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和龐統,是水鏡先生最看好的兩個人,他曾說:「卧龍、鳳雛得一便可安天下」!可劉備兩個都有,為何還是輸了?龐統死後劉備一語道出真相。
龐統與劉備的關係,算是諸葛亮低配版的如魚得水。龐統性格很傲, 早期與劉備並不對付,劉備讓龐統當耒陽縣令,一點點幹起來。
先主領荊州,統以從事守耒陽令,在縣不治,免官。 ——《三國志》
龐統卻覺得大材小用不幹,還是魯肅和諸葛亮一起保舉,說龐統非百里之才。讓龐統與劉備當面談談,劉備才封龐統為軍師中郎將,親密程度僅次於諸葛亮。
當劉璋使者法正,邀請劉備入蜀對抗張魯時,龐統也是積極獻策佔據蜀地,以川蜀為根基才能立足於天下。
此時,劉備與龐統已經是不打不相識,配合非常默契了。劉備入蜀時人事安排是諸葛亮、關羽、張飛、趙雲留守荊州,劉備親自帶著龐統、黃忠、魏延進入蜀地。
張松被告發後,龐統給了劉備上中下三策:「上策是挑選精兵,直接奔襲成都;中策是詐出葭萌關守將楊懷、高沛,從葭萌關向成都穩紮穩打;下策是退回荊州,再謀劃川蜀」。
於涪大會,置酒作樂,謂統曰:「今日之會,可謂樂矣。」統曰:「伐人之國而以為歡,非仁者之兵也。」先主醉,怒曰:「武王伐紂,前歌后舞,非仁者邪?卿言不當,宜速起出!」於是統逡巡引退。 ——《三國志》
劉備選擇了龐統的中策,奪了楊懷、高沛的兵馬,一路打到涪城。
慶功宴上,劉備和龐統喝的都很盡興,劉備說:「這場宴會很快樂吧」!龐統卻說:「把討伐別國當成快樂,不是仁者之兵」。劉備卻怒了:「那周武王伐紂,前歌后舞也不是仁義之師,你給我出去」!
龐統出去後,劉備又後悔了,急忙把龐統請回來。劉備帶著歉意的問:「剛才的事是我們誰的錯」?龐統機智道:「君臣都有錯」!
劉備大喜,慶功宴再次恢復歡快的氛圍。但此時的劉備卻還不知道,這已是他與龐統最後一場聚會了。
進圍雒縣,統率眾攻城,為流矢所中,卒,時年三十六。先主痛惜,言則流涕。 ——《三國志》
在進攻雒縣時,親自指揮攻城的龐統,被流矢射中而死年僅36歲。龐統死後,劉備痛哭流涕,劉備又調荊州的諸葛亮、張飛、趙雲一起入蜀,以此立國建立了蜀漢。
統殺身成仁。 ——劉備
但龐統死後,劉備對這個鳳雛的評價是——統殺身成仁。龐統並不全是被動的被殺,他的死是有自己選擇的成分的,一個偏智謀的主將在沒有失敗的戰場上死了,多半是因為他自己求死。
那麼龐統為何會求死?只能說成就有「仁義」之名的劉備,奪取並沒有辜負劉備的宗親劉璋基業。謀士以身入局,獻祭自身換取師出有名。
這是劉備的人格魅力,也是鳳雛的絕望悲鳴。如果有其它選擇,龐統就一定非讓「仁義」的劉備,去奪宗親的川蜀嗎?
還不是天下大半已歸曹操,縱使鳳雛這樣的大才,也沒有更好辦法。最終為了成就伯樂劉備,獻祭自己的生命成就蜀漢基業,這就是天下大勢。
卧龍、鳳雛得一者便可安天下,劉備兩個都得到了,還是失去了天下——就是因為得其人而不得其時,天下大勢已定非人力所能逆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