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觀雨者
顧問:談書
兩個世界
1957年,蘇聯搶在美國前面發射了全球第一顆人造衛星「斯普特尼克1號」,宣告人類進入太空時代。
西方媒體給這個時間點起了個名,叫「斯普特尼克時刻」。(sputnik moment)
這當然不是為了紀念人類文明的關鍵一步,而是為了表達美國在航天領域被對手超越的焦慮。
該詞後來泛指美國在科技競爭中「被超車」的「壓力時刻」。
不過這些都跟當時的中國沒啥關係。
在那個年代,中國老百姓手頭最要緊的事是種田,全家老少都要下地務農。
「斯普特尼克時刻」這樣的辭彙對於他們來說實在過於遙遠,不過他們也有屬於自己的特別時刻:
「鈴聲時刻」。
每天一到特定的時間,村裡就會傳來一陣鈴聲,然後在地里幫家裡幹活的孩子們就會像收到某種指令一樣,全部朝一個方向涌去。
這是上課的鈴聲。
新中國剛成立時,全國文盲率高達80%,其中農村文盲率更是達到了令人絕望的95%。
為了實現全民脫盲的目標,我國就在廣大農村的田間地頭建設了大量小學。
這些學校到了上課時間就會搖響上課鈴,招呼孩子們放下手中的農活進教室上課。
就在「斯普特尼克時刻」誕生的1957年,我國完成了第一個五年計劃,新建了五十多萬所小學和十幾萬所中學。
到1964年第二次人口普查時,全國文盲率已經從最初的80%下降到了52%。
用現在比較流行的詞語來說,這就叫「知識平權」。
之後的中國繼續為播撒文明的火種而努力,外面的世界也繼續在冷戰的喧囂中神仙打架。
最終在1991年,美蘇的這場世紀博弈走到終局。
這一年蘇聯解體,美國拿到了包括金融、軍事、科技在內的所有霸權,正式登頂「世界霸主」之位。
而就在美國「登基」的5年前,即1986年,中國頒布了《義務教育法》。
該法律明確規定基礎教育由地方政府負責,要求更加公平的分配教育資源,減小城鄉義務教育水平的差距。
在此基礎上,中國開始大力推進九年義務教育。
這意味著此後的中國人無論來自哪裡,哪怕只是一個不起眼的小村鎮,也都能接受到全球一流的基礎教育。
這其中就包括1985年出生,來自廣東省湛江市吳川市(縣級市)覃巴鎮米歷嶺村的梁文鋒。
不過站在宏觀角度上看,要實現這樣的改革並不容易。
因為搭建一套覆蓋全國的高水平義務教育體系需要消耗大量的資源,而當時中國的gdp總量僅為3000億美元,排名全球第八,只比巴西略強。
如果看人均gdp那就更慘了,僅為281美元,排名全球第148位,還不如同期的盧安達(291美元)。
作為對比,當時美國的人均gdp是1.9萬美元。
差了60多倍。
這點國力去大規模投資短期內看不到回報的教育系統,註定會給所有人帶來巨大的負擔。
不過篤信「再窮不能窮教育」的中國人,從來就沒有懷疑過這個選擇。
新「斯普特尼克時刻」?
2000年,美國頂著世界霸主的桂冠昂首跨入新世紀。
此時的中國在大部分指標上都沒有資格與這個世界霸主相提並論,但唯獨有一項指標實現了對他的超越:
小學入學率。
這一年中國的小學入學率達到了99.1%,美國則不到95%。
你可以說中國的這套體系是「應試教育」、是「千軍萬馬過獨木橋」,也可以看不起眾多來自小地方的「小鎮做題家」。
但你不能否認的是,這就是全世界規模最大、最公平的人才培養和選拔體系。
「存在大量小鎮做題家」本身,就是綜合國力和社會公平的體現。
2002年,17歲的「小鎮做題家」梁文鋒以縣高考狀元的身份考入浙江大學軟體工程系。
此時的中國就如同一片播撒了無數種子的肥沃土壤。
我們不知道他具體會冒出什麼來,但我們知道他一定會冒出點什麼來。
而與此同時,美國的土壤則愈發貧瘠。
到2022年,該國的識字率已經從上世紀五十年代的90%多雪崩到了79%,跟識字率已達97%的中國比起來就像個弱智。
對於美國來說,這個趨勢當然是十分糟糕的,因為大國間的競爭本質上就是人才的競爭。
畢竟事情都是人做的,東西也都是人造的。
那麼為什麼美國不加大人才培養力度去扭轉這個趨勢呢?
其實他們也想,但實在是辦不到。
首先,因為缺乏足夠公平的義務教育體系,該國有大量公立學校的教學質量慘不忍睹。
其次,更重要的原因是當今的美國社會壓根就不需要太多的高技術人才。
作為世界霸主,美國可以輕鬆的通過印鈔來搜刮全球財富,並不需要繼續在工廠里干辛苦活。
於是大量的社會資源就向包括金融業在內的服務業傾斜。
目前美國第三產業(服務業)的gdp佔比達到了80%以上,而涵蓋製造業、建築業等領域的第二產業佔比則僅為17%左右。
這就是「去工業化」。
這種產業結構註定了美國市場只需要少量精英就能玩得轉,對全社會的平均知識技術水平要求不高。
所以美國社會自然也就不會有培養人才和努力學習的積極性了。
作為對比,中國第二產業的佔比是37%左右。
這就是美國的一個惡性循環:
因為去工業化,所以培養人才的積極性低;因為人才不足,所以去工業化更加嚴重。
於是美國的精英們開始隱隱感覺到,一個新的「斯普特尼克時刻」似乎正在向自己招手。
雖然因為霸權在手,這個趨勢在短期內還不會影響美國精英們高人一等的生活。
但現代文明終究是一個工業文明。
從長遠來看,你只有維持住在工業和科技方面的領先地位,別人才會怕你。
如果維持不了,別人就不會繼續把你當回事。
到時候就別提什麼霸權了,不被霸凌就不錯了。
那怎麼辦呢?
美國人最終在奮鬥和躺平之間選擇了講故事。
「創世神器」
在美國人的故事裡,他們掌握了一種「創世神器」,即將啟動新一輪工業革命、打開新世界的大門。
各國如果不想被新世界拋棄,就必須乞求美國把神器賜予他們。
在這種局面下,美國的霸權地位自然穩如老狗。
而這個作為美國霸權新基石的「創世神器」,就是人工智慧(ai)。
那麼美國為什麼要選擇人工智慧來扮演這個角色呢?
首先當然是因為這項技術確實有著非常廣泛的應用前景,能夠幫助人類完成大量的工作。
不過除此之外,還有幾個更重要的原因:
人工智慧對傳統製造業的依賴程度較低,可以完美避開美國去工業化的短板;
人工智慧天然具有科幻感,容易創造巨大的想像空間,符合華爾街的喜好;
人工智慧和晶元產業密切相關,而這正是美國現在為數不多的優勢產業之一。
這簡直就是為「積重難返型帝國」量身定製的大力回魂丹。
那麼其他人相信這個故事嗎?
讓人們相信「人工智慧是創世神器」並不難,畢竟華爾街祖傳的「點石成金」術冠絕全球。
不要說人工智慧了,就算拿粒沙子過來他都能給你吹成鑽石。
真正的挑戰是讓人們相信「天底下只有美國有能力造出最強的創世神器」。
這看起來就不太容易了。
因為人工智慧本質上只是一個程序,聰明人的心裡肯定會琢磨:
就算你美國敲出了領先世界的代碼,你又怎麼能保證其他國家的程序員不會後來居上呢?
別忘了你現在連波音飛機的飛控軟體都外包給印度人了。
不過等人們真正接觸到人工智慧後,這個想法便煙消雲散。
因為人工智慧雖然是個程序,但和其他普通程序的原理完全不同。
其中最關鍵的是:它並不是寫完代碼就大功告成了。
要讓人工智慧真正「智能」起來,就必須對已經編寫好的人工智慧模型(ai模型)進行大量的後期訓練。
這一點和人才的培養很像:
「把人生出來」只是人才培養的開始,後天的學習才是關鍵。
以chatgpt這種基於語言模型的人工智慧為例。
你需要先讓它去處理大量的網路文本數據,它才能從中學會如何通過上下文的語境去預測下一個詞。
只要你喂的數據足夠多,它就能學會和人進行實時交流,甚至解決邏輯和數學問題。
數據量越大回答得就越精準。
那麼這個數據量具體會大到什麼程度呢?
以chatgpt最新的gpt-4模型為例:
它總共有100萬億個參數,訓練數據高達13萬億個token(基本文本處理單位),相當於數千個美國公共圖書館的藏書量。
可以說是史詩級填鴨式教育了。
而這種天量的數據處理自然就需要強大的硬體算力來支撐。
這個「硬體」主要指的就是晶元。
所以人工智慧拼的並不是誰家的碼農厲害,而是拼誰家擁有的晶元更強更多。
這時候美國的晶元產業就閃亮登場了。
護城河
提到晶元,大家首先想到的公司肯定是英特爾。
不過在人工智慧領域,真正的晶元龍頭是英偉達,一家做遊戲顯卡的公司。
這是因為人工智慧訓練的主要內容並不是處理某個複雜的任務,而是同時處理多個相似的簡單任務(以加法和乘法運算為主)。
在這條賽道上,顯卡晶元(gpu)就比中央處理器晶元(cpu)更適合。
於是英偉達就專門為這個需求開發了「算力顯卡」,從遊戲大咖搖身一變成為了ai巨擘(bò)。
而市場的需求也確實強勁,比如說gpt-4的訓練就需要同時運行25000張顯卡。
這也導致英偉達的產品在市面上「一卡難求」,後來就連馬斯克這樣的大佬都會因為成功囤到大量顯卡而到處凡爾賽。
至於顯卡的價格那更是一飛衝天。
其中成本不到3500美元的h100算力顯卡就曾被炒到5萬美元,比等重量的黃金還貴,直接炒成了期貨。
借著這波潑天紅利,英偉達的市值在2024年底一度突破3.6萬億美元,超過了印度gdp。
這也讓英偉達成為當時全球市值最高的公司,堪稱「顯卡王朝」。
這種「顯卡軍備競賽」的發展模式導致ai模型的訓練成本奇高,訓練一個模型花費幾千萬甚至上億美元都是正常的。
但你還別嫌貴,現實中你就算有錢也未必能把訓練開起來。
因為美國不一定允許這些公司把高端晶元賣給你。
所以如果其他國家也想玩人工智慧,就只能跪著把鈔票捧過去,然後祈禱美國「開恩」收下自己的錢。
而這還不算完,為了把競爭對手們徹底甩開,特朗普還啟動了「星際之門計劃」。
該計劃將投資5000億美元,建設覆蓋全美的人工智慧基礎設施,包括數據中心、晶元製造廠和相關的能源配套。
沒錯,人工智慧的大規模運算十分耗電,和虛擬幣領域的「挖礦」有異曲同工之妙,所以它的基礎設施里也包括了能源設施。
特朗普甚至打算為此重啟核電建設。
在遠期規劃中,該計劃還會引入盟友和中東土豪們的投資,把他們一起綁在美國ai生態的大船上,共同拱衛美國ai的統治地位。
帝國押上了最後的老本,為自己的人工智慧修出了一條巨大的護城河。
在這條「不可逾越」的護城河面前,人們將不得不承認:
最強的「創世神器」確實只有美國能造。
這有問題嗎?
好像也沒什麼問題,因為大家對「美國第一」早已習慣。
然而人們並沒有意識到,這個局面的背後其實隱藏著一個非常可怕的未來。
護城河一旦修建成功,最先進的人工智慧技術就會被極少數美國精英壟斷。
在這種情況下,「圈外」的普通人就分享不到技術發展的紅利,無法有效提升自身的生產力。
短期看,這將導致他們在精英面前失去議價權,只能在低端的工作中任由精英擺布和盤剝。
長期看,這還將導致他們在未來的生產體系里被持續邊緣化,最終淪為時代的棄兒。
國家層面也是如此。
除了美國的親密盟友外,其他享受不到技術紅利的大多數國家同樣也只能接受被剝削和邊緣化的命運。
可以說在美國的藍圖裡,人工智慧的科技之光只會照耀到少數美國精英身上。
至於其他人的處境,那就只能參考美國流浪漢了。
遺憾的是,這個局面是無解的,因為這條護城河看起來根本無法逾越。
所以在人工智慧的浪潮下,帝國的前途堅如磐石、各國的未來黯淡無光。
然而就在中國蛇年春節前夕,事情突然出現了變化。
2025年1月27日,英偉達的市值在一夜之間蒸發近6000億美元,連帶著整個美股給中國人民拜了一個大年。
發生什麼事了?
護城河,它破了。
帝國,我是你的破壁人
在過年前以一己之力殺穿美股的力量,是一個來自中國的人工智慧公司:deepseek。
市場信心崩潰的原因是大家突然發現這家公司搞出了一個性能可以媲業內兩大頂尖公司(openai和meta)的ai模型:
deepseek r1。
不過如果僅僅只是性能接近,還遠不足以震動華爾街。
該模型真正致命的地方,是便宜。
它在訓練過程中只用到了2000多張性能被閹割過的中端算力顯卡,訓練成本僅為五百多萬美元,是美國ai巨頭們的十幾分之一。
於是美國驚訝的發現,限制高端晶元交易根本沒用,自己舉全國之力搞出來的護城河其實也就值個幾百萬美元。
這錢連三哥都拿得出。
這樣的結果讓整個「顯卡王朝」連帶特朗普的「星際之門」都成了笑話,順便還讓一批囤顯卡的大佬體會到了囤bp機的酸爽。
不過deepseek是怎麼做到成本這麼低廉的呢?
很簡單,那就是回歸程序本質,優化模型的核心演算法。
你燒顯卡我燒腦。
deepseek在模型中做了大量的數學優化,尤其在「專家混合」方面比美國同行們做得更加優秀。
所謂「專家混合」就是指把一個大模型分成多個小模型,每個小模型各自專註完成不同類型的任務。
在傳統模式下,任何問題都會調動整個大模型來運算解答,這無疑會浪費大量不必要的資源。
而在「專家混合」模式下,針對具體的問題只需要調動相關的專業模型來解答就可以。
這就好比醫院會讓新來的病人先到分診台去確定具體科室,而不是一上來就把所有醫生都找一遍。
這種模式的效率當然更高。
所以deepseek跟其他ai產品比起來就像個學霸,只需要做很少的題目就能拿到和其他人一樣的分數。
那為什麼美國公司不去優化演算法呢?
其實他們也一直在優化,而且實力也很強,只不過積極性遠不如deepseek。
相比燒腦,他們還是更喜歡燒顯卡的笨辦法。
這是因為他們真的笨嗎?
當然不是,這裡面的道理也很簡單:
如果人工智慧不需要高端晶元,美國怎麼建立護城河?
如果人工智慧不需要堆算力,英偉達怎麼賣顯卡?
如果人工智慧不需要高能耗,美國能源企業怎麼升值?
openai 的ceo山姆奧特曼甚至已經投資了核聚變公司,就等著ai大發展、能耗大爆發、股價大上漲了。
你笑美國人不懂變通,美國人笑你不懂金融。
他們唯一的失誤,是沒算到在帝國以外的「荒野」,居然存在能把演算法優化得比自己更好的人才。
deepseek的創始人正是來自中國廣東省湛江市吳川市覃巴鎮米歷嶺村的梁文鋒。
這個中國的「小鎮做題家」耿直的向全世界展示了一個真相:
帝國正在裸奔。
於是美國不得不馬上面對一個要命的問題:
如果現在失去了人工智慧這個故事,自己未來的霸權還能靠什麼來支撐?
是一艘艘老態龍鐘的軍艦?還是一架架亂掉零件的飛機?亦或是幾個月都回不來的宇航員?
最終的結論當然只會有一個:
人工智慧已經是最後的王牌,所以這個陣地無論如何也不能丟。
但正面競爭是沒有勝算的,因為中國不僅在演算法優化上大幅領先美國,在硬體算力上其實也沒差多少。
目前美國和中國在全球算力規模中的份額分別為34%和33%。
怎麼辦?
不要緊,帝國手中還有一項傳統藝能:盤外招。
贏不了比賽,就解決對手。
這很美國。
對決
1月27日,美國國會眾議院「美中戰略競爭特別委員會」主席約翰·莫萊納發布聲明,稱deepseek等中國ai模型「威脅美國國家安全」。
上次被貼上這個標籤的還是大蒜。
美國商務部長候選人霍華德.盧特尼克則表示將實施嚴格的限制措施以保證美國的領先地位。
就在同一天,已經持續了近一個月的針對deepseek的網路攻擊突然升級。
大量來自美國的攻擊者對deepseek伺服器發起超大規模的流量衝擊,甚至啟用了殭屍網路,導致該伺服器不堪重負並多次崩潰。
1月28日晚,美國多名官員表示正在對deepseek「影響美國安全」的問題進行調查;同時美國海軍率先禁止該部門成員使用deepseek。
1月29日,美國國會提出《2025年美國人工智慧能力與中國脫鉤法案》。
其內容包括禁止美國公民與中國人工智慧機構進行任何合作,禁止從中國進口或向中國出口人工智慧技術,否則將定性為犯罪,最高可判處20年監禁...
1月30日,美國國會眾議院首席行政官發出通知,在deepseek受到審查之前,眾議院工作人員不得將其用於工作中
緊接著大量與美國政府相關的企業就屏蔽了deepseek。
他們是真的慌了。
不過這並沒有什麼用,就在攻擊升級後的1月28日:
360集團宣布無償為deepseek提供全方位網絡安全防護,並在自己旗下的產品里開通最高規格的「deepseek高速專線」。
華為緊急升級晟騰晶元(deepseek日常推理使用的晶元)的防禦系統,以抵禦突如其來的攻擊。
奇安信則協助deepseek在遭受http代理攻擊時緊急切換伺服器ip,並實時監測攻擊流量動態,調整防護策略。
......
很快,美國的聰明人就意識到這是一場他們贏不了的戰爭。
1月31日,英偉達選擇打不過就加入,宣布deepseek r1模型登陸nvdia nim(該公司幫助企業部署ai模型的工具)。
亞馬遜和微軟也在同一天接入deepseek r1模型。
幾天後,斯坦福大學團隊開始宣傳自己的低價訓練模型。
2月6日凌晨,openai宣布向所有用戶免費開放chatgpt搜索功能,無需註冊。
他們不是知道自己錯了,他們是知道自己快死了。
美國人一直以為帝國的對手只有一個deepseek。
但事實上他們真正面對的,是我們70多年前就開始的掃盲、40多年前就開始全面推廣的九年義務教育、20多年前就實現的接近百分之百的小學入學率...
這是中國人才的汪洋大海,是數十年知識平權積攢出來的偉大力量。
而人工智慧,不過是其中的一朵浪花罷了。
從2000年開始,中國每年培養的工程師數量都相當於美國、歐洲、日本和印度的總和,年均增速達到6.3%,目前工程師數量已超過2000萬。
2021年,中國高影響力論文數量的全球佔比正式超越美國:
中國40%以上,美國40%以下。
到2024年,中國還完成了「全球最高層次科技人才」數量對美國的超越:
中國32000多人,美國31000多人。
事實上中國對美國的「斯普特尼克時刻」早已到來,而且不止一次。
2020年,全球戰力最強的中國055型驅逐艦正式服役;
2022年底,中國空間站全面建成並投入運營,隨著國際空間站服役年限的臨近,中國空間站將在未來幾年內成為全球唯一的空間站;
2023年4月,中國在大氣層外連續成功完成6次中段反導攔截實驗;
2024年5月,中國「福建號」航母開始海試,該航母採用了全球最先進的中壓直流電磁彈射技術;
2024年6月,嫦娥六號從月球背面帶回月壤(1935.3克),為人類史上首次;
2024年底,中國製造的兩款全球最先進的六代機首飛;
2024年底,中國製造的全球最先進的預警機和無人預警機首飛;
2024年底,中國機器人公司推出了大量領先全球的最新機器人/機器狗產品;
2025年1月,中國核聚變裝置創造新世界紀錄,首次完成1億攝氏度1000秒「高質量燃燒」;
2025年1月,中國人工智慧突破美國護城河;
.....
如今美國霸權的支柱只剩泡沫,他們跌落王座不過是時間問題,而且很可能會比人們預想的更快。
那麼我們現在看到的,是不是一場新的「霸權爭奪戰」呢?
很多人會按照慣性思維把中國視為美國的「挑戰者」,甚至把中美的競爭看做是一場「新冷戰」:
誰的實力更強、拳頭更硬、做出來的產品更好,誰就會成為新的霸主。
事實果真如此嗎?
並不是。
就拿中美人工智慧的競爭來說。
在大部分人的觀念里,deepseek相對美國ai產品的最大優勢就是超高的性價比。
這個看法雖然沒錯,但如果只看到這一點,就遠沒有理解deepseek的真正強大之處。
結語.另一個未來
deepseek的性價比固然驚艷,但它真正撼動美國霸權的殺手鐧卻是它的另一項特質:
開源。
所以中美人工智慧的競爭雖然表面上是技術之爭,但本質上是路線之爭:
平權路線 vs 霸權路線。
需要說明的是,我們的「平權」不是喊口號式的「嘴炮平權」,而是用生產力打造出來的「硬核平權」。
什麼意思呢?
我們先來看看美國人工智慧的兩大巨頭的運營模式:
openai的模型是封閉的,幾乎不給外人使用,更不會教你如何訓練。
meta相對開放,會免費發布自己的模型,理論上你可以自己對其進行訓練。
但正如上文提到的那樣,這些ai模型的訓練成本極高,動輒幾千萬甚至上億美元,普通機構根本無法實踐。
所以美國的人工智慧天然具備壟斷屬性。
但deepseek就不同了,他不僅完全公開自己的模型,而且因為極低的訓練成本,使得現實中的隨便一個大學或其他機構都能從零開始訓練它。
這就是硬核平權。
那麼這樣做有什麼好處呢?
因為開源和低成本,所以全世界的人才都可以參與到deepseek的改善和優化之中,這意味著該模型的升級效率會對其他ai模型實現降維打擊式的領先。
同時deepseek還完全免費,於是所有人都能分享到它的發展所帶來的紅利,進而實現全人類生產力的共同進步。
當非洲的農民用deepseek分析降水的規律、當波斯灣的商人用deepseek生成種類繁多的報表、當印度的老師用deepseek批改學生的作業、當南美洲的咖啡莊園主用deepseek製作多國語言的廣告......
你會發現開源並不是慈善,而是世間最強大的陽謀。
它將集合起被霸權體系隔離在外的智慧,共同匯成人類文明的巨浪。
而中國之所以能誕生這樣的產品,就是因為我們從小就相信:
知識不應該成為一群人欺負另一群人的工具,它應該是屬於每個人的「水與電」。
如果有人想利用科技壟斷去壓迫世界,那麼中國引領的知識平權就是世界人民奮起反抗的工具。
推翻霸權靠的從來就不是一個新霸權的崛起,而是全人類的覺醒。
所以請拿起這個工具,開創自己的未來。
槍在手,跟我走!
全文完
(註:本文留言內容為系統自動精選,不代表作者立場)
彩蛋:
中國ai之所以能夠實現極低的訓練成本,除了因為中國開發者強大的演算法優化能力外,還有一個重要原因:中文系統本身的超高效率。
不過這就是另一個故事了。
看完此文後,你就會明白為什麼包括ai在內的人類文明的未來只會屬於中文系統。
本文無表情包版本放在小號上,感興趣的朋友可以前去瀏覽。
歡迎大家在我的視頻號櫥窗里購買我的著作《海權博弈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