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3年,身在中央的毛主席接到了來自朝鮮前線的急電,內容竟然是鄧華請粟裕擔任志願軍總司令。
這個要求合情合理,但毛主席卻果斷拒絕了他的請求,還讓他成為了志願軍的總司令,這究竟是怎麼回事?毛主席為什麼要拒絕他呢?
1、來自前線的急電
眾所周知,在抗美援朝戰爭中,彭德懷元帥是整個志願軍的總司令,但在中後期他就因為身體原因而回國了。
那麼,在他走之後,志願軍的總司令一職自然就落到了當時在軍中頗有威望的陳賡身上,在他的帶領下,志願軍在多次戰鬥中都取得了優異的戰績。
而在過了一段時間之後,陳賡也因為和彭老總一樣的原因不得不回國接受治療,再加上國內工業學院的建設規劃,他只能暫時將這件重擔放下。
彼時,正是抗美援朝戰爭的關鍵時期,可我軍的總司令卻一直處於不穩定的狀態,這對整個戰局是十分不利的。
想到這裡,同樣在志願軍中擔任指揮員的鄧華向毛主席發去了一封急電,其中表明了當前軍隊的現狀,並建議毛主席任命粟裕為志願軍總司令。
鄧華這個建議並不是空穴來風。在他看來,粟裕雖然在軍中長期擔任的是軍師的角色,但從以往的種種經歷就可以看出,他的戰術計策對於整個戰局是具有關鍵作用的。
更何況,在彭德懷元帥和陳賡都因為其他原因而無法勝任的情況下,縱觀整個軍隊內部,也只有粟裕能幫助軍隊重新燃起鬥志。
這樣的利害關係讓鄧華覺得毛主席一定會同意,所以他便在焦急中等來了毛主席的回電。電令中,毛主席果斷拒絕了鄧華的建議。
並且,隨之而來的是一封新的任命狀,只是上面的名字並不是粟裕,而是鄧華。鄧華對此十分疑惑,為什麼毛主席始終堅持要任命自己為總司令呢?
2、鄧華
在解釋這個原因之前,我們不妨先了解一下鄧華其人,或許會從中明白毛主席的良苦用心。
自抗美援朝戰爭爆發以來,毛主席雖然沒有親臨前線,但對於戰場上的戰局變化卻是了解的一清二楚,自然對於指揮官的個人能力也瞭然於胸。
鄧華這個人雖然與彭老總、陳賡等人相比沒有那麼多的資歷經驗,但無論是在戰場上還是在軍隊中,他的威望以及指揮能力都是屈指可數的。
在他的革命生涯中,曾經參與過大大小小几十場戰役,其軍事能力十分亮眼,這也是為什麼毛主席選中他的原因。
比較有代表性的就是在抗日戰爭時期的晉察冀抗日階段。那時的鄧華已經成為可以獨當一面的軍隊司令員,在軍隊中起著格外重要的作用。
在1941年抗日戰爭的關鍵時期,鄧華敏銳的察覺到日軍的動向,並在古樹台附近設伏,創下了殲滅敵軍百餘人的戰績。
同時,他還能恰當的運用戰略戰術,大膽的使用麻雀戰將日軍的大部隊牽制在主戰場附近,最大程度的延緩了日軍的行動,為推進抗日進程貢獻巨大。
除此以外,鄧華也參與了解放戰爭的戰鬥,並創下了輝煌戰績,聞名整個東北野戰軍,也被毛主席視為軍中大將。
其中最著名的就是他在遼西連奪五城的戰績,讓人刮目相看。1948年,鄧華在接到上級命令之後就立刻命令軍隊收拾行裝連夜趕到了遼寧西部的法庫縣。
讓人意外的是,在經歷了這麼疲憊的徹夜行軍之後,他所帶領的隊伍居然並沒有絲毫的鬆懈,反而立即投入到了前線作戰中,可見他治軍之嚴明。
之後,鄧華帶領其部下迅速的殲滅了法庫當地的國民黨守軍,並奪取了彰武、阜新、新邱等五城,為推進解放戰爭的勝利立下汗馬功勞。
與此同時,在長期的作戰中,鄧華形成了穩定的指揮作戰風格,與其部下也建立了密切的聯繫,是統領軍隊的最好人選。
更何況,自鄧華隨軍開赴朝鮮戰場以來,身在中央的毛主席也時不時的聽聞他在戰場上的戰績,尤其是在著名的上甘嶺戰役中,他完全展現了自己的指揮能力。
上甘嶺戰役的激烈程度想必很多人早有耳聞,在這場戰鬥中,我軍面臨的不止是強大的敵人,還有對戰場情況的不熟悉,稍有不慎就會導致整個戰局逆轉。
身上肩負著這樣重大的責任,時任代司令員和政委的鄧華不敢掉以輕心。因此,在戰鬥剛開始,鄧華就率領全軍將士進行坑道戰的相關戰鬥準備。
在鄧華一聲令下,四萬多名將士全部依託坑道形成了堅實的防禦陣地,有力的抵抗了敵軍大部分攻擊,將整個戰鬥時間拉長至43天,將關鍵陣地死死守住,成為扭轉戰局的關鍵。
同時,憑藉著坑道戰的策略,志願軍每次進攻或防禦都對敵軍的各種武器裝備進行了激烈打擊,讓敵軍損失慘重。
上甘嶺戰役的勝利打出了志願軍的雄風,也讓毛主席認識到了鄧華的真正實力,所以,在鄧華髮來急電之後,他才果斷拒絕了他的請求。
一則是因為他相信,鄧華的個人能力可以擔任這樣重要的職位,二則,彼時的粟裕作為國家軍隊建設的重要參與者,對軍隊建設是十分重要的,所以不能為了眼前的戰場而放棄軍隊的未來。
在知曉了毛主席的種種考慮之後,鄧華果斷接受了這個艱巨的任務。於是,1953年7月,鄧華正是接任志願軍總司令兼政委一職,帶領軍隊完成了在朝鮮戰場上最後階段的戰鬥。
無論是在毛主席眼中還是在軍隊將士的眼中,鄧華無疑是一個好統帥。同時,我們也通過對鄧華的了解,看到了毛主席的用人之道,讓人佩服。
參考資料:
鄧華——百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