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是一個奇蹟
歷史|澳大利亞
澳大利亞旨在清除破壞莊稼的鴯(ér)鶓(miáo)行動,最終以失敗告終。但這場荒誕的對決凸顯了這些鳥類在該國生態系統中的關鍵作用。| 國家地理圖片集
20世紀30年代,一場與眾不同的戰鬥在澳大利亞內陸展開。
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數千名「移民士兵」被吸引到西澳大利亞,政府為開發土地提供了激勵措施。與此同時,數千隻身高如鴕鳥、不會飛的鴯鶓為了尋找食物,遷徙到了這些新建的農場中,一路踐踏莊稼而來。
政府對此反應迅速:派士兵攜帶機關槍去消滅2萬多隻鴯鶓。他們原本期望這是一場快速而決定性的勝利,但變成了一個荒謬的插曲,被稱為「鴯鶓之戰」。
這段歷史並不僅僅是軍事失誤——它揭示了鴯鶓在澳大利亞生態系統中的關鍵作用,並鞏固了它們作為該國最具代表性物種的地位。
一場超現實的對決
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澳大利亞政府試圖安置西澳大利亞州的5000餘名退伍軍人。然而,該地區土壤貧瘠且降雨不規律,使得耕種困難。
1932年,一場嚴重乾旱導致近2萬隻鴯鶓進入農耕區,這些鳥類能夠破壞柵欄,並導致小型害蟲進入農耕區,徹底壓垮了農民。
他們請求增援,在1932年11月2日,澳大利亞皇家炮兵的三名士兵帶著兩挺劉易斯輕機槍抵達。他們的任務很簡單:消滅鴯鶓並保護莊稼。
然而,這場戰役很快陷入混亂。
「我想在過去,他們低估了這種鳥類,」悉尼塔龍加動物園(Taronga Zoo)的飼養員薩拉·科馬基奧(Sarah Comacchio)說。「他們並未成功,因為鴯鶓速度很快、動作敏捷。」
在最初的三天里,這些人僅殺死了30隻鴯鶓。
這些鴯鶓並沒有聚集成群,而是分散開來,使得它們成為難以槍手的目標。兩天後,在一處水坑的伏擊中,一架機槍卡殼,而數千隻閑逛的鴯鶓就在眼前。
隨著這場「戰爭」的消息傳開,公眾的興趣越來越大。人們對這些勇敢的倖存者感到好奇,它們甚至組成了「巡邏隊」來躲避被捕。未能將鴯鶓趕向槍手的卡車司機報告稱,這些鳥在不平整的地面上以每小時55英里(約88公里)的速度奔跑,一輛卡車甚至在追趕時撞毀了。
其他目擊者對鴯鶓能夠與子彈擦肩而過並未感到驚訝。領頭的官員格溫妮絲·普爾維斯·溫尼-奧布里·梅里迪斯(Gwynydd Purves Wynne-Aubrey Meredith)曾有名言稱:「鴯鶓面對機槍時,就像坦克般不可摧毀。」
行動開始45天後,士兵們只殺死了大約2500隻鴯鶓——這是種群的一小部分——農民的苦難並未結束。很快,就有人呼籲要對這些動物進行人道對待,政府也叫停了這項行動。
鴯鶓最終獲得了勝利。
1932年,政府派出士兵攜帶機槍,試圖消滅超過20000隻鴯鶓,並期望能迅速獲勝。但最終,大多鴯鶓巧妙地逃脫了追捕者,只有2500隻被殺死。| HISTORY AND ART COLLECTION / ALAMY
大漠倖存者
「鴯鶓之戰」不僅僅證明軍事上的愚蠢,更凸顯了鳥類令人難以置信的適應能力。
鴯鶓身高近6英尺(約1.8米),每一步跨度超過3英尺(約0.9米),它們是一類從恐龍進化而來,但不會飛的鳥類。
它們是唯一擁有腱肌的鳥類,這種肌肉有助於推動它們前進。它們強壯的腿部肌肉使它們擁有非凡的速度和耐力,能夠以每小時55英里(約88公里)的速度奔跑,並根據降雨模式每天行走多達15英里(約24公里)以尋找食物。
「我更願意稱鴯鶓為分散型鳥類而不是遷徙鳥類。它們的移動方式有些不可預測,可能會向任何方向移動,」布希遺產基金會(Bush Heritage Foundation)的生態學家羅萬·莫特(Rowan Mott)說。
儘管鴯鶓通常獨自覓食或以家庭覓食,但乾旱可以將它們聚集成群,將獨來獨往的行為模式轉變為大規模遷徙。這種自然行為為20世紀30年代初的所謂「鴯鶓之戰」埋下了隱患。
但鴯鶓不僅僅是倖存者。
作為機會主義者,它們通過在廣闊澳大利亞內陸傳播種子,繼而在生態上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幫助澳大利亞各地的植被恢復。
雖然研究發現鴯鶓糞便中有數十種植物,但科馬基奧說,鴯鶓在傳播本土野桃——寬冬果方面起著關鍵作用。「很多其他動物也會吃這種植物,它生長在其他植物無法生長的沙漠中,」她說。「鴯鶓傳播這些種子對生態系統是一個巨大的益處,反過來又惠及每個人。」
澳大利亞的象徵
除了其生態角色外,鴯鶓在澳大利亞文化中也具有深遠的意義。
在一些原住民的創世故事中鴯鶓具有重要的象徵意義,通常代表著堅韌、力量與土地的深層聯繫。鴯鶓與澳大利亞的聯繫如此之深,以至於它們出現在國家的國徽、50分硬幣上,甚至體育隊標誌上。
「它們非常具有代表性:充滿好奇心,不恐懼,非常自信,」科馬基奧指出了這些鳥類古怪的行為,比如興奮地從一隻腿跳到另一隻腿上。「人們很喜歡它們。」
儘管鴯鶓之戰以失敗告終,但這場戰爭讓這些鳥類成為了生存和適應能力的象徵。自1999年以來,它們受到澳大利亞環境法的保護,其種群數量依然保持強勁,目前有超過60萬隻野生鴯鶓在這片大陸上漫步。
2025年《國家地理》雜誌日曆已經上線,匯聚1888年以來本刊地球奇蹟攝影作品精華,全球家庭科普必備,請給孩子買一本~
點擊下方圖片購買
撰文:Rebecca Toy
編譯:Arvin
版式設計:錢思琦
校對:錢思琦
點點👇,謝謝關注。
伸出小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