戊戌變法失敗之後,作為領袖之一的康有為就開始了海外流亡,1904年來到瑞典之時,被這裡的美景吸引,還斥資150萬買了一座小島。
那麼如今一百多年過去了,這個島現在歸誰所有呢?
本文陳述所有內容皆有可靠信息,來源贅述在文章結尾。
«——·變法失敗,流亡海外·——»
康有為生於廣東省一個封建的官僚家庭,幼時深受儒家文化熏陶,但長大後接觸到《天演論》和《資治通鑒》之類的西方進化論和歷史政治書籍,開始覺得必須通過變法才能繼續維持清王朝的統治。
1898年,康有為聯合了梁啟超、楊度、譚嗣同等一批志同道合的學者,他們共同提倡維新變法,在光緒帝的支持下,廢除科舉、設立新式學堂、鼓勵發展實業等措施一步步都進行得很順利,可是慈禧卻認為變法會威脅到她的權力和地位,下令緝捕維新派。
康有為得知消息後,不敢耽擱,迅速與弟子梁啟超分頭逃亡,他登上了一艘駛向日本的船,帶著有限的行李和變法失敗的沉痛心情抵達橫濱。
在這裡,康有為很快結識了伊藤博文和犬養毅等日本政要,並與福澤諭吉進行了多次會談,他在東京發表演講,稱讚明治維新將日本帶入「富國強兵」之路,試圖藉此喚醒中國留日學生的民族自信。
康有為在東京設立「保皇會」分會,他指出,變法雖敗,然大勢未去,光緒尚在,在日本的華僑與留學生中,這番話激起了不小的反響,許多人主動加入保皇會,為重振變法獻計獻策。
不過,儘管伊藤博文表示願意提供庇護,但他明確表示不會因康有為而破壞與清政府的外交關係。
義和團運動後,康有為轉赴美國舊金山,這裡華人眾多,而且多為廣東籍,他在舊金山和洛杉磯成立了「保皇會」北美分會,走訪華僑商鋪,宣傳光緒皇帝的「改革正統性」,強調清朝只有改革,才能抵禦列強侵略,保護華僑利益。
不久之後,保皇會已在舊金山、溫哥華、多倫多等地發展了上千名會員,籌得資金數十萬銀元,康有為將部分資金投入鐵路和房地產,理由是「實業興國,資金自生」。
但是部分保皇會成員發現,康有為用會款購置舊金山唐人街的多處商鋪,甚至在溫哥華郊區購買了大片土地,準備修建鐵路,他們懷疑康有為在借政治之名中飽私囊,要求他公開賬目。
面對質疑,康有為在一次大會上回應道,購置地產與鐵路將為保皇會帶來源源不斷的收入,遠比一時的募捐可持續。
但是還是有大部分的保皇會成員憤而退出,另行組織了「公正會」,以此監督康有為的資金流向。
«——·瑞典買島·——»
眼見著人心不齊,康有為心力交瘁,於是來到歐洲旅遊散心,1904年他到達瑞典,當時正值北歐初夏,明媚的陽光灑滿鄉間,他被這裡的自然風光深深吸引,瑞典的湖泊、森林、清新的空氣讓他暫時忘卻了流亡的疲憊與保皇會的紛爭。
他在一次湖畔散步時,看中了斯德哥爾摩群島中的一座小島——這片土地就像個與世隔絕的世外桃源,讓他感到一絲心靈的慰藉。
康有為通過當地一名華僑中介,用150萬瑞典克朗購下了這座小島,他還說,此島雖在西洋,然可寄吾之鄉愁,亦為中西文化橋樑之一環。
康有為致信遠在廣東的朋友,從中國進口大批傳統建材,包括雕花木樑、青磚瓦片,以及一批珍貴的中國植物如竹子、牡丹和梅樹。
他還僱傭了一批中國工匠遠赴瑞典,親手參與設計和建造,耗時兩年,將島嶼打造成了一座極具東方韻味的園林。
島上建有一座精美的中式石橋,橫跨兩片湖泊,寓意著「橋接中西文化」的深意;竹林掩映間,是一座三層樓閣,取名「靜思軒」,康有為常在此品茗作畫,思索中國未來的命運,庭院的花木扶疏、曲徑通幽,幾乎讓人誤以為身處中國江南。
他在園林中心建造了一座小型藏書樓,存放著他流亡途中收集的各種書籍與文稿,樓內有一個專門的「反思室」,掛有他親筆題寫的匾額「山海同歸」。
康有為在這裡得以遠離紛爭,回歸自然與內心,他喜歡漫步在竹林間,傾聽湖水拍岸的聲音;有時,他會帶著一本《周易》坐在石橋上冥思,偶爾寫下一些關於「大同世界」的筆記。
但他也常感受到孤獨,他曾寫信給梁啟超,坦言:「此間雖美,然吾之心,終系故土;此島雖安,然天下之事,未解吾憂。」康有為的學生和追隨者偶爾會前來探望,但更多的時候,他獨自一人,與島上的園林和書籍為伴。
«——·小島現狀·——»
在小島上度過了一段平靜的生活之後,康有為又去了美國,加拿大等地,聯繫了之前保皇會的成員,繼續變法之路,再也沒回來過。
他也曾幾次通過信件和電報聯繫島上的工作人員,指示他們修葺花園,保護那些重要的中式建築,但島上的工作人員往往因缺乏管理經驗,或因生活困頓,無法有效地執行康有為的要求。
隨著年復一年的疏於照料,那些中式的亭台樓閣、假山池塘,古老的青磚灰瓦,在長時間的濕氣與風雨中逐漸顯得荒蕪。
瑞典的法律早已明確,長期無人照料的土地最終將被收回,於是多年後,當瑞典政府對這一島國的歸屬問題進行了審查後,作出了收回島嶼的決定。
瑞典政府接管後,對島嶼進行了簡易的修繕,許多已經毀壞的建築無法恢復,而只有部分倖存的中式建築得以保留,但也失去了原本的細膩與精緻,由於島嶼的歷史背景與其特殊的文化價值,瑞典政府決定將其作為一個旅遊景點向公眾開放。
沙丘巴登小島的命運,從輝煌到荒廢,再到被改造成旅遊景點,與康有為跌宕起伏的一生形成了鮮明的對照。
它從一個承載理想的私人園林,變成了時代變遷的見證物,而康有為未竟的夢想,也隨著小島的變遷被歷史悄然埋葬。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