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族、漢族現在通婚嗎?官方民俗說的是,單向通婚,只娶、不嫁。
可為什麼不通婚,回族、漢族基因卻如此相似?回族、漢族也完全長得一樣!
其中的門道,還要說到一個人:朱元璋!
莫道石人一隻眼,挑動黃河天下反。
公元1368年,朱元璋在應天府(今南京市)登基即位,建立了大明。
當年紅巾軍的檄文上,寫著8個大字:
「驅逐胡虜,恢復中華!」
這胡虜里,可不止有蒙古人,也有蒙元二等人色目人——也就是回回。
朱元璋內心,是個漢族民族主義者,他對蒙元,那是家仇國恨,動輒就說:元非我類,得國不正;而對蒙元幫手回回,那就是說:助紂為虐、非我族類、其心必異。
因此,朱元璋下了兩道漢化令:
第一個,所有非漢人,禁止說胡語、穿胡服、叫胡名,還閹了一批不聽話的回回,比如鄭和;,
第二個,強令蒙古女人、回回女人,只得嫁給漢族男人,嚴禁內部通婚。
《大明律》直接就寫:「凡蒙古人、色目人,聽與中國人(漢人)為婚姻,要兩相情願,不許本類自相嫁娶,違者杖八十,男女入官為奴。」
老朱啊,政令,很粗暴,但卻很實用。
不到50年,色目人,就沒色目了,回回,也全混了漢人的基因。
到了明成祖朱棣,漢化令有所放鬆,但土木堡之變後,漢化令,又鐵一樣地落地了。
終明一朝,民族主義是大明意識形態的C位,所以只要在明朝,別管那族,都得漢化。
到了嘉靖年間,連泉州的回回,也不通阿拉伯文、波斯文了,色目?早沒了,清一色成了黑頭髮黑眼睛的黃種人。
到了明末,回回就已經成了信回教的漢族,要不戴個小白帽,根本就分不出來誰是回回,漢回通婚下,也誕生了中國特色的回教。
這裡我們就得多說一下:
回教雖然是伊斯蘭教的舊稱,但是明朝時回教和伊斯蘭教,已經有了巨大區別,單一樣,伊斯蘭教是不許異教徒通婚的,但回教回回,只能和漢人通婚。
到了公元1644年,白山黑水的建州女真入關,滿清入主了中原。
滿清的主體八旗,本身就不是一個民族,而是一個混雜各民族的軍事組織,對血統,本就不看重,劃民族,全看政治功能。
就比如對回回,入關時,剃髮易服,回回是算到漢人里的,也是留頭不留髮,留髮不留頭,但剃髮易服的服從性測試搞完後,滿清又把回回,從漢族裡剝了出去,然後把所有不吃豬肉的一神教徒,全算在了回回里,連河南開封的猶太教徒,也成了藍帽回回。
滿清有十回,包括漢回、蒙古回回、東鄉回、保安回、撒拉回、紅帽回等等,維吾爾族也是叫「纏回」,實際上啊,滿清是用宗教,把回族,從漢族裡划出來,分化漢族、以回制漢,也就是我們俗稱的摻沙子。
雖然官方不分「諸回」,生造出一個上億的宗教共同體,但是八旗內部,其實對諸回分得賊清楚——所謂的「蒙民惶而愚,纏民巽而惰,回民狡而殘」,意思就是蒙古回回愚笨、維吾爾族的纏頭回懶惰、漢地的回回狡猾兇殘,內部文件里的回民——指的就是漢地回回。
也正是陝西甘肅的漢地回回,在1862年,掀起了長達11年的陝甘回亂,陝甘總督左宗棠用了5年,才平定回亂。
但戰前,甘肅人口為1945.9萬,戰後,少了1455.5萬,死了74.5%;陝西,戰前人口1394萬,戰後少了622萬,死了45%,八旗內參誠不欺我:
回民狡而殘。
當然,我們說的是那時的回民,不是現在的回族,那些回民,都去中亞了、成了東幹人。民族和諧,你我努力。
回頭來看,我們也就可以看到,回漢分化,是從滿清入關後,漸近發生的。
明朝時,回漢一體,回族就是信回教的漢族,但滿清摻沙子,故意分化、對立,最後搞出了陝甘回亂,漢回同血統、卻成了死仇。
然而啊,雖然漢回分化了,但是清朝時的回教,還是一個獨立於什葉派和遜尼派的本土教派,高度漢化、高度儒教化,我們具體說啊:
回教內也講忠孝仁義、禮義廉恥,對古蘭經,回教完全本土理解,就比如先知穆罕默德,回教就解釋說穆罕默德是啥身份呢?皇帝,真主啥身份呢?玉皇大帝。回教啊,實際上,是伊斯蘭版的拜上帝教。
即使到今天,陝甘回亂逃去中亞的東幹人,也還管中國政府叫朝廷、結婚還是穿紅衣服、拜天地、拜父母……
反倒是中國本土的回族,現在居然開始戴阿拉伯頭巾了、婚禮都禁用大紅色了……
誒怎麼本土回族,還不如外逃的回民中國化?
我們就得來講到第三階段:想像撕裂。
第三階段、想像撕裂——漢回不通婚
什麼是民族?現在最被接受的,是美國學者本尼迪克特·安德森的「想像共同體」。
安德森說啊,「民族,是由認知自己是其中一分子的人,用想像所建構的共同體。」
現代回族,就是想像共同體。
從蒙元一直到國民政府之前,回回,都是一個宗教共同體,漢滿蒙藏回五族共和,也是把所有穆斯林,納為了回回。
但是,陝甘回亂開始,回回,開始往民族想像共同體轉,也即我們現在所說回族。
而到了30年代,回族,已是一個宗教民族,宗教、民族一體化——即使父母都是回族,如果本人不信教,也不是回族。
當這種宗教民族的想像共同體建構出來,回族,就開始走向封閉,回漢也開始從通婚常態、走向不通婚的異態。
不過啊,沒持續太久,因為1949年,新中國成立了,各個宗教,都得聽宗教協會的了,宗教意識,當然就淡化了。
至少從49年到76年,回族漢族,沒什麼通婚隔離,我們現在所說的漢回、高考回,也多是這一時期,回漢通婚生的孩子,但是,在1978改革開放後,一切急轉直下。
因為,有一個伊斯蘭教派,向中國回族瘋狂輸出教義:
這就是瓦哈比派。
本土化的回教,極速阿拉伯化,清真寺,又變成了阿拉伯風,回族人,又開始學阿拉伯語,回族女人,又戴上了阿拉伯頭巾,連回族男人,也開始cosplay,戴個阿拉伯頭巾、拿阿拉伯彎刀了,雲南甚至都有了伊斯蘭教經學院。
回教,一下,又成了伊斯蘭教,就像我們前面所說的,逃到中亞的東幹人,居然比本土回族,更中國,我之前去哈薩克,還看到一座中國建築,一問才知道,東幹人的清真寺……原來,我們現在看到的尖尖宣禮塔清真寺,都是改開後建的,傳統清真寺,就是中國建築。
漢化的回教,是漢回一體的結果,但當回教返祖伊斯蘭教,漢回也就難通婚了,當然,我們所說的漢回不通婚,也還是特指信教的回族,主要在陝西、甘肅、青海這些地兒,像我們江蘇的回族,基本都是漢回或高考回,跟漢族沒什麼區別。
以上,我們用20多分鐘,講了回漢800年的通婚史,我想大家也已經很清楚了,回族血統上,就是漢族,而且,跟阿拉伯人沒什麼關係,就算是元朝的色目人,也主要是波斯人,也就是現在的伊朗人,但戲謔的是,現在不少回族,卻認阿拉伯人做祖先,還真是安德森所說:想像的共同體。
從明朝時,回漢本一體,到清朝時,回漢被政治分化,但回教還是漢化的教,再到民國後,回漢被宗教隔開,回教,又成了伊斯蘭教,寫完文案,我真是忍不住慨嘆:
哪怕是同父同母的親兄弟,血統一樣,基因一樣,居然還真會被外人忽悠著,成了不相干的人……
就像之前一個回族教授,長得濃眉大眼,非說自己是阿拉伯人,一查基因,75%北方漢族……說再多,都不如去做基因檢測,一查就知道,回漢本來就一體,跟阿拉伯人沒什麼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