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奮六世之餘烈,蕩平九州,總齊八荒的秦朝,在二世而亡後,居然沒有一個民眾留戀它。哪怕是清朝這種外族來的統治者,在其滅亡後,仍有一大批遺老遺少為復辟而奔走呼號,甚至在今天依然有很多人留戀清朝,歌頌清朝。
秦朝,一個如此「牛班」一時的大帝國,如果不是那段蕩氣迴腸的秦末農民戰爭,甚至秦朝的存在感都不如唐宋時期的一個小藩鎮割據。
奇怪不,史書上一個懷念的標點符號也沒有。
造成這種現象的根本原因,在那場「牛班轟轟」的商鞅變法。
細節不再重複,舉三個與商鞅有關的故事。
第一、誘殺魏昂
商鞅是魏國人,因為魏國不重用他,投靠到秦國,一不留神混大了。秦魏戰爭爆發後,商鞅親自率兵去攻打家鄉。魏國帶兵的是公子昂,商鞅跟公子昂是故交,當年商鞅不得志時,公子昂對他十分照顧。雙方碰面後,商鞅先生毒計,以敘舊的方式邀請公子昂見面聊天。公子昂沒有多想,帶著隨從來到秦軍地盤赴宴。到那以後直接傻眼,等待他的不是美酒佳肴,而是刀斧手。公子昂稀里糊塗被商鞅騙殺。
這件事在秦國產生一個極大的負面影響,讓秦國人明白了一條生存之道,為了利益,可以不擇手段,仁義、信譽、朋友……沒有什麼是不能出賣的。
第二、南門徙木
有人把商鞅「南門徙木」說成是變法的號角。那純粹是非蠢即壞的別有用心。一根木頭從南門抗到北門,獎勵五十金。這事表面看是在給朝廷樹立威信。朝廷有那閑工夫陪你玩這個?實際上,商鞅是通過這種方式,告訴秦國人,不管朝廷做出什麼樣的荒唐事,只要是朝廷做的,你們信就對了。
信,不一定有好果子吃;不信,一定沒有好果子吃。這明顯是在赤裸裸的威脅民眾,誰要是不服的話,朝廷有一百種辦法弄死你。
第三、焚書坑儒
自古變法,肯定會有人不滿,天底下沒有十全十美,人人滿意的變法措施。商鞅為了探聽讀書人對他變法的看法,把一些「博士」召集起來,讓他們自由發表對變法的看法。道家是無為而治,人家閉口不談,儒家則不同,儒家本身是倡導恢復周禮的,面對商鞅的種種手段,自然是滿腹牢騷。
儒生一頓發表意見後,商鞅直接下令,把儒生全部挖坑埋了,把儒家的書籍全部沒收燒了。以後誰要在看儒家的東西,格殺勿論。
我們把三件事連起來看。第一件事是統一軍隊的思想,第二件事統一民眾的思想,第三件事是統一知識分子的思想。商鞅變法,可以用「不擇手段」來評價。
儘管對秦國的崛起非常實用,但也帶壞了秦國的風氣,整個社會的道德、仁義、信用全部灰飛煙滅。
這不是在黑商鞅。他自己說過這樣一句話:
國以善民治奸民者,必亂,至削;國以奸民治善民者,必治,至強。
翻譯過來,是說用善良的手段治理民眾,必然天下大亂。用奸詐的手段治理民眾,必然國家強大。再加上他發明的弱民、貧民、疲民、辱民、愚民——馭民五術。
這種強大的反噬也是非常致命的。商鞅變法後的,秦國不再是一個有人情味兒的國家,而是一部帝國機器。所有人都是這部戰爭機器上的零部件。
苛捐雜稅下,民眾無法掙扎,只能麻木地活著。這樣的帝國對外征戰再強大,若是瓦解,會有人懷念嗎?
君視民如草芥,民視君如寇讎。說的正是這樣的道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