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人談清朝財政史之六(一)財政管理機構(1)國家財政機構2

2025年01月20日14:24:15 歷史 1387

本人談清朝財政史之六清代前期的財政管理和中央地方財政管理體制(一)財政管理機構(1)國家財政機構2


管理三庫大臣,滿、漢各一人,三年請旨更派。掌庫藏出納,月會歲要,覈實以聞。其屬:檔房主事一人,銀、緞疋、顏料三庫郎中各一人,員外郎各二人,司庫五人,正七品。銀庫一人,餘各二人。大使四人,銀庫二人,餘各一人。各部司員內補授。筆帖式四人,庫使十有一人。未入流。以上俱為滿缺。

順治初,設後庫,在部署。置郎中四人,員外郎二人。康熙二十九年(1690)定三庫俱各一人。雍正二年(1724)增員外郎各一人。十三年(1735),分建三庫,改後庫為銀庫。緞疋庫在東華門外,即舊里新庫。顏料庫西安門內,即舊甲字型檔。置理事官綜其事。雍正元年(1723),改命王公大臣領之。明年(1724),置大使各一人,乾隆三年(1738)增銀庫一人。並增主事一人,稽覈檔案。光緒二十八年(1902)省。

總督倉場侍郎,滿、漢各一人,分駐通州新城。掌倉穀委積,北河運務。其屬:筆帖式四人。所轄坐糧,滿、漢各一人,滿員由六部、理籓院郎員,漢員由六部郎員內簡用。掌轉運輸倉,及通濟庫出納。大通橋監督,滿、漢各一人,十一倉監督內補用。掌轉大通陸運。十一倉監督,曰祿米、曰南新、曰舊太、曰富新、曰興平、曰海運、曰北新、曰太平,俱清初建。曰本裕,康熙四十五年(1706)建。曰儲濟,雍正六年(1728)建。曰豐益,七年(1729)建。舊有萬安、裕豐,後省。其恩豐倉,乾隆二十六年(1761)建,隸內府。俱滿、漢各一人,各部院保送補用。掌分管京倉。中、西二倉監督,沿明制建。舊有南倉,後省。滿、漢各一人,十一倉監督內調補。掌分管通倉。

順治元年(1644),置漢侍郎一人。康熙八年(1669)省,十八年(1679)復。京、通各倉,戶部員司分理之。通州坐糧,十二年(1655)設京糧。十五年(1658)併入大通橋。康熙二年(1663)置滿、漢監督各一人,尋省。四十七年(1708)復。以戶部官一人承其事。九年(1652),置滿洲、漢軍侍郎各一人。尋省漢軍缺。十五年(1658),定滿、漢各一人。康熙五十年(1711),定京、通倉監督滿、漢各一人。雍正二年(1724)置副監督,尋省。其缺由內閣中書部院監寺官番選。又初有總理,滿洲侍郎一人,與總漕並理漕務。順治八年(1651)省,十二年(1655)復,十八年(1661)又省。

京師崇文門,正監督、副監督,左翼右翼各一人。內府大臣及尚書侍郎兼充。其各常關,或部臣題請特簡,或由京掣差部司官,或改令外官兼轄。天津關,長蘆鹽政兼管。通州,坐糧兼管。張家口、殺虎口,部院司員兼充。潘桃口,多倫諾爾同知兼理。龍泉、紫荊、喜峰、五虎、固關、白石、倒馬、茨溝、插箭嶺馬水口,提督兼管,委參將、都司、守備、把總監收。三座塔、八溝、烏蘭哈達,理籓院司員兼充。奉天牛馬稅,部院司員兼充。中江,盛京將軍衙門章京及五部司員番選,後歸興鳳道兼理。臨清,巡撫兼管,委知州監收。歸化城,巡撫兼管,委道員監收。潼關,道員兼理。滸墅關蘇州織造監理。淮安關兼廟灣口,內府司員兼充。揚關,巡撫兼管,委淮揚海道兼收。西新關,江寧織造兼理,後改歸巡撫。鳳陽關,皖北道兼理。贛關,巡撫兼管,委吉南贛寧道監收。閩安關,巡撫兼管,後改歸總督,委福州府同知監收。北新關,杭州織造兼管,後改歸巡撫。武昌廠、荊關,巡撫兼管,後改歸總督委員監收。夔關,總督兼管,委知府監收。打箭爐,同知兼理。太平關,巡撫兼管,委南韶連道監收。梧廠、潯廠,巡撫兼管,委梧、潯二知府監收。(《清史稿.卷八十九.職官一》)

雍正乾隆年間,為重八旗財務,又特設井田科、八旗俸餉處和現審處,由福建陝西等司分出獨立,此外還設有飯銀處和捐納房分管各省解交戶部飯食收支和捐納給照事宜。

清代中央財政機構的管理設置具有如下特點:1、清朝在中央明確了國家財政與皇帝財政管理機構,實行分管分算制度。戶部「掌軍國支計,以足邦用」。所屬機構的設置,一方面分設十四清吏司對口管理十四布政司的錢糧徵收、調運及會計出納事宜,滿漢各一人。重視對地方財政的控制。2、全國財政事物分隸於各清吏司,十四清吏司均以省區命名,按區分司,兼轄其他省份的賦稅。確定內務領府專司管理皇室支出。3、突出滿族的財政利益,如井田科、八旗俸餉處、現審處等均為專理滿族財政事務的機構;南檔房重八旗檔案,由滿人專管;戶部三庫除管理大臣設漢員二名外,余均為滿員。4、中央政府其他部門分享部分財政權,如工部自設四關徵稅,設錢法堂、寶源局鑄錢;內務府設辦理捐輸助賑事宜處收支捐納款項。清代財政管理機構是高度中央集權的,整個機構設置的重點在於嚴密監控地方財政和確保滿族的財政利益。而中央政府自身的財政管理卻因此而相對削弱和紊亂。在中央的嚴密監控下,無法形成相對獨立的地方財政。

清政府為管理全國財政,在各地設立財政機構。在地方為承宣布政司及漕運、鹽政等專門財務機構。省設布政使司,為一省財政總匯。州縣府不設專職,由知事兼理,主要征田賦和雜稅。漕運、鹽課、官稅三項,由各該機構管理漕運即將州縣徵收的漕糧由南方運抵京師、通州糧倉的政務,設漕運總督,再於有漕省份設督糧道(儲糧道)、庫大使。在鹽政方面,清初設巡鹽御史於各省,自康熙以後,改為「鹽政」,逐步由總督、巡撫兼任。下設鹽運司使、鹽法道以及基層派出機構。稅關分「戶關」、「工關」。戶關征百貨稅,屬戶部;工關征竹、木、船鈔等稅,屬工部。戶關原由戶部派員兼管,後大都改差各部保送司員或歸地方官兼管,唯崇文門監督各缺由內務府壟斷。上述專司機構,旨在控制財政收入中占舉足輕重地位的若干稅收,但在戶部內部卻無專司管理,而由雲南山東、貴州清吏司兼管。鴉片戰爭以後,關稅之中,由於海關稅收入日益重要,首先設總稅務司專管,行政權從戶部剝離,改隸總理衙門。鹽政至清朝滅亡前夕才設鹽政院專管。漕政則由於漕運停廢、漕糧改折,原設機構日益萎縮,自無須專設中央機構

此外在盛京五部,戶部侍郎一人,掌盛京財賦。還在江南各省以及雲南設立糧道各一人,至於山東湖南湖北貴州等省到光緒宣統時才設立,專門管理糧食供給。

本人談清朝財政史之六(一)財政管理機構(1)國家財政機構2 - 天天要聞


本人談清朝財政史之六(一)財政管理機構(1)國家財政機構2 - 天天要聞


本人談清朝財政史之六(一)財政管理機構(1)國家財政機構2 - 天天要聞


本人談清朝財政史之六(一)財政管理機構(1)國家財政機構2 - 天天要聞


本人談清朝財政史之六(一)財政管理機構(1)國家財政機構2 - 天天要聞


本人談清朝財政史之六(一)財政管理機構(1)國家財政機構2 - 天天要聞

歷史分類資訊推薦

廣州一棵千年荔枝樹時隔4年再次結果!預估樹齡1024歲 - 天天要聞

廣州一棵千年荔枝樹時隔4年再次結果!預估樹齡1024歲

隨著氣溫攀升,嶺南大地處處荔枝飄香。這幾天,廣州一棵千年古荔為廣州最古老的荔枝樹,時隔數年後再結碩果,這一罕見的景象吸引了周邊村民前來拍照觀賞。千年古荔位於廣州黃埔玉岩書院,為一級古樹,據估測迄今有1024歲,這個年齡對於具有2200多年悠久歷史的廣州來說,可謂見證了城市半部的歷史,承載著市民對嶺南佳果的記...
長知識!古代中國的「計程車」如何工作? - 天天要聞

長知識!古代中國的「計程車」如何工作?

原標題:古代中國的「計程車」如何工作?(文物有話說)中國科學技術館展出的記里鼓車復原模型。中國科學技術館供圖張蔭麟復原《宋史》記載的記里鼓車齒輪裝置圖。中國科學技術館供圖計程車是現代生活中常用的交通工具,主要通過記錄行車裡程計算費用,因此也
3個被史書隱藏的真相:夏侯惇0勝仗卻成曹魏第一大將? - 天天要聞

3個被史書隱藏的真相:夏侯惇0勝仗卻成曹魏第一大將?

在三國群雄逐鹿的璀璨星河中,夏侯惇的名字似乎總帶著一絲微妙的光芒。當五子良將馳騁沙場、威震敵膽時,這位曹魏元勛的軍事履歷上卻難覓耀眼的勝績。史書冷峻的筆墨下,一個令人費解的謎題浮出水面:一位鮮有戰功的將領,為何能登上曹魏權力之巔,成為曹操時
明朝張七姐:一代皇后被廢,滿朝文武無一人為她發聲 - 天天要聞

明朝張七姐:一代皇后被廢,滿朝文武無一人為她發聲

作者:青燈雖然說皇帝後宮那些事,都是皇帝自己的家務事,可是自古以來,都是天下大事,都要放在朝堂上辨一辯。特別是在明朝,皇帝娶什麼樣的嬪妃,立後還是廢后,朝堂上的文武大臣,勢必要鬧上一場。可偏偏有這麼一位皇后,她被廢黜的時候,滿朝文武無一人說
楊六郎與肅寧地名的傳說 - 天天要聞

楊六郎與肅寧地名的傳說

地名故事:楊六郎與肅寧 不少人聽說過「劉秀夜走三陽」的傳說。三陽指的是饒陽、宰陽、高陽三座縣城。饒陽、高陽人們都知道,宰陽在現在的地圖上找不到了。其實宰陽就是現在的肅寧。 相傳楊六郎與遼國交戰在宰陽東紮下營寨,每日親自監督訓練牤牛,準備用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