喬冠華非常有才,毛主席口中的「南北二喬」,「南喬」就是喬冠華。
1929年夏天,喬冠華中學畢業後,憑藉優異的成績同時被武漢大學和清華大學錄取。經過深思熟慮,他最終選擇了清華。
20世紀30年代的清華大學是最高學府,擁有陳寅恪、朱自清、楊樹達等文學大家,在這樣深厚的文化底蘊中,喬冠華的文學天賦被充分激發。
1933年3月,喬冠華從清華畢業,彼時日本侵略者已打入內蒙古,學校因特殊情況未舉行畢業典禮。20歲的喬冠華風華正茂,面對動蕩的時局,他的才華即將大顯身手。
受胡喬木邀請,喬冠華翻譯了日本作家小林多喜二的短篇小說後,便踏上了前往日本的旅程。久經漂泊,1938年他回到祖國,來到廣州。
此時,清華大學與北京大學、南開大學合併成「西南聯合大學」。
同年5月,喬冠華親眼目睹日寇大轟炸,廣州淪陷後,他緊急撤離,輾轉來到香港,經朋友推薦擔任《時事晚報》主筆。
他沉下心來創作的《馬德里的陷落》一文引起強烈反響。從1939年開始,喬冠華的文章在雜誌上頻頻亮相,連毛主席都稱讚他的文章「有氣魄,一個文章可以頂兩個坦克師」。
1942年秋,喬冠華來到重慶,在朋友引薦下見到了周恩來。周恩來對他的文章讚賞有加。在重慶工作期間,喬冠華兼部分南方局的外事工作,在這裡,他遇到了才女龔澎。
龔澎出生於1914年10月10日,祖籍合肥,比喬冠華小一歲。1935年,北京爆發抗日救亡運動,龔澎作為學生會負責人之一,在遊行中擔任大隊長,隨後加入中國共產黨。
1938年,龔澎懷著對革命事業的向往來到延安,在馬列學院學習期間受到毛主席賞識,擔任翻譯工作。
1943年夏,龔澎與喬冠華在一個外事活動中相識,不久後在一次外國記者見面會上,喬冠華突發急性瀰漫性腹膜炎,龔澎毫不猶豫地將他送往醫院。
經過長時間的手術,喬冠華脫離了危險。醫生的一句「要是能輸一點血就好了」,引發無數讀者排隊為喬冠華獻血。在大家的關心下,喬冠華康復出院。
1943年11月的一個晚上,喬冠華邀請醫生李顥到家吃飯,龔澎也在場,李顥得知兩人即將結婚,由衷地祝福他們「一個才子,一個佳人,結為伉儷,真是天賜良緣」。
在大家撮合下,他們喜結良緣,婚後,他們生育了一兒一女,生活幸福美滿。
然而,1970年,龔澎因身心俱疲和身體原因,在衛生間突然摔倒,被診斷為腦動脈血管破裂,失去思維能力。同年9月20日,龔澎病逝,終年56歲。
或許他也沒有想到,4年後就認識了章含之,並對章含之表白,身邊的都說,不合適,但是喬冠華與章含之頂著壓力步入婚姻殿堂後,不久他的兒子便搬離,女兒也隨之而去,原本完整的家庭就此離散。
在隨後的三年時間裡,喬冠華與兒女未曾見面。
1976 年起,喬冠華的事業陷入低潮,兒女不在身邊的日子讓他倍感寂寞。然而,之後他的兒女們又默默地回到了他身旁,為他的晚年生活增添了許多歡聲笑語,他感慨說,還是自己的孩子好。
女兒對父親竟能記得久遠之事感到驚訝,小心詢問父親是否還記得自己的媽媽。自父親再婚後,父女間再未有過推心置腹的交流,女兒一直以為父親已忘卻媽媽,心中存有怨恨。
但此時,父親表情凝重,認真地告訴女兒:「和你媽媽在一起的日子我一天都沒有忘記!過去的每一天都在我的腦海里,我從未忘記。」
女兒這才明白,父親從未丟失對母親的那份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