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時候為啥不通過下毒來殺掉皇帝?溥儀:壓根沒吃過一頓熱飯

2024年11月24日22:23:05 歷史 1528

皇帝在古代時候是至高無上的存在,其生死安危直接關係到國家的命運。雖然皇帝的地位尊貴無比,他們卻並非不可觸及,歷史上不乏權臣弒君、政變奪權的事件,但是為何無人通過下毒這種相對隱蔽的手段來刺殺皇帝呢?

溥儀作為末代皇帝,他的那句 「壓根沒吃過一頓熱飯」,恰似一道隱秘門縫,悄然透出皇權護衛下飲食安保的嚴苛,也揭示了古往今來謀逆者,甚少選下毒殺帝這一蹊徑的複雜因由。

古時候為啥不通過下毒來殺掉皇帝?溥儀:壓根沒吃過一頓熱飯 - 天天要聞

皇帝之膳,絕非尋常餐食,那是一整套彰顯天威、嚴守安全的繁複規制。據說御膳房仿若一座小型宮廷後廚王國,機構非常龐大、且分工細密,從庖長、庖人到雜役,各守其職,採買、洗菜、切配、烹制、傳膳,流程層層把控環環相扣。單說食材來源,皆有專供之地,蔬果多出自御田,肉食有指定牲戶,且入庫前經層層查驗篩選,以防夾帶毒物。

古時候為啥不通過下毒來殺掉皇帝?溥儀:壓根沒吃過一頓熱飯 - 天天要聞

御膳製作時,基本上都是數人協同、多灶齊開,每位廚師只負責一道工序或菜品局部,全程有太監監看,做好後先留樣封存,以備查驗追溯,其實即便有歹心之人想暗中投毒,也難尋機會、難掩蹤跡。

溥儀憶中 「沒吃過熱飯」,便是這安保流程的 「副作用」,因為菜品從御膳房端出,會經太監按儀式擺盤、傳菜,穿過重重宮闈、殿堂,路途迢迢,即便有暖鍋、食盒保溫,待送至御前,早已失了出鍋時的熱氣騰騰。

古時候為啥不通過下毒來殺掉皇帝?溥儀:壓根沒吃過一頓熱飯 - 天天要聞

這漫長流程,就是為防下毒而設,但也犧牲了食物的溫度,卻鑄起一道食物安全防線,將諸多潛在風險隔絕在外。對於追求美食享受的人來說,這無疑是一種遺憾。但對於皇帝來說,這卻是他必須接受的現實。因為只有這樣,他才能確保自己的飲食安全。

古時候為啥不通過下毒來殺掉皇帝?溥儀:壓根沒吃過一頓熱飯 - 天天要聞

古代宮廷還有專門 「嘗膳」 之人,多是忠誠老邁太監,每道菜上桌前,必先由他們小嘗幾口,待靜候片刻,確認無恙後,皇帝才會動筷。而且侍奉皇帝飲食起居之人,背景審查嚴苛至極。據說當時的太監、宮女多出身內務府包衣,家族世代為皇家奴僕,身家性命皆繫於皇家,忠誠度經多年考察,稍有行差踏錯,必定會累及親族。

這一環節雖然看似簡單,但卻至關重要,因為它為皇帝提供了一道最後的保障。

古時候為啥不通過下毒來殺掉皇帝?溥儀:壓根沒吃過一頓熱飯 - 天天要聞

而近身侍衛,多選自八旗精銳,他們身世清白、且武藝高強,肩負護衛聖駕重責,飲食安保亦是監管範疇,自身亦受多層監督,難以被外部收買利用。像康熙九子奪嫡那般激烈紛爭,各方勢力明爭暗鬥,卻也極少有在膳食下毒的傳聞,只因宮廷人員管控如鐵桶,稍有異動,蛛絲馬跡便被察覺。

古時候為啥不通過下毒來殺掉皇帝?溥儀:壓根沒吃過一頓熱飯 - 天天要聞

很多人可能會說可是趁皇帝出行時下手呀,其實出巡時,會隨行御廚攜便攜爐灶、食材,就地取材也有專人檢驗,營帳周圍侍衛環衛,水源、食物供應皆從可靠渠道調配;若駐蹕行宮,當地供奉膳食必經地方官、御前侍衛、太監等多番查驗,流程比照宮廷,絕無輕疏。

以乾隆下江南為例,沿途所食雖有地方風味,可從食材入鍋到上桌,皆在皇家掌控網內,下毒幾無可能。

古時候為啥不通過下毒來殺掉皇帝?溥儀:壓根沒吃過一頓熱飯 - 天天要聞

還有就是在古人的觀念中,皇帝乃 「受命於天」,是江山社稷核心,統治合法性基於上天旨意。而下毒殺害,也會被視為對天命所歸理念的公然踐踏,還是民間百姓尊崇皇室,這種無形 「正統」 壓力,也讓潛在下毒者背負著沉重心理擔。

古代皇帝之所以很少被通過下毒來刺殺,主要是因為他們的飲食安全受到了嚴密的保護,而且下毒的難度,也使得這一手段並不理想。

古時候為啥不通過下毒來殺掉皇帝?溥儀:壓根沒吃過一頓熱飯 - 天天要聞

以末代皇帝溥儀為例,他的「壓根沒吃過一頓熱飯」的感慨,不僅揭示了皇帝飲食安全的嚴密程度,也讓人們更加深入地了解了古代皇帝的生活狀態。在今天看來,這種嚴密的保護措施雖然有些繁瑣,但在當時卻是確保皇帝生命的重要手段。

古時候為啥不通過下毒來殺掉皇帝?溥儀:壓根沒吃過一頓熱飯 - 天天要聞

寫到最後


回顧歷史,下毒弒君成功案例寥寥,多是王朝崩頹、內亂頻仍之際,宮廷秩序瓦解、安保失控才有機可乘。正常年月皇權穩固、制度森嚴,下毒殺皇帝,幾乎是不可能的,而且稍有不慎便是萬劫不復,故而古之謀逆者,多會在朝堂爭鬥、軍事政變上謀劃布局,且會避開這種計謀。

大家如果還有別的看法,歡迎在評論區進行留言和討論,同時也歡迎收藏和轉發。(圖片來源於網路侵刪)

歷史分類資訊推薦

扒扒——這些歷史人物謚號嚴重名不符實! - 天天要聞

扒扒——這些歷史人物謚號嚴重名不符實!

咱們講過不少期的謚號,謚號一般來說就是對歷史人物的一生功過的總結,評價好的謚號流芳千古,壞的謚號則遺臭萬年。但,就好像好人不長命,壞人活千年一樣,壞人明明品行惡劣、遺臭萬年,卻得了看似很好的謚號,明明大大的忠臣卻被冠以惡謚,咱們今日就來簡單
中國城池史——廣西 欽州篇 - 天天要聞

中國城池史——廣西 欽州篇

「巨溟南浸,無極接天,中州之地至此而盡,十萬大山橫跨西維,界分華夏。雖無崇山峻岭之藩維,而有自然金城湯池之固。實一方之形勝也。」二戰末美軍航空測繪欽州周邊(茅尾海、欽州灣)地形圖南朝宋元嘉年間,析合浦縣地置宋壽、宋廣二郡,並置宋壽、宋廣二縣
湖南一副廳級幹部受賄1593萬餘元,在益陽受審了! - 天天要聞

湖南一副廳級幹部受賄1593萬餘元,在益陽受審了!

2025年1月21日,益陽市中級人民法院一審公開開庭審理了懷化市政協原黨組成員、副主席謝商成受賄、行賄、濫用職權一案。.........................................................................................................益陽市人民檢察院指控:2010年
網球印沒了,攝像頭裝了,「低級別文物」德壽寺獲保護 - 天天要聞

網球印沒了,攝像頭裝了,「低級別文物」德壽寺獲保護

第四次全國文物普查正在進行。北京日報客戶端曾以《這類文物毀損嚴重,急需特別呵護》為題,報道一些低級別文物保護現狀不容樂觀的問題,記者調查發現,產權複雜、資金短缺、不文明行為等導致一些文物現狀欠佳。報道刊發後,引發社會廣泛關注,文物保護部門迅
在宋朝過年,滋味無限 - 天天要聞

在宋朝過年,滋味無限

「小童教寫桃符,道人還了常年例。神前灶下,祓除清凈,獻花酌水。禱告些兒,也都不是,求名求利。但吟詩寫字,分數上面,略精進、盡足矣。飲量添教不醉。好時節、逢場作戲。驅儺爆竹,軟餳酥豆,通宵不睡。四海皆兄弟,阿鵲也、同添一歲。願家家戶戶,和和順順,樂昇平世。」這首《水龍吟·除夕》是宋朝詩人孫維信寫的,雖...
大漲!再次刷新歷史新高!有人變現72萬,後悔了…… - 天天要聞

大漲!再次刷新歷史新高!有人變現72萬,後悔了……

1月22日,滬金主力合約升破645元/克,再次刷新歷史新高。國際金價同樣刷新兩個月高點,截至發稿時躍升至2758美元/盎司。今天多家品牌金店零售價格已在833元/克。各大品牌金店黃金零售價格一覽據22日報道,「我看到金價漲上來了,本以為賣個好價錢能過個好年了,沒想到剛賣就大漲,起碼少賺1萬多元啊!」杭州臨安的陳先生翻...
大都會博物館「遁入埃及」展:古埃及是「黑人和黑色」文明嗎 - 天天要聞

大都會博物館「遁入埃及」展:古埃及是「黑人和黑色」文明嗎

紐約大都會博物館現當代藝術部於2024年11月17日到2025年2月17日推出名為「遁入埃及」[1](Flight into Egypt: black artists and ancient Egypt: 1876-Now)的展覽[2],展品主要為黑人藝術家於1876年到2024年之間創作的各種形式的藝術作品。1876年距離美國內戰結束已過去十年,社會重建接
在動蕩時代中堅守:傲上將軍陳明仁的奮鬥與抉擇 - 天天要聞

在動蕩時代中堅守:傲上將軍陳明仁的奮鬥與抉擇

陳明仁,這位黃埔軍校的傑出畢業生,用他那不屈不撓的精神和卓越的軍事才能,在中國近代史上書寫了一段傳奇。陳明仁1941年的昆明西山,春意盎然,蔣介石在一次視察中,無意間揭開了國民黨軍隊內部的腐敗一角。他看到修築工事的士兵們衣衫襤褸,破舊不堪的
新民快評丨讓身邊的「冰雪」更有品質 - 天天要聞

新民快評丨讓身邊的「冰雪」更有品質

近日,上海耀雪冰雪世界升級改造後重開。此次改造的一大亮點,在於將原先的滑雪學校專用雪道向所有雪友開放,零基礎和基礎薄弱的雪友有了上佳的練習場地。持續火熱的冰雪經濟,不只「南客北上」,在上海市民身邊,就有不少冰雪消費的好去處。作為國內最早開啟冬季運動的南方城市之一,上海已有固定冰場15塊、室內真雪場1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