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夏商和西周,東周分兩段,春秋和戰國,一統秦兩漢」
這段朝代順口溜,是我們每個人都耳熟能詳的,在這些朝代中,有西周的「文王拉車八百步」,也有秦,漢兩朝在亂世之中統一天下,還百姓一個安居樂業的社會,創建屬於自己的盛世王朝。
然而這句順口溜中,還有兩個被人熟知,並且在歷史上十分獨特的朝代,那就是春秋和戰國,這期間不僅有戰國七雄稱霸一方,還有百家爭鳴各放異彩,雖然是亂世,但也別具風采。
然而有人曾經提出過一個疑問,為什麼東周分開要叫「春秋」和「戰國」,「冬夏」不行嗎,為什麼非要「春秋戰國」呢,他們各自代表著什麼特殊含義?
「東周分兩段」
「春秋」和「戰國」嚴格意義上來講,其實是兩個歷史階段,但他們同屬於一個朝代,那就是東周。
西周的最後一位君主是周幽王,當年他為了博美人一笑,不惜將各諸侯當猴耍,當時的西周政權本就岌岌可危,周幽王的行為更是加速了諸侯叛變的速度。
周幽王有個兒子,原本是太子,結果卻因為他寵幸褒姒,將皇后之位和太子全部廢掉,皇后無奈帶著兒子回到母國,女兒被欺負了,作為父親的申侯自然不同意,於是帶兵殺回都城,西周就此覆滅。
周幽王死後,各諸侯王在申侯的煽動下,將原本被廢除的太子姬宜臼再次推上至高無上的王位,並將都城遷移至洛陽,有了新主自然要立下新的國號,「東周」就此誕生。
改國號這種方式,似乎是周朝為了避免姜子牙的那句「諫言」,但歷史是無法改變的,東周雖然建立了,但分裂的局面卻是不可避免的。
東周自從建立以後,實際支持他的也只是申侯而已,其他諸侯王已經在物色新的人選推舉為王,很快另一位王子姬余臣就被其他幾位諸侯擁立為王,一國二君的局面就此出現。
相比於姬余臣,姬宜臼的勢力要大得多,公元前750年,周平王姬宜臼再次統一全國。看似沒敵人的他,在登上王位後沒多久,就被鄭莊公給蠱惑,將大權交到他手中,周平王去世以後,鄭莊公更是霸佔了王權,至此,周朝徹底崩壞。
周朝名不副實之後,各諸侯王開始開發自己的地盤,割據一方不再朝見皇帝,而是開始了一場混戰,爭奪中原霸主的位置。這場鬥爭中共出現了五位實力雄厚的諸侯,也就是我們熟知的「春秋五霸」。
為何叫「春秋」
而為什麼會有這個稱號,這其實是周朝滅亡之後,用來區分兩個不同歷史階段的。這個詞最早出現在魯國史書,這本書還是由孔聖人編纂的,作為魯國人,孔子將自己了解到的國家發展歷史全部記錄在冊,主要時間線是從公元前722年開始,一直到孔子去世後才停止記錄的。
這部書裡面不僅有對魯國的歷史記錄,更多的是各國的戰爭,興衰過程,這本書不僅是歷史階段的命名,更是供後人了解這段歷史的重要依據。
而之所以叫這個名字,那是因為這本書中記載的年份,事件有很多,「春秋」意味著時代的更迭,以及四季的輪迴運轉,起這樣一個名字,是為了表示一個國家的政權,就如同春夏秋冬輪迴一般,是不停的改革和新舊更替的。
說到時間輪迴,有的人可能要問,一年有四個季節,為什麼不反過來,將原來的名稱改為「冬夏呢」?
那是因為當時的人們還沒有很具體的四季概念,只記得春天要開發土地種下各種種子,等到秋天將長出來的果實收回家,至於夏天和冬天,人們根本就沒心思在意,只想著春天種下去種子,什麼時候才能到秋天收穫呢。
其實這一點也說明,春和秋對於人的概念,就如同人的前因後果,不種下因,哪來的果。如果不是西周王朝腐敗,東周又如此無能昏庸,哪裡來的春秋五霸戰亂不休呢?
為何叫「戰國」
「春秋」至少還有孔聖人的記錄,而「戰國」卻並沒有很明確的開始時間,有一部分專家認為,當年韓,趙,魏三國聯手,企圖滅掉其他諸侯王,在這場混亂的鬥爭之中,幾隻猛虎鬥爭,而夾縫中的小獸趁機撈到油水,逐漸強大,戰國七雄的局面就這樣初步形成了。
為了成為中原霸主,不被其他國家滅掉,各諸侯國使出了渾身力氣,不斷的尋找方法強大自己,以避免被滅國的命運,這其中最厲害的當屬秦國。
秦國在戰國七雄之間的地位,剛開始是十分弱小的,秦孝公繼位以後,更加註重變法圖強,碰巧遇上個叫商鞅的人,兩人一拍即合,秦國變法開始並迅速強大,成為戰國七雄中的老大。
而「戰國」這個名稱的來歷,也是因為當年周王朝權力崩塌,各諸侯國為了爭奪權力不停的打仗,想要多一些領土,由於戰爭不斷,並且持續性極強,因此這個時期也就被後人稱之為「戰國」。
如果說「春秋」是在暗示一個政權正在從繁榮走向衰敗,時代在不停的變幻,那麼「戰國」則是為了凸顯這一時代的殘酷性,戰爭從來都不是百姓們想看到的,百姓們並不關心皇帝是誰,天下的霸主是誰,只要能安穩的過日子,就夠了。
而實際上的這一時期,各國戰爭不斷,紛紛奪權,雖然各國的發展政策讓國力變得強盛了不少,但最終的目的還是為了打仗,因此「戰國」實際上是在表現這一時代的人們生活現狀,有多麼的殘酷,和戰爭的普遍性。
總結
「春秋」和「戰國」這兩個時期共同組成了一個充滿改革和發展,但又殘酷的歷史時期,它們給百姓帶來的不是幸福安寧,而是惶恐不安。
好在這一時期還出了不少的文學名人,戰爭歷史在增加的同時,文學史上也在不斷進步,歷史名將和名人層出不窮,為後人提供了不少的文學瑰寶和軍事經驗,這些都是寶貴的文化遺產,令後人受益匪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