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金融界報道,福克斯新聞的一項全美民調顯示,特朗普以50%的支持率領先於哈里斯的48%。民調於10月11-14日進行,數據基於1,110名潛在選民和對870名潛在選民的二次抽樣,誤差幅度均為+/-3個百分點。9月份,福克斯新聞的民調顯示哈里斯支持率為50%,特朗普為48%。
而最近的民調結果可有點讓人吃驚,數據顯示特朗普的支持率達到了53.3%,超過了對手哈里斯。就在一周前,特朗普的支持率還低於哈里斯,現在這情況突然反轉了,不少人就開始猜測特朗普是不是要「王者歸來」了。這事兒可不僅僅是美國國內的選舉情況那麼簡單,因為特朗普要是真的再次當選,那對美國和其他國家的關係,特別是中美關係,會有很大的影響。要是特朗普再次當選,很可能又要搞出貿易戰2.0版本。
並且對華政策,特別是台灣問題。特朗普深諳此道,他深知,在當前美國社會瀰漫著對中國崛起的焦慮和擔憂的背景下,對華強硬是爭取選民,特別是那些對中國持懷疑態度的選民,最有效的手段之一。所以,我們看到,特朗普在競選期間,不斷地對中國「開炮」,從貿易戰到科技戰,幾乎無所不包。當然,特朗普也並非一味地「秀肌肉」 。他知道與中國「硬碰硬」並不符合美國的利益。
事實上,在當前美國國內通脹壓力居高不下、社會撕裂加劇的背景下,特朗普的"美國優先"主張再次獲得廣泛共鳴。這種民粹主義傾向可能會進一步加劇中美關係的不確定性。2018年,特朗普政府對中國發起貿易戰。這場史無前例的貿易摩擦,不僅影響了全球貿易格局,更給中美經貿關係蒙上了一層陰影。在當前的競選活動中,特朗普再次放言要對中國商品加征60%到100%的關稅,並提出精準徵稅新概念,中國經濟帶來更大挑戰。
而特朗普在採訪中反覆駁斥經濟學家的預測,稱他的關稅計劃不會將成本轉嫁給美國消費者,也不會對經濟產生負面影響。「讓我來告訴你,你對關稅的理解完全錯了。關稅將產生巨大且積極的影響。」特朗普堅稱,如果美國徵收高額關稅,外國和美國的生產商會把工廠轉移至美國。「這都是為了經濟增長,我要把公司帶回我們的國家。」特朗普對此不屑一顧地回應稱,「中國認為我們是一個愚蠢的國家,他們不敢相信終於有人要對他們變聰明了」。
除了關稅,特朗普還祭出了其他「組合拳」,他簽署行政令,限制中國科技企業參與美國信息通信技術供應鏈,試圖遏制中國科技企業的崛起。他不斷施壓,要求中國進行結構性改革,並威脅對中國剩餘商品加征更高關稅。特朗普政府一直將中國視為戰略競爭對手,對中國科技發展充滿戒心。中國科技企業並沒有屈服,他們迎難而上,不斷加大研發投入,努力突破技術封鎖,取得了一系列令人矚目的成就。大疆等都是中國科技實力不斷提升的證明。
事實上,特朗普的「中國牌」,本質上是美國國內政治博弈的產物。美國兩黨在對華政策上,一直存在著「競相強硬」的傾向。無論是民主黨還是共和黨,都在想辦法把中國說成是「威脅」,以此來拉攏國內的政治支持。不過,這種「你輸我贏」的想法已經跟不上時代的步伐了。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中美兩國的關係已經變得非常緊密,可以說是互相依存,彼此交織。任何一方試圖通過打壓對方來謀求自身發展,最終只會損人害己。
據香港《南華早報》,駐哥倫比亞大使向稱,中方歡迎哥方宣布將儘快加入「一帶一路」倡議,哥方部委對此「基本上沒人提出任何反對意見」。哥倫比亞《時代報》和《南華早報》稱,哥倫比亞這一決定將引起西方警惕,或造成與美國關係緊張。一直以來,美國將拉美地區視作自家「後院」。但哥倫比亞學者指出,加強與中國關係將推動經濟發展,該國「必須採取多元化外交政策,必須向全世界開放」。中方充分發揮此訪積極推進。
儘管哥倫比亞與中國之間的協作,在美國某些政界人士及新聞界看來,彷彿變成了亟需抵禦的「滔天巨浪」。他們將中哥合作視作一項「隱患」。這番言論,實則是無稽之談。中國與哥倫比亞的攜手合作,一貫堅持互惠互利、共同繁榮的宗旨,從不涉足哥倫比亞內政,亦未涉足其軍事領域。美方之所以憂心忡忡,究其根源,是因為中國在南美大陸上的影響力日益增強,這無疑撼動了美國長久以來在該區域的主導地位。
總之,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所有國家都在重新審視自身的立場與策略,經濟全球化與保護主義之間的博弈,使得每個國家的政策都必須高瞻遠矚,都是擺在世界面前亟待解決的問題隨著特朗普的再次崛起,經濟和貿易關係的複雜性也在不斷提升,對此,經過多年鍛煉的市場參與者與決策者們都在摩拳擦掌,力求應對眼前的挑戰,美國的選舉將成為這一系列變化的催化劑,每一次的選舉結果,都推動著全球的政治與經濟走向新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