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民辦教師,時代的璀璨星辰
(一)民辦教師的誕生與發展
民辦教師是特定歷史時期的產物,在中國教育的發展歷程中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新中國成立後,為迅速改變 「一窮二白」 的落後面貌,國家大力發展教育。1949 年 9 月,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提出要 「有計劃,有步驟地實行普及教育」。1951 年 8 月 27 日,教育部召開第一次全國初等教育和師範教育會議,指出要爭取全國平均有 80%的學齡兒童入學,從 1952 年開始爭取十年內基本上普及小學教育。但限於國家貧窮,無力包辦教育。因此,國家在積極創立公辦小學的同時,發動群眾辦學,集體辦學,民辦教師便應運而生。
1951 年,小學民辦教師為 42.5 萬人,中學民辦教師約為 23 萬人。為了提高教學質量,1952 年國家開始對民辦中小學進行整頓,大部分轉為公辦,民辦教師數量有所減少。1953 年小學民辦教師減少到 4.3 萬人,中學民辦教師減少到 0.8 萬人。
1956 年以後,受 「一五」 計劃和三大改造勝利的鼓舞,中小學教育迅速擴大。國家再一次號召群眾辦學。1956 年 6 月 30 日,教育部發出通知,指出我國地廣人多,經濟落後,中小學教育不可能完全由國家包下來,當前必須採取多種多樣的辦學形式,才能適當滿足兒童入學和升學的要求。今後除國家辦學以外,必須大力提倡群眾辦學。1957 年,小學民辦教師回升到 14.1 萬人,中學民辦教師回升到 1.688 萬人。
到上世紀 60 年代前中期,我國適齡兒童已到入學高峰期。1965 年,小學在校學生數增長到 11620.9 萬人,比 1962 年增長了 67.84%;學齡兒童入學率達到 84.7%,上升了 28.6%。在這種形勢下,國家不得不繼續擴大群眾辦學規模,於是,民辦教師隊伍再度發展起來。1965 年,小學民辦教師猛增到 175.1 萬人,佔小學教師總數的 45.4%。中學民辦教師為 2.3041 萬人,佔中學教師總數的 5.0%。
從 1966 年到 1977 年,我國民辦教師急速膨脹。這一現象的出現,既與國家政治運動導向有關,也與我國的具體國情分不開。就政治原因來講,1966 年 「文革」 開始,極 「左」 思潮在各個領域蔓延開來,其在教育上的反映就是盲目發展中小學,提出了 「念小學不出村,念初中不出隊,念高中不出社」 的口號。到 1972 年,全國中學由 1965 年的 18102 所猛增到 92966 所;在校中學生由 1965 年的 933.8 萬人增加到 3582.5 萬人。
就具體國情來講,主要是人口增長失控,學齡兒童急速增加。上個世紀 60 年代是新中國人口生育的第二個高峰期。據國家統計資料顯示,1962 年至 1971 年,我國人口出生率均在 300% 以上,其中 1962 年至 1965 年均高達 37% 以上。生育高峰造成了學齡兒童的入學高峰,小學入學人數由 1968 年的 17532 萬人增加到 1972 年的 36033 萬人,4 年間入學人數翻了一番,每年平均增加 462.6 萬人。而與此同時師範教育卻在不斷壓縮,1961 年全國中等師範學校在校生為 46.2 萬人,1962 年到 1972 年,每年的在校學生都低於 20 萬人,其中 1967 年到 1970 年平均每年只有 3 萬多人。師範教育的壓縮使得公辦教師難以得到補充,只好大量依靠民辦教師。
由於上述原因,到 1976 年中小學民辦教師猛增到 440.3 萬多人。文革結束初期,「左」 傾思想還沒有完全糾正,中小學繼續盲目擴展,使得民辦教師隊伍的數量持續增長。1977 年民辦教師人數達到 4712 萬人,佔全國中小學教師總數的 56%。至此,民辦教師的數量達到了歷史的頂峰。
二、艱苦歲月,堅守的力量
(一)簡陋的教學環境
在那個特殊的年代,民辦教師們面臨著極為簡陋的教學條件。教室往往是土坯房,破舊不堪,屋頂的瓦片殘缺不全,每逢下雨天,外面下大雨,屋裡就下小雨。教室的牆壁四處裂縫,冬天,刺骨的寒風從縫隙中鑽進來,凍得師生們瑟瑟發抖。
教學用具更是極度缺乏,沒有現代化的多媒體設備,甚至連最基本的粉筆都時常短缺。民辦教師們不得不來回走幾十公里的路到其他學校去領取教學用品。就像廣安的大姑,她所在的高埝村小由三間土坯房改造而成,一切用具都需要和其他老師長途跋涉去領取。還有外公回憶當年做民辦教師時,教室是大隊租來的民房,天花板是椽木檁條和薄薄的火瓦蓋成,四周是土坯牆,裂縫隨處可見。夏天大雨時屋裡漏水,冬天冷風直灌,教師們連寢室、廚房、辦公室都沒有,備課改作業只能把書本裝在大布口袋背回家,晚上沒有電,只能用煤油燈照明。
(二)無私的奉獻
民辦教師們在艱苦的環境下,展現出了無私的奉獻精神。他們常常自掏腰包為學生購買學慣用品。如楊正林老師,自己是困難戶,卻從參加工作開始就堅持愛心助學,30 多年前當民辦教師時每月工資只有 35 塊錢,還經常自掏腰包為困難學生買學慣用具及生活用品,交學費,一直堅持到現在。魯國賢老師也是如此,他總是省吃儉用,把自己的錢用於學生,學生沒有學慣用品,他就自掏腰包給他們買。
他們不僅關心學生的學習,還關心學生的生活。王倩倩老師班上轉來了一位聽障學生田雪潔,她擔心其他同學會欺負田雪潔,就自費買了一些文具,並告訴其他同學,哪位同學下課主動和田雪潔玩並且教她說話,就可以領到一件文具。她還把田雪潔安排在班裡第一排中間的位置,緊挨著教師講桌,下課教她認字、發音,幫她快速融入班級。
還有大姑,每到下雨天,有一條小河漲起來無法通過,大姑就在村小為不能回家的孩子送去熱騰騰的飯菜。陳萬霞老師創辦的留守兒童寄宿制小學陽光小學,為孩子們提供良好的伙食,早上稀飯加饅頭、包子,中午和晚上一葷兩素一湯,還與村衛生所簽訂合同,確保孩子們有病能得到及時有效的治療。孩子們想念在外務工的父母時,可以隨時到學校辦公室給父母打電話,老師就像家長一樣關愛孩子們,盡量彌補孩子們缺失的親情。
三、知識傳播,道德引領
(一)教學成就
在那個特殊的年代,民辦教師們雖然面臨著艱苦的教學環境,但他們教出的學生卻成績優秀、多才多藝。例如,在教學評比中,許多民辦教師的學生脫穎而出。邵陽創業科技學校教師獲 2024 年邵陽市民辦學校教師教學能力比賽第一名,李芳娜老師以精彩的教學展示獲得職高組第一名。她的課單詞解讀聯繫生活,讓詞義鮮活;語法講解化繁為簡,例句實用且具代表性;結尾總結緊扣時代與生活、提倡理性消費,融授知識與育品德為一體。
在全市民辦學校教師教學能力比賽決賽中,25 位教師經過各地初賽選拔脫穎而出,他們憑藉紮實的專業知識、豐富的教學經驗和獨特的教學風格,為現場觀眾呈現了一場場精彩的教學展示。第三屆長三角民辦高校教師教學技能大賽中,公共教育學院鄭雅馨老師憑藉紮實的教學技能和創新的教學思路,獲得本科常規組三等獎。這些民辦教師們用自己的努力和才華,培養出了一批又一批優秀的學生,為教育事業做出了卓越的貢獻。
(二)道德榜樣
民辦教師不僅僅是知識的傳播者,更是道德的引領者。他們以身作則,教會學生做人的道理,成為學生成長道路上的引路人。教師要嚴格要求自己,正如陶行知先生要求的那樣,「一舉一動,一言一行,都要修養到為人師表的地步」。要求學生做到的,首先自己要做到。比如,高培月老師以思政課堂為主要陣地,通過各種途徑傾聽學生心聲,解答學生疑惑,引導學生走出迷茫。她分享自己兩次考研的經歷,激勵學生克服困難,堅定信心。
為了更好地了解學生,高老師堅持在課堂內外融入學生的興趣活動。在思想政治理論教學研究部組織的模擬法庭活動中,她和同事們一起,與學生同心協力將模擬法庭活動辦成了一場晚會。晚會中用學生喜愛的戲劇形式將案件重演搬上舞台,贏得了學生的一片讚譽。高老師還利用學生感興趣的攝影、演講、朗誦、繪畫、辯論等多種形式,將其與思政課程教學相結合,引起學生共鳴,讓思想政治理論能夠進入學生的頭腦。
教師如何做到以身作則呢?首先,要具有良好的品質。一個不經意的行為就會對學生起到教育的作用,一個優秀品質就能夠影響學生的一生。其次,要嚴格要求自己。要求學生做到的,自己要先做到,以自己為典範,為學生樹立榜樣。最後,要充分運用語言藝術。在教學過程中甚至是與學生的交流中,教師要特別注意自己的語言。切不可說一些不著邊際、不文明的話。讓幽默的語言、文明的語言、聰慧的語言感染學生。
民辦教育機構的教師也應該注重師德的提升。在個人層面,不能把授課僅僅作為一種謀生手段,而要將培育祖國花朵當作一項神聖的職業。在團隊層面,培訓機構要具備辦學資質,要有穩定的教學團隊,不能聘用沒有教學資格的教師。在社會層面,要樹立正確的教育觀念,不能唯利是圖,要以立德樹人為教育方針。
高職民辦教師由於大多源自於實業界,更需要通過內省和慎獨來升華自己的師德修養。良好的師德修養容易為學生所模仿和傳承,不良的行為道德也常被學生效尤。因此,民辦高職教師要重技能更重素養,成為學生的表率。
在羅湖,有一批堅持育人為本、立德樹人、兢兢業業、辛勤耕耘為羅湖教育事業作出重要貢獻的民辦教師。他們有的來自革命老區,在深圳民辦教師的隊伍中,體會到了做教育的不容易,更需要精神和情懷;有的勿忘初心,尊重個性,激發內在潛能,適性施教;有的把教育當作一項事業,成為學生錘鍊品格、學習知識、創新思維、奉獻祖國的引路人;有的重抓班風和與家長的溝通,重學習專業知識,抓教案,課堂效率,課堂練習和課後跟蹤;有的以教書育人為己任,在平凡的崗位上作出了不平凡的成績;有的做一名人民教師,源於熱情,忠於熱愛,認認真真教書,踏踏實實育人;有的認真教學,踏實育人,對學生高度負責,教學成果卓著。他們都是民辦教師中的道德榜樣,為學生指引著人生的方向。
四、時代變遷,精神永恆
(一)民辦教師的轉型與現狀
隨著時代的發展,民辦教師群體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在國家對教育事業的不斷重視和投入下,一部分民辦教師通過自身的努力和各種考試,成功轉型為公辦教師。他們憑藉著多年的教學經驗和紮實的專業知識,在新的崗位上繼續為教育事業貢獻著自己的力量。
民辦教師轉公辦教師的條件較為嚴格,需要參加所在城市的事業單位考試,也就是考編製。這個考試由當地人事局和教育局共同協辦,要求報考者有教師資格證、符合年齡要求、專業相近且具備相應的學歷條件。一般來說,申請幼兒園教師資格,應當具備大學專科及以上學歷;申請小學教師資格,應當具備大學專科及以上學歷;初中以上的都得需要大學本科以上學歷。
對於那些因為學校轉型為公立而面臨職業選擇的民辦教師,官方也給出了明確的出路。一是參加教師編考核,進入公辦學校教書,獲得正式的編製身份,享受穩定的工作和豐厚的福利待遇;二是參加公務員考試,憑藉豐富的教學經驗和較強的學習能力,進入國家公職崗位工作;三是對於比較年輕的教師,如果無法繼續在民辦學校教書,可以選擇自主創業,尋找其他就業機會。
此外,在民辦學校轉為公辦學校的過程中,對於原本借調到民辦學校任職的老師,如果有編製資源,可選擇留在轉型後的公立學校繼續工作;若沒有編製資源,優秀的民辦教師可簽訂勞動合同成為合同制員工,而不符合要求的民辦教師將不再繼續聘用,但會獲得相應的賠償金以確保權益受到保護。
(二)精神的傳承
民辦教師的精神激勵著後人,是珍貴的精神財富。他們的事迹成為了一部生動的教育史詩,激勵著人們為教育事業和國家繁榮富強努力拚搏。
民辦教師在艱苦的歲月里,面對簡陋的教學環境,沒有絲毫的退縮。他們用樸實的語言,傳遞著知識的火炬,以耐心和愛心,呵護著每一位學子的成長。物質的匱乏並未阻擋他們的腳步,他們用行動踐行著教育的真諦,無私的奉獻成就了教育的輝煌篇章。
他們不僅僅是知識的傳播者,更是道德的引領者。他們以身作則,教會學生做人的道理,培養學生的品德修養。他們的言行如同一座燈塔,為學生指引著人生的方向,成為學生成長道路上的引路人。他們的付出,是為了培養有責任感、有擔當的社會棟樑,為國家的未來貢獻力量。
在當代,民辦教育人也在不斷傳承和弘揚這種精神。如在 2019 中國民辦教育發展峰會上,來自各地的民辦教育實踐者講述自己的探索與追求,讓我們感受到了民辦教育人的初心。像幸福泉幼兒園的程淮教授,30 年如一日地在中國特色學前創新教育的理論與實踐體系建設的道路上孜孜以求地探索。他發明出了學前教育 「巧思法」 及特別創造系列課程,培養了眾多具有創造力的孩子,為國爭光添彩。
還有涉外教育集團,在國家對外開放戰略中走出特色之路,把 「走向世界從這裡開始」 作為核心辦學理念,為學子們與世界接軌提供了平台。廣西外國語學院準確把握東盟國家小語種人才的需求,著力構建小語種為基礎特色的育人模式,培養具有國際視野的複合型人才。
民辦教育人的這種精神也在不斷地傳承和發揚。如黃河科技學院副院長楊保成、北京大愛幼教 CEO 李婷,他們在傳承父母開創的民辦教育事業中,逐漸認識並認同了拓荒一代的初心。浙江大學教授吳華、廣東當代民辦教育管理研究院理事長張鐵明等持續關注民辦教育數十年,見證了民辦教育行業的發展。
在羅湖,有一批堅持育人為本、立德樹人、兢兢業業、辛勤耕耘為羅湖教育事業作出重要貢獻的民辦教師。他們有的來自革命老區,體會到了做教育的不容易,更需要精神和情懷;有的勿忘初心,尊重個性,激發內在潛能,適性施教;有的把教育當作一項事業,成為學生錘鍊品格、學習知識、創新思維、奉獻祖國的引路人;有的重抓班風和與家長的溝通,重學習專業知識,抓教案,課堂效率,課堂練習和課後跟蹤;有的以教書育人為己任,在平凡的崗位上作出了不平凡的成績;有的做一名人民教師,源於熱情,忠於熱愛,認認真真教書,踏踏實實育人。他們都是民辦教師中的道德榜樣,為學生指引著人生的方向。
如今,時代的車輪滾滾向前,民辦教師這個群體已成為歷史的記憶。然而,他們的精神卻如同永不熄滅的明燈,熠熠生輝,激勵著後人不斷前行。他們的事迹,是一部生動的教育史詩,讓我們深刻體會到教育的力量和價值。他們的奉獻與堅守,是我們珍貴的精神財富,值得我們永遠銘記和敬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