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覺得特別痛快,把父親和大哥的書信捐獻給紀念館,才能把英烈精神更好地傳承下去。」3月11日,當高雲把大哥高傳紀的16封家書交到平北抗日戰爭紀念館工作人員手中,感覺心中一塊石頭終於落了地。
今年91歲的高雲是抗日烈士高傳紀最小的妹妹。高傳紀,1938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39年赴延安抗大學習。1942年任龍赤聯縣四區區委書記,同年,領導反「掃蕩」鬥爭中,在羊倌村被日軍抓捕,幾次過堂,堅貞不屈,日軍將他綁在龍關城重光塔下木樁上,被狼狗活活咬死,年僅19歲,是平北抗日戰爭紀念館裡記載的年齡最小的烈士。
「父親帶回這些信時,我才上二年級,還不會看哥哥的信,直到初中才能看懂。」提及大哥高傳紀,高雲雙眼閃爍淚光。
高雲把大哥高傳紀的家書仔細讀了一遍
1932年,高象九出任當時山東省立第九中學的校長。1938年,國民政府準備將淪陷區的中學內遷至大後方,高傳紀跟著父親高象九來到了甘肅秦安,高傳紀在秦安分校上學,高象九經人推薦去了西安,父子二人保持通信。
儘管當時年紀小,高雲仍舊記得父親將大哥的信件帶回家的情景。抗戰期間,高象九以民主人士的身份協助八路軍從事統一戰線工作,積極支持中國共產黨的抗日主張。抗戰勝利後,父親回家只帶了一個小小的包袱,裡面有兩件襯衣、一個白色搪瓷杯,還有保存完好的十幾封書信。
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抗戰期間,高象九往返於重慶和山東之間,把這些書信隨身攜帶,小心翼翼地保留了下來。16封書信的信紙已泛黃,字跡也有些褪色,可內容完整,真實地記錄了高傳紀毅然投身於革命的那段歷史,字裡行間飽含著他的愛國之情和保家衛國的決心。
「大哥是個特別有志氣的人,儘管條件艱苦,他依然堅定地邁向戰場。」高雲記得,父親經常在她面前誇獎大哥。讓她最動容的一封信,是大哥去當鋪賣掉了被褥和棉衣,憑著兩條腿,背著行李,走了三千里路,到達河北阜平縣城南庄。敵後戰爭的殘酷環境可想而知,但高傳紀仍舊要求到最艱苦的地方去,深入「敵後之敵後」平北地區。
自1942年7月,高象九收到兒子寄來的最後一封信,父子就此失去了聯繫,時間也永遠定格在了那些泛黃的信紙上。
翻看書信,從「父親」「父親大人」到「親愛的父親」,一封封家書中,高傳紀對父親的稱呼,除了尊敬,還多了一份親昵。16封家書中,不止傳遞著高傳紀的革命理想,也飽含對家人的思念和滿滿的柔情。
每當思念兒子,高象九便拿出和兒子的往來信件。年紀大了,看不清楚信上的字跡,他就拿著放大鏡,坐在桌前細細翻看,一遍又一遍。
其中一封信被水浸漬,字跡模糊,高象九還讓女兒認真抄寫了一遍。1980年,高象九去世,高傳紀的遺信由高雲珍藏。
大哥的家書和經歷,一直激勵著高雲兄妹四人不斷成長。「他既是忠誠國家的好戰士,又是我們的好哥哥。每次看信,看著看著就淚流滿面。」高雲說,把家書捐獻給紀念館,希望更多的人能夠看到這些書信,了解這段歷史,把哥哥他們這一代人的精神和家國情懷好好傳承下去。
捐獻家書原件這天,高雲把大哥的信件認真鋪開,仔細讀了一遍,又一絲不苟地整理好,把它們裝到檔案袋中,折好,封上,「從此以後,我沒有心事了」。
來源:大眾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