局」[1](P315),並由大臣監修國史(如谷纂)。北齊改修史局為史閣(又稱史館),「史閣史館之名,自此有也」[3](P183)。隋沿襲之,以修北朝諸史。唐沿隋制,史館制度漸臻完善。「武德初,因隋舊制,隸秘書省著作局。貞觀三年閏十二月,移史館於門下省北,宰相監修,自是著作局始罷此職」[4](P1089),修撰國史。同年,「於中書置秘書內省,以修五代史」[4](P1091)。至此,史官制度正式確立。史館取代著作局的修史之職,隸屬門下、中書省,地處國家政治權力中心。宰相監修成為定製,「史官註記,多取稟監修」[5](P591)。史館中設有修撰、直館、典書、掌固等職,分工明確。

唐太宗貞觀三年(629),正式確立史館修史制度,這絕非偶然。一方面,它是封建專制制度的加強在史學領域的體現。唐太宗這位在中外歷史上文治武功赫然的封建名君,深知「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他曾說:「朕睹前代史書,彰善癉惡,足為將來之戒。」[6](P6657)唐取代隋,政治上再度統一,要求思想文化方面有對應措施,以樹立大一統的歷史觀點。而私人修史已無法適應、無法滿足這種形勢的需要。所以,設館修史成為太宗治理天下的必然要求。另一方面,唐初史館制度正式確立是中國史學發展的必然結果。私修歷史,多奉行「直書」傳統書法,因而易觸犯統治者禁忌,有的甚至以「直筆見誅」[7](P199)。私修歷史,資料不如官方豐富,人力不如官修,一人不能盡通諸門學術,因而著述速度與官修不可比。私人著述的不利因素表明私修已不能適應統治者的需要,不利於史學的發展。所以在隋文帝開皇十三年(593)詔令:「人間有撰集國史、臧否人物者,皆令禁絕。」[8](P38)隋文帝的詔令很明確,官方就是要壟斷修史和對歷史人物的評價。唐承隋制,正式設立史館,修前代史和當代史。這是史學發展的必要,是唐政府對修史機構的進一步完善與確立。

唐初史館特點

唐初史館與以前的史館相比有較大的不同。前面提到過,東漢蘭台、東觀是中國古代史館建置的濫觴,但當時蘭台、東觀主要還是中央文獻檔案館,非專門修史機構;撰修國史人員如班固、劉珍、邊韶、馬日磾等多是他官,臨時兼掌史事,事成之後即解散。史館是北齊統治者在北魏修史局的基礎上設置的,其組織與編製相對固定,主要由監修大臣、著作部、著作佐郎、校書郎等組成。史官的品級、俸祿比較低,如著作郎(從第五品)歲祿一百二十匹(三十匹為一秩),校書郎(九品)歲祿二十八匹(七匹為一秩)。所以,有些史官不得不接受賄賂以求溫飽。他們多無視史實,任情褒貶,以至於《魏書》剛修好就被「群起而攻」,稱之為「穢史」。

唐初史館情形就大不一樣。太宗將史館移至「禁中」,在政治權力中心整理古籍,修前代史和當代史。宰相監修,成為定製。史館中,除史官外,還配備修史輔助人員。在史料收集方面,制定《諸司應送史館事例》,規定報送方法、時限,諸部門不得拖延,有關條款近20項[4](P1089~1090)。史館環境優美,「館宇華麗,酒饌豐厚,得廁其流者,實一時之美事」[1](P318)。參與修史的史官多為國家重臣,如房玄齡、令孤德棻、魏徵、褚遂良、長孫無忌等,這顯然提高了史學在政治上、社會上的地位。尤其是唐太宗親自參與《晉書》的修撰,這在「二十四史」修撰中是絕無僅有的現象。唐初史官享有很高的物質待遇,一部書成,朝廷另有優厚的物質賞賜,還加官晉爵。如魏徵受詔總加撰定「五代史」,書成之日,除「賜物二千段」外,還「加左光祿大夫,進封鄭國公」[9](P2550)。唐政府不僅對修史官獎賞晉爵,其後人也常受惠。如太宗、高宗《實錄》百卷「添成」,「是日,封敬宗子選為新城縣男,德棻子進為彭陽縣公」[4](P1093)。唐初統治者大力抬高史館地位,儘力為史館的工作提供便利,因而史館工作效率較高。

唐初史館成就

唐初史館的成就主要表現在修前代史和修當代史兩個方面。

修前朝史。中國自漢代始有為前朝修史的慣例,歷朝統治者都比較重視歷史記述的連續性。唐高祖採納令孤德棻的提議,於武德五年(622)下詔修六代史,並要求史官「務加評核,博採舊聞,義在不刊,書法不隱」[6](P6657)。貞觀三年(629),太宗復詔令姚思廉修梁、陳二史,李百葯修北齊史,令孤德棻修周史,魏徵修隋史,房玄齡為總監修。貞觀十年(636),「五代史」修成。貞觀十五年(641)又詔令于志寧、李淳風、李延壽、令孤德棻等修《五代史志》,至高宗顯慶元年(656)成書,後人附於《隋書》後,又稱《隋志》。太宗於貞觀二十年(646)下詔大開史館,「更撰《晉書》,銓次舊聞,裁成義獎」[1](P320~321)。貞觀二十二年(648)書成。參與修書者達21人,由於組織得法,所以成書速度是唐初所修八部正史中最快的,是唐初官修前朝「正史」的代表作。

修當代史。從高祖到高宗,唐史館修當代史情況如下:「自武德以後,有鄧世隆、顧胤、李延壽、李仁實前後修撰國史,為當時所稱。」[1](P320)唐承舊制,置起居郎、起居舍人,「每天子臨軒,侍立於玉階之下,郎居其左,舍人居其右。人主有命,則逼階延首而聽之,退而編錄,以為起居注」[1]。新君即位,例命史官據一代起居注、時政記等;修前皇帝實錄,成為定製。貞觀初,姚思廉撰國史(紀傳體)30卷;高宗顯慶元年(656),長孫無忌、于志寧、令孤德棻等補為50卷;龍朔年間,許敬宗增補為100卷。《高祖實錄》20卷,房玄齡等撰,「與許敬宗、敬播同修,止武德九年,貞觀十七年書成」[2](P512)。《太宗實錄》40卷,許敬宗等撰,「起即位。盡貞觀二十年。初,貞觀十七年,房玄齡、許敬宗、敬播撰《今上實錄》,止十四年,成二十卷。永徽五年,無忌與史官續十五年,後盡昭陵事。今四十卷,其後敬宗改定」[10](P513)。《高宗實錄》30卷,劉知幾等撰,「初,令孤德棻、許敬宗等撰錄,止顯慶三年,成二十卷上之。後劉知幾與吳兢續成」[11](P513)。

關於唐初修撰的實錄、國史,筆者認為基本可信。中國古代修史逐步形成了「君舉必書」、「人君不觀史」等觀念。貞觀九年(635)十月,太宗欲觀「起居注」,諫議大夫朱子奢上表阻止,陳述「人君不觀史」的理由[4](P1102)。貞觀十三年(639),太宗問褚遂良(褚為諫議大夫兼知起居注)人君可否觀見「起居注」,「書何等事?」貞觀十四年(640),太宗問房玄齡:「不知自古當代國史,何因不令帝王親見之?」房玄齡說:「國史既善惡必書,庶幾人主不為非法。止應畏有忤旨,故不得見也。」[12](P262)後來,房玄齡等刪略國史,修撰高祖、太宗實錄「表上之」。太宗「見六月四日事,語多微文」,就對房玄齡等說:「史官執筆,何煩有隱?宜即改削浮詞,直書其事。」時為待中的魏徵獲悉此事,上奏言說:「陛下今遣史官正其辭,雅合至公之道。」[3](P262)太宗雖然有表政績,「勤行三事,望爾史官不書吾惡」之事[4](P1103),但並不能以此說他干預修史,而只能視為太宗想留善行、美名於青史的一種願望。唐初史臣多梗直、公正,於應對太宗言辭可見一斑。故唐初實錄、國史確為「直書其事」。高宗時,許敬宗「掌知國史,記事阿曲,虛美隱惡」[1],從此「實錄不實」的現象才日趨嚴重。

對後世影響及總評

唐初正式確立史館修史制度,對後世影響深遠。中唐、晚唐史館主要修撰實錄、國史等。五代、守、元、明、清基本上相繼因襲之,且組織更為完備。五代時期,經後梁、後唐史館努力搜集史料,到後晉時修成《舊唐書》。宋代,史館規模更為擴大,史館除召集人員修《五代史》和《新唐書》外,還分設國史院、實錄院、日曆所等,編纂實錄和國史。元朝以翰林院兼國史院職掌史館的全部修史任務。明清史館制度有所變更。明代,史館隸屬翰林院,以翰林院的編修、修撰、檢討為史官,但不以史為專職。「遇有史書編撰,一律仰承『聖裁』,而且由寵臣權貴監修,史官不可能充分發揮個人的史學才智。」[13](P299)清朝翰林院職掌與明朝大致一樣,組織更加擴大,設有國史館、實錄館為修史基地,又特設明史館修《明史》。

唐初史館制度的確立,是中國史官、史館制度發展的必然產物,是中國封建文化專制主義加強的結果。史館藉國家的人力、物力、財力,大規模薈萃修史人才,集體修史,形成中國史學史上第一次官修史書高潮。從貞觀三年(629)到顯慶四年(659),30年間修成八部紀傳體正史,占「二十四史」的1/3。其成書速度之快,數量之多,可謂空前絕後。若無完備的史館修史制度,是根本不可能有這番成就的。唐初設館修史,壟斷了「正史」和國史的修撰,從此,每個新生王朝,都效法唐代,為前朝修史。這樣就保證了歷朝「正史」編纂的連續性,客觀上起到了保存古文獻,推動史學發展的作用。但史館又是唐初統治者控制史學的一個機構。史館修史,宰相監修,太宗時尚可,自高宗後,遇事諸多牽扯,史館人員蕪雜而又不稱職者多。史館監修大臣太多,所用非其人,「十羊九牧,其令難行;一國三公,適從何在?」[5](P591)總之,唐初設館修史,雖有不足,但成績斐然,影響深遠。史館存在千餘年,為中國史學的發展作出了重大貢獻。

歷史分類資訊推薦

二戰勝利80周年 走進納粹德國投降的歷史現場 - 天天要聞

二戰勝利80周年 走進納粹德國投降的歷史現場

1945年5月8日24時,法西斯德國簽署無條件投降書。投降書開始生效時,由於時差原因,地處柏林以西的美、英、法等國還是5月8日的下午或晚上,而位於柏林以東的蘇聯等國,已經是5月9日。因此歐洲各國將5....
中國歷史上三個最成功的商人,最後都散盡家財,無一得到善終 - 天天要聞

中國歷史上三個最成功的商人,最後都散盡家財,無一得到善終

中國歷史上有一些著名商人,有部分符合散盡家財且未得善終的情況,以下列舉三位比較典型的: 呂不韋: 生平事迹:戰國末年衛國商人,他以「奇貨可居」聞名,通過扶持秦異人(後改名子楚)登上秦王之位,自己也官至秦國丞相,權傾一時。在執政期間,他組織編
【史志論壇】以彭州市為例淺談地方志人才隊伍建設 ‖程爽 - 天天要聞

【史志論壇】以彭州市為例淺談地方志人才隊伍建設 ‖程爽

歡迎關注「方誌四川」!本文載《巴蜀史志》2024年第6期聚地方人才 育方誌碩果以彭州市為例淺談地方志人才隊伍建設程 爽地方志是地方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是傳承民族文脈的重要基礎,是中華民族文化發展的重要支撐。地方志部門作為開發利用地方志資源的主要部門,在推動地方志事業高質量發展方面有著不可推卸的責任。隨...
【史學爭鳴】多重視角下的綿陽「周原說」‖宋翔 - 天天要聞

【史學爭鳴】多重視角下的綿陽「周原說」‖宋翔

歡迎關注「方誌四川」!多重視角下的綿陽「周原說」宋 翔在中國古代文獻中,周原是西周王朝的發祥地之一。傳統觀點認為周原位於今陝西關中地區,然而,綜合水文地理、自然資源、歷史文獻與文化傳承等多方面線索,可提出另一種可能:周原的地理位置或許並非局限於傳統認知中的陝西岐山周原,而是涵蓋了今四川綿陽一帶。綿陽...
古代樂制與戲曲研究的新視角——黎國韜《古代教坊與文學藝術研究》序 - 天天要聞

古代樂制與戲曲研究的新視角——黎國韜《古代教坊與文學藝術研究》序

□吳承學黎國韜教授所著《古代教坊與文學藝術研究》一書收入國家哲學社會科學成果文庫,將在中華書局出版,請我寫序。為了撰寫序言,我重新閱讀了國韜各種著述,並且大致了解了相關學科的學術史。在閱讀的過程中,引發了一些回憶與感想。壹1990年,我從復旦大學博士畢業後,回到中山大學中文系古代文學教研室。國韜1992年考...
「情感中心」:梁啟超《中國韻文裡頭所表現的情感》隨札 - 天天要聞

「情感中心」:梁啟超《中國韻文裡頭所表現的情感》隨札

□李成晴一1925年,六十一歲的茹經老人唐文治在《自訂年譜》中反思道:余向主道德教育,迨閱歷世變,始悟性情教育為尤急。到了翌年,唐文治在《<南洋大學三十周年紀念徵文集>序》一文又重提性情教育的新定位:「故夫有真性情,而後有真學問、真事業。余向主道德教育,及今思之,與其為道德高遠渾噩之談,毋寧言性情教育悱惻...
銘記世界反法西斯戰場上的中國人 - 天天要聞

銘記世界反法西斯戰場上的中國人

編者按:今年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在那場正義與邪惡、光明與黑暗、自由與奴役的殊死戰鬥中,中國與50多個國家的人民同仇敵愾、英勇戰鬥,並肩打敗了不可一世的法西斯勢力。
歷史上的「偉大轉折」,現在可以「親身經歷」 - 天天要聞

歷史上的「偉大轉折」,現在可以「親身經歷」

VR展《轉折·從頭越》體驗效果。受訪者供圖 戴上VR頭顯,「穿越」至90年前,一場驚心動魄的旅程拉開序幕。 「突破4道封鎖線時,每到一次封鎖線,就有牆從天而降,飛機從後往前掠過,結合音效,壓迫感很強。在戰鬥場景中,我們在掩體中穿行,還有互動可以幫邊上的戰士取彈藥箱。建模很真,被炮彈砸的時候,我忍不住晃動身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