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世忠,沒有顯赫戰功,還算是名將嗎?中興四大名將,韓世忠貴在敢打,他有一股不服輸的狠勁,這點元朝丞相也承認。
南宋中興四大名將,劉光世、張俊、韓世忠、岳飛,家喻戶曉。那麼,他們都有哪些經典戰役呢?這些戰役,可否支撐得起「名將」說法。
劉光世、張俊以潰逃聞名,還沒見到金軍主力就逃走。鎮壓各地起義軍,劉光世、張俊還是很可以,打金軍就不行。
元朝丞相脫脫,編修宋、金、遼三國歷史,都把他們視為正統。對中興四大名將評價,脫脫只承認岳飛、韓世忠能打,其他兩位則不行。
說起韓世忠,人們很容易想到黃天盪之戰,想到韓世忠夫人梁紅玉擂鼓助威的場景,堪稱夫妻上陣殺敵的楷模。
客觀看待歷史,韓世忠並沒顯赫的戰功,缺乏經典且取得勝利的戰役。但是,這並不影響韓世忠成為名將,韓世忠有自己的特點。
與韓世忠有關的三大戰役:黃天盪之戰、大儀鎮之戰、淮西之戰,韓世忠表現如何呢?
黃天盪之戰,無論是金史還是宋史記載,都是韓世忠僅以身免,逃到鎮江。戰鬥過程,宋史、金史出入很大,但結果差不多,韓世忠被兀朮反殺。
大儀鎮之戰,韓世忠擊敗金國、偽齊聯軍,宋史、金史都認可。但是,大儀鎮之戰殺敵並不多,韓世忠是設伏擊敗孛堇前鋒,殺敵數百人。
淮西之戰,韓世忠去增援張俊。結果,兀朮在濠州伏擊宋軍,王德、楊沂中慘敗,張俊潰逃鎮江。韓世忠後路被斷,中途撤退,回到楚州。
韓世忠真正打贏,談得上「大捷」的戰鬥,只有大儀鎮之戰。當然,這裡指的是對金軍,不是江南起義軍,也不是以前對西夏、方臘的戰績。
如今歷史教材,韓世忠上榜的戰役,並不是大儀鎮之戰,而是先勝後敗的黃天盪之戰。提到韓世忠,就離不開梁紅玉,離不開黃天盪。
引以為豪的黃天盪之戰,是一次敗仗,韓世忠最後輸了。戰敗的原因,除了金軍強悍,也跟韓世忠疏於防備有關,被兀朮挖掘河道突襲。
相對岳飛的郾城之戰、潁昌之戰、臨潁之戰而言,大儀鎮之戰無論是規模還是戰績都小很多。即便對劉錡的順昌之戰,大儀鎮之戰也不如。
規模上能媲美郾城之戰、潁昌之戰,韓世忠只有黃天盪之戰,結果還是輸了。那麼,為何還說韓世忠是名將呢?
評價一個將領是否是名將,最重要的是戰績,以及他所面臨的對手。南宋與金國戰鬥,第一場最具有含金量的戰役,就是黃天盪之戰。
南宋、金國第一階段戰鬥,從1127年打到1141年,黃天盪之戰難度最大,意義也最大,因為雙方力量太懸殊。
1130年富平之戰,無疑宋金主力對決,南宋與金國有史以來也是最大規模會戰。直到金國、南宋滅亡,雙方都沒有在一次戰鬥中投入如此多的兵力。
論規模,黃天盪之戰不如富平之戰,論含金量則各有千秋。韓世忠的難度,比張浚高很多,卻打得非常精彩。
1129年,金軍兩路南征。完顏宗輔東路,完顏婁室西路,東路是主力。完顏宗弼(兀朮),是東路前鋒,一路殺到江南,把趙構趕下海。
兀朮「搜山檢海」作戰時,金國內鬥還沒到白熱化階段,精兵悍將雲集,士兵也幾乎都是從深山老林中出來的勁旅。
黃天盪之戰時,韓世忠面對的金軍,是戰鬥力的巔峰狀態。此時金軍的戰鬥力,要比後來紹興十年的金軍強大很多,這點從將帥配置上可以看出來。
兀朮追擊趙構,張俊在明州攔截,取得小勝利後立刻逃走。金軍海軍不行,無法入海追擊,兀朮便焚毀杭州、寧波,然後渡江北上。
兀朮從鎮江渡江,韓世忠前來迎戰。韓世忠有多少人呢?史料記載是8千,實則沒有,因為韓世忠所部吃空餉太多。
韓世忠巔峰狀態,給朝廷上報的兵力6萬,張俊、岳飛清點過後,不足3萬。可知,韓世忠手頭兵力並不多,黃天盪之戰能投入五千就是極限。
兀朮有多少人呢?宋史記載是10萬,誇大其詞。東路主帥是完顏宗輔,金軍東路才9萬出頭,完顏昌(地位比兀朮高)在兩淮、山東作戰,又分了兵馬,兀朮去哪裡找10萬大軍?
黃天盪之戰時,兀朮不過是右監軍,只能算中高級將領,還談不上大帥,也沒資格率領所謂的10萬大軍。
兀朮是前鋒,一路從河北殺到浙江,裹挾了不少民眾,故而人數很多。金軍能戰鬥的兵力,最多3萬,但也比韓世忠所部多,更別說單兵素質。
黃天盪之戰,金軍明顯強於宋軍,韓世忠以弱打強,而且是主動出擊,這就很了不起了。
戰鬥過程如何,金史、宋史記載有出入,但兀朮確實損失了不少。兀朮本打算從鎮江渡江,結果卻在南京北上,自然是在鎮江受挫。
兀朮最後挖掘河道,襲擊宋軍大型海船,韓世忠猝不及防,慘遭失敗,回到鎮江。兀朮也沒敢追擊,焚毀建康城之後,率領金軍北上。
黃天盪之戰,韓世忠雖然不贏,卻也給金軍重創,有一種敢於亮劍的精神。宋軍人數不多,單兵素質也不如金軍,但韓世忠卻主動迎戰,貴在敢打,這就很了不起。
要知道,兀朮此次「搜山檢海」作戰,幾乎是從河北一路打穿到浙江,沿途宋軍要麼一觸即潰,要麼是聞風逃跑。
張俊的明州之戰,被譽為南宋中興十三處戰功之首,是什麼表現呢?張俊擊退金軍前鋒,但得知兀朮到來,立刻逃走,典型的見好就收。
從黃天盪之戰看,韓世忠就是名將,在南宋中興四大名將中僅次於岳飛。岳飛、韓世忠的軍事水平以及敢於戰鬥的勇氣,元朝丞相脫脫承認,乾隆皇帝也承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