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都訊 記者李春花 11月22日-23日,香港中英劇團將在廣州大劇院的舞台呈現改編自《第十二夜》的愛情喜劇《元宵》,帶你穿梭回唐朝的廣州!學貫中西的已故「鬼才」翻譯劇作家陳鈞潤從《詩經》中汲取靈感,運用他極高的中文造詣,將一句句莎劇經典對白轉化成本土語言,無縫銜接至古代唐朝,為觀眾帶來了一場別開生面的喜劇體驗。觀眾反響熱烈,紛紛稱讚這部劇的成功本土化改編,盞鬼非常,讓人在笑聲中感受到了文化的交融與創新。

三度復排:超越時代的才情
中英劇團分別在1986年及2000年演出過《元宵》,首演至今已經超過三分之一個世紀。
1986年《元宵》在香港藝術節面世,由時任中英藝術總監bernard goss執導,張可堅、李鎮洲、龔國強、羅靜雯、鄭寶芝出演主角。當時給上世紀80年代的香港藝文界帶來極大衝擊,也成就了一出翻譯劇佳作,令香港觀眾耳目一新。
2000年《元宵》由古天農擔任導演,盧智燊、劉浩翔、周偉強、彭秀慧、羅靜雯參與演出,每一位都是當時劇壇新星,如今已經成為本地舞台劇界十分有影響力的演員。
2024年,新生代中英演員將重新演繹《元宵》,前演藝學院戲劇學院院長、英國導演薛卓朗 (ceri sherlock) 繼《初見》後再度為中英劇院的演出擔任導演。跨越近40年,《元宵》仍然是很多劇迷心中的中英劇團經典。好的劇作,絕對經得起時間考驗。

有趣又妙絕的劇本翻譯創作
擔任《元宵》改編及粵語作詞的已故「鬼才」陳鈞潤(rupert),被譽為改編與翻譯劇界中的殿堂級人物。作為他的出道之作,他在《元宵》里大膽而嶄新的風格在上世紀80年代的劇壇引來巨大的文化衝擊,而他亦在肯定與批評中逐漸發展個人的寫作風格——以文字貫通中西、穿梭古今,滋養了數代觀眾。
在《元宵》中,陳鈞潤將中國古典哲學、詩學精神化入這個西方劇本,令劇中的宿命感更加強烈,也保留了莎翁劇作悲劇與幽默相交織的藝術深度。他將故事時代背景由英國都鐸(tudor)轉換至中國唐朝的廣州,民風相對開放的朝代,適合出現一見鍾情、女扮男裝、錯點鴛鴦、烈女追求真愛的劇情。

陳鈞潤十分了解粵語的兩個層面:一是帶有唐宋風格的古語音韻,二是民間的通俗口語,所以翻譯成粵語時而文雅古典,時而流俗巿井,此粵語之雅與俗呈現在不同人的語氣上,即見不同人的身份與教養,把《第十二夜》中貴族平民的不同以粵語呈現出來,兩者往往配合得天衣無縫,製造一種雅俗共賞的語境,使原著中的文藝詩意與喜鬧氛圍都得以再現,足見陳鈞潤在拿捏翻譯的分寸與平衡上別具一格。

在這個快節奏的時代,我們或許會忘記,藝術的初衷是觸動人心。而中英劇團的《元宵》提醒我們,無論科技如何發展,社會如何變遷,那些關於愛、關於夢想、關於掙扎和追求的故事,永遠能夠引起我們的共鳴。
圖:主辦方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