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永貴私下問周總理對大包干怎麼看?總理一番話讓陳永貴心服口服

2024年12月13日17:44:03 歷史 1124

周恩來對自己一貫秉持著極高的標準與嚴苛的要求,這種自律有時甚至達到了近乎「苛刻」的程度。在生活層面,他展現出了一種難能可貴的艱苦樸素精神,堅決反對任何形式的驕奢淫逸。新中國成立後,他定居於中南海西花廳,儘管地位顯赫,卻始終保持著功高不驕、勤儉持家的本色。有一塊浴巾,因長期使用而磨損,他竟細心地縫補了多達14塊補丁,繼續使用。

陳永貴私下問周總理對大包干怎麼看?總理一番話讓陳永貴心服口服 - 天天要聞

這一幕深深觸動了日本友人岡崎嘉平先生,當他發現周總理的襯衣袖口已磨破時,感動得熱淚盈眶。回國後,岡崎先生每當提及此事,總是情緒激動,泣不成聲地感慨:「周總理不僅是我人生的導師,更是我此生唯一尊為師長的人。」

在工作領域,周恩來更是堅決反對特殊化與以權謀私的行為。建國前夕,面對兄嫂希望他能幫忙安排職位的請求,他毅然在回信中寫道:「人生需靠奮鬥而立。」擔任總理後,他更是以身作則,廉潔奉公,兩袖清風,充分彰顯了一個共產黨人的高尚情操與無私奉獻。有一年,淮安人民為了表達對總理的敬仰之情,特意託人給他捎去了一些蓮子、藕粉等家鄉特產。總理雖不便直接退回,但卻讓工作人員寫信給淮安縣委,嚴肅批評了這種做法,並隨信附上了遠遠超出特產價值的一百元錢,以此作為對家鄉人民的深刻教育與引導。

陳永貴私下問周總理對大包干怎麼看?總理一番話讓陳永貴心服口服 - 天天要聞

在家庭生活方面,周恩來對親屬及子女同樣採取了嚴格的教育與管理方式。他為晚輩立下了三條鐵律:首先是「自立自強,不靠關係」。他曾語重心長地告誡來京求學的侄兒周爾輝,無論在何種場合,都不可透露與總理的親屬關係。爾輝深受教誨,自強不息,最終憑藉自己的努力考上了大學,並留校任教。直到黨組織發展他入黨,進行社會關係調查時,人們才驚訝地發現,原來他竟是周總理的侄兒。

陳永貴私下問周總理對大包干怎麼看?總理一番話讓陳永貴心服口服 - 天天要聞

其次是「不搞特殊化」,他反覆叮囑晚輩,真正的特殊應該體現在工作中的卓越表現上。最後是「艱苦奮鬥,永不止步」,他要求子女們將艱苦樸素視為美德,將全部身心投入到共產主義事業中,以人民的疾苦為己任,以世界的前途為牽掛。在他的精心培育下,侄兒侄女們紛紛選擇到最艱苦的地方去工作,周恩來以嚴治家,為共產黨人樹立了光輝的典範,也為後世留下了寶貴的精神財富。

周恩來,自始至終都是一位一言既出、駟馬難追的誠信之士。抗日戰爭初期,他就將「重信義」作為統戰工作的基本原則之一,並在實踐中始終如一地貫徹這一原則,贏得了天下的信賴與尊重。他的誠信,不僅體現在大是大非上,更滲透於日常生活的點點滴滴中。1964年,當周恩來應迦納總統恩克瑪魯之邀,準備從阿爾巴尼亞前往迦納訪問時,突聞迦納國內發生政變,局勢動蕩不安。連恩克瑪魯本人也不得不躲進戒備森嚴的城堡中,以為周恩來會因此取消訪問。

陳永貴私下問周總理對大包干怎麼看?總理一番話讓陳永貴心服口服 - 天天要聞

然而,周恩來卻毅然決然地飛赴迦納,給迦納政府帶來了最堅定的支持與鼓勵。這一壯舉在當時的第三世界國家中引起了巨大反響,周恩來的大信昭告天下,即便是小事,他也從不食言。如國學造詣深厚、書法詩詞皆有所成的中國佛教協會會長趙朴初,因故未能加入中國作家協會。一次會議上,周恩來當眾對中國作協負責人說:「作家協會應該吸收他為會員。」

後來,在一次宴會上,周恩來再次詢問趙朴初是否已加入作協,得知尚未加入後,他立即對在場的作協同志說:「你們拿表來,我作介紹人。」就這樣,在周恩來的親自介紹下,趙朴初加入了作協。趙朴初對此深感感動,但更令他動容的是,周總理日理萬機,卻能將這件小事牢記於心,言出必行,這份誠信與關懷讓他銘記終生。

周恩來從不追求個人的名位與榮耀,這是他高尚品質的自然流露與崇高人格的外在體現。他始終將自己視為黨的普通一員,無論黨將他安排在哪個崗位上,他都全力以赴、兢兢業業地工作,從不計較個人的得失與名位。他內心深處始終認為,自己所做的一切都是應盡的職責,都是黨的領導和人民支持的結果,所有的榮譽都應歸功於黨、歸功於人民。在他看來,個人的力量是有限的,成績與貢獻也是有限的,而這些成績與貢獻的智慧都是來源於群眾,而非個人。

陳永貴私下問周總理對大包干怎麼看?總理一番話讓陳永貴心服口服 - 天天要聞

困難時期,陳永貴曾私下問周總理對包產到戶怎麼看?周總理的一番話讓陳永貴心服口服。當時對包產到戶的看法存在分歧。 一種意見認為,包產到戶就是分田單幹或者說必然要滑向單幹,因而反對。對已經搞了的,態度是不提倡、不宣傳、不強扭、不批不鬥,但要做好工作逐步引導扭轉。另一種意見,認為包產到戶是農 業集體經濟內部的一種責任制形式,只要本地條件適合,群眾願意,就可以搞。對群眾已經 搞起來了的,要採取熱情支持態度,加強領導,積極幫助搞好。


當陳永貴提出自己的疑問時,周總理私下回答:多打糧食犯什麼法?搞了這麼多年革命,為了什麼,不就是為了讓老百姓過好日子嗎?再好的制度也是為人服務的,再好的理想也得吃飽肚子才能去實現。

作為一位國家領導人,他謙遜地將自己定位為「一位服務員」,只是在這個位置上多做了一些工作而已。他從不將自己所做的工作和發揮的作用視為高人一等的資本,而是堅信革命同志只有分工的不同,沒有貴賤之分,大家應平等相待。因此,他從不宣揚自己,也不希望別人宣揚他。

陳永貴私下問周總理對大包干怎麼看?總理一番話讓陳永貴心服口服 - 天天要聞


在重慶時,他堅決拒絕《新華日報》刊登他的照片;出國訪問時,發現駐外使館掛有他的照片,便懇切地要求取下;他不同意將延安、淮安的故居闢為紀念館;參觀農民運動講習所舊址時,看到自己的照片比其他教員大,便要求換成小一些的,並說:「那幾位同志都為革命犧牲了,我的像不應超過他們。」他到工廠、農村、部隊視察工作時,總是反覆叮囑隨行的攝影記者:「少拍我,多拍其他領導同志,多拍人民群眾。」周恩來就是這樣一位謙虛謹慎、淡泊名利、珍視名譽,尤其是黨的名譽的人。

陳永貴私下問周總理對大包干怎麼看?總理一番話讓陳永貴心服口服 - 天天要聞


周恩來的一生,不僅經歷了大風大浪的考驗,更在艱苦的環境中錘鍊了筋骨、磨練了意志,養成了吃苦耐勞的品質與一絲不苟、嚴謹高效的作風。正是這種嚴謹的態度,使他達到了人生修養的慎獨境界。

周恩來有一顆不斷追求道德人格自我完善的心,他始終在堅定而崇高的信念支配下,無論是在激烈的對敵鬥爭中,還是遠離中央到敵人統治區工作,或是在複雜紛繁的政務生涯中,都時時警惕,及時排除各種有違理想信念的私心雜念。無論人前人後,特別是在無人監督的情況下,他仍然嚴格按黨性原則要求自己,處處展現出共產黨人的風采,矢志不渝地追求公而無私的最高境界。

陳永貴私下問周總理對大包干怎麼看?總理一番話讓陳永貴心服口服 - 天天要聞

周恩來對自己的親屬周爾萃、周秉建等人嚴格要求和教育,不允許他們及其他親屬利用他的地位和威望搞特殊化。1943年周恩來在重慶紅岩整風學習時,就將遵守紀律作為自己的「修養要則之一」。上世紀60年代初,當我國試驗原子彈時,周恩來曾說:「這件事同鄧穎超沒關係,我也沒有必要跟她講。」雖然他們夫妻恩愛,但周恩來從不講黨紀不允許講的話,也不做黨紀不允許做的事,是「君子慎其獨」的典範。正因為他這種「嚴」,維護了黨的光輝形象;正因為他這種「嚴」,使他成為了全黨楷模,激勵著一代又一代共產黨人不斷前行。

陳永貴私下問周總理對大包干怎麼看?總理一番話讓陳永貴心服口服 - 天天要聞

更令人欽佩的是,周恩來一生秉持公私分明的原則,從不越雷池一步,其人格魅力熠熠生輝。他常言:「身為總理,我的一言一行皆為萬眾矚目,帶好頭,則民風正;帶壞頭,則國將不國。因此,我必須嚴於律己,以身作則。」

陳永貴私下問周總理對大包干怎麼看?總理一番話讓陳永貴心服口服 - 天天要聞

1961年的一個事例,生動詮釋了這一點。龍飛虎,這位曾長期伴隨周總理左右的忠誠幹部,調任福州軍區後勤部部長後,出於對領導的關懷,特意將兩部由部隊工廠精製的樟木箱運至北京,一以贈予總理,一以贈予總理辦公室主任童小鵬,意在保護衣物免受蟲蛀之擾。然而,周恩來得知此事後,非但沒有接受這份好意,反而嚴厲批評了龍飛虎,堅持認為此舉有違紀律,不容姑息。即便童小鵬提議按市價購買,也被總理斷然拒絕。最終,這兩隻承載著深情厚意的樟木箱,只能被原路運回福州,而周恩來則親筆書信,告誡龍飛虎今後切勿再有此類舉動。

周恩來對於身邊工作人員及秘書的要求,嚴格中不失溫情,他堅持「親而有度,疏而有禮」,時常提醒他們,在這裡工作,不是為了個人的仕途升遷,而是要成為真正服務人民的公僕。對於親屬,他更是以身作則,絕不因私廢公,對侄子、侄女等晚輩既給予深沉的愛護,又嚴格要求他們腳踏實地,深入基層,成為普通勞動者,拒絕任何形式的特殊待遇。同時,他也對黨內領導幹部提出殷切期望,要求他們正確對待子女教育,防止其成為脫離群眾的「八旗子弟」或紈絝子弟,強調艱苦奮鬥精神的重要性,警醒人們勿忘初心,繼續前行。

陳永貴私下問周總理對大包干怎麼看?總理一番話讓陳永貴心服口服 - 天天要聞

周恩來與鄧穎超的愛情,是革命伴侶的典範,他們既是生活中的知心愛人,也是黨和國家事業上的堅強後盾。在保守國家機密的問題上,周恩來更是展現出了極高的紀律性。無論是我國首次核試驗的成功,還是處理林彪「九·一三」事件的敏感時期,他都嚴守秘密,即便面對最親近的伴侶,也未曾提前透露半分,這種高度的責任感與紀律性,讓鄧穎超在驚喜之餘,更深感敬佩。

周恩來的文化人格中,儒家思想的積極元素不容忽視。儒家的積極入世思想,激發了他投身革命、改造世界的熱情;儉以養德的理念,塑造了他勤儉治國、清廉為政的道德風範;而儒家的中庸之道,則在某種程度上影響了他的生活態度,使他在複雜多變的政治環境中,能夠保持冷靜與理智,尋求最佳解決方案。

陳永貴私下問周總理對大包干怎麼看?總理一番話讓陳永貴心服口服 - 天天要聞

周恩來對於人格發展的追求,是全面、和諧與均衡的典範。他強調個人應在德、智、體、美等多方面均衡發展,認為任何偏廢都將導致缺陷,既影響個人潛能的發揮,也不利於國家的整體利益。他的政治人格、道德人格、志向人格、心理人格、智慧人格、審美人格等,各方面都達到了高度的優秀與和諧,這些人格特質相互融合,共同構成了他那獨一無二、和諧統一的整體人格魅力,成為了後人學習的楷模。

歷史分類資訊推薦

這一方國土的戰友們(六)炮台山會老鄉 - 天天要聞

這一方國土的戰友們(六)炮台山會老鄉

在坡團山西側約幾百米遠的是炮台山,因其上建有炮台而得名,俗稱「孟麻炮台」,又稱「葛麻炮台」。炮台山與坡團山不同,坡團山主體是土山,高 1024米。而炮台山則是石山,高 1036米。坡團山相對較緩,而炮台山則驟然壁立,有華山之險,從山下上山只
李仁哲:中國的高句麗歸屬問題研究分析 - 天天要聞

李仁哲:中國的高句麗歸屬問題研究分析

序言對於中國學者而言,1980年以後所有高句麗史研究的結論都可彐結到高句麗史歸屬這一各受關注的研究主題上。中國學界在這方面出現了很多研究成果,還發表了多篇綜述性研究成果。
當春秋諸侯遇到現代爭鬥,一場跨越時空的權利碰撞 - 天天要聞

當春秋諸侯遇到現代爭鬥,一場跨越時空的權利碰撞

明天大寒,出門卻陽光煦煦,2025 年一月的銀川也是愜意,只不過這地震鬧得人心慌。一本《古文觀止·齊桓公伐楚盟屈完》的文章,撓得我腦袋紛亂。想我這布衣之士,總覺得自己也是個懷才不遇之輩。在今之江湖,想我半白之人,不如管仲也罷,連屈完也遠遠不
楊堅滅宇文氏建隋:歷史的轉折與文化的交融 - 天天要聞

楊堅滅宇文氏建隋:歷史的轉折與文化的交融

在中國歷史的長河中,隋朝的建立是一個重要的轉折點。楊堅通過一系列政治鬥爭和軍事行動,成功滅掉了宇文氏,建立了隋朝,結束了長期的南北朝分裂局面。這一歷史事件不僅影響了當時的政治格局,也為後來的唐朝奠定了基礎。
李世民為什麼不立「類我」的李恪為太子? - 天天要聞

李世民為什麼不立「類我」的李恪為太子?

唐朝的興盛局面放眼整個封建社會都十分有名,無論是貞觀之治還是後來的開元盛世,都在世界範圍內留下了寶貴的遺產,它的影響力是毋庸置疑的,對於這一社會階段,引起人們注意的不僅是唐詩的興盛,還有獨特的繼承問題。
手握30萬大軍,曾國藩為何不反? - 天天要聞

手握30萬大軍,曾國藩為何不反?

太平天國滅亡後,關於曾國藩曾面臨起兵造反勸進的故事流傳甚廣。其中折射出的複雜局勢與曾國藩的抉擇,值得深入探究。勸進之議:反,還是不反?相傳太平天國覆滅,曾國權、彭玉林等湘軍將領力勸曾國藩造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