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姬歸漢圖》生動描繪了東漢末年,蔡邕之女蔡文姬從匈奴歸漢的艱辛旅程。蔡琰,字文姬,不僅繼承了父親蔡邕的文學才華,更在歷經波折後被尊為一代才女。她曾被匈奴左賢王擄走,生育二子,直至曹操統一北方,念及舊誼,不惜重金將其贖回。此畫正是定格了蔡文姬踏上歸途,穿越漠北大風沙的感人瞬間。畫面以飛揚的線條勾勒出風沙瀰漫的漠北大地,一隊人馬在風沙中艱難前行。前方,一位漢人騎老馬引路,肩扛圓月旗,躬背縮首,迎風沙而行,馬駒緊緊相隨,增添了幾分旅途的孤獨與堅韌。
畫卷中心,蔡文姬頭戴貂冠,身著華麗胡裝,騎在馬上,目光堅定地凝視前方。她的形象,既展現了女性的柔美,又透露出不屈的剛毅。文姬身後,馬夫和侍從騎馬護送,漢胡兩官員並騎前行。漢朝官員手持團扇遮面,胡人官員則面露愁容,勒馬前行,馬亦踢蹄踟躕,彷彿也在訴說著歸途的不易。侍從們或懷抱包裹,或身背行囊,或手架獵鷹,或馬上馱著氈毯,各自忙碌,共同構成了這幅生動的行旅圖。畫面最後,一位武士騎於馬上,驅馬追趕隊伍,獵犬緊跟其旁,為這幅畫增添了幾分生動與活力。
全卷共繪十二人,馬近十匹,分四組,疏密錯落,互相呼應。畫面橫向展示了人物的各種行旅活動,執旗騎馬、逆風而行、哈氣取暖、縮頭掩面等,生動再現了蔡文姬歸漢途中的艱辛與不易。
宋靖康之變後,北方淪陷,南宋偏安一隅。中原父老南望王師,淚如雨下;江南志士則慷慨悲歌,志在恢復。這一強烈的民族情緒,在繪畫創作中得到了深刻體現。南宋和金朝的漢族畫家,不約而同地選擇了「文姬歸漢」的母題,以表達對故土的深深眷戀和對民族統一的渴望。
《文姬歸漢圖》歷經金、元流傳情況不明,明代入內府,後歸藏梁清標。乾隆時期再次入內府,後被溥儀攜出宮,流入民間。1962年,吉林省博物館(今吉林省博物院)將其購藏,使這幅珍貴的畫作得以重見天日,供後人觀賞與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