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8年,合川示範校長王爵英在信用社辦業務時,無意中聽到旁邊一位名叫蔣誠的老人,正在辦理房屋抵押業務。王爵英莫名覺得「蔣誠」這個名字很是熟悉,回到家後他突然想起來,當年自己在修撰縣誌時,曾在一堆落滿灰塵的資料中,發現一張無人認領的喜報,上面的戰鬥英雄就叫蔣誠。
為何這張喜報無人認領呢?因為上面記載的地址是興隆鄉,而合川縣既有興隆鄉又有隆興鄉,或許是地址寫錯才導致喜報沒有送到。帶著這份懷疑,王爵英找到了自己在隆興鄉的學生,結果發現這位名叫蔣誠的戰鬥英雄,果然就是王爵英在銀行遇到的那位老人。
1928年,蔣誠出生在四川合川一戶貧苦農家,他的整個童年都是在戰亂中度過的,這也導致蔣誠從小就有一個從軍的夢想。成都解放之後,蔣誠報名參加了解放軍,沒過多久就隨部隊踏上了抗美援朝的戰場。
入朝之後,蔣誠參加了大大小小400多場戰鬥,而上甘嶺一戰,成為蔣誠軍旅生涯的巔峰。
1952年,聯合國軍為了扭轉戰場上的頹勢,決定執行「攤牌行動」計劃,以奪取上甘嶺地區597.9高地和537.7高地,來改善金化以北防線的情況。在這兩個高地的後面,有個叫「上甘嶺」的小村莊,戰鬥發展到戰役的規模後,這場戰役因此而得名。
時任機炮連副班長的蔣誠隨軍投入戰鬥後,負責堅守537.7高地。在戰鬥中,蔣誠的肚子不慎被炮彈碎片劃傷,腸子當即流了出來。蔣誠隨手將腸子塞回到肚子里繼續作戰。
當陣地遭遇敵機轟炸時,蔣誠冒險暴露在掩體外,手持機槍朝著俯衝的敵機射擊,生生將一架敵機擊落。戰鬥勝利後,蔣誠被志願軍司令部和政治部聯名授予一等功。
朝鮮戰爭結束後,蔣誠隨部隊回國駐防浙江江山。因在營房建設中貢獻突出,蔣誠再獲三等功。
1955年蔣誠退伍之後,他藏起了自己的軍功章,投身到地方鐵路建設之中。鐵路建成之後,蔣誠回到家鄉務農,後來被家鄉的農技站選中,走村串戶為鄉親們傳授養蠶技術。而這份工作蔣誠整整堅持了24年。
1983年,當地政府為了解決老百姓出行難的問題,決定修一條10公里長的公路,蔣誠主動請纓牽頭此事,號召村民出工出力。結果路修到一半,政府撥下來的錢就花完了。
不少村民紛紛要求回村繼續種田,蔣誠懇請大家繼續干,並拿出1000元錢保證工程的繼續進行。最終公路順利完工,鄉親們出行方便了許多,但沒有人知道蔣誠拿出的1000元,是他以個人名義偷偷向信用社貸的。
1988年,信用社的工作人員找到蔣誠,要求他償還那筆1000元的貸款。經過5年的時間,那筆貸款已經連本帶利漲到了2400元,蔣誠保證自己會還上這筆款,並提出以自己的房屋作為抵押。
讓蔣誠沒想到的是,自己去辦理抵押業務,居然意外暴露了一等功臣的身份。在收到那封被塵封了36年的立功喜報後,蔣誠很是激動,而當地政府也為蔣誠落實了政策,將其按照全民職工對待,工資定為工人五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