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效金,一個響徹中國酒界的名字,曾創造了安徽第一、全國第二的神話,他是公認的安徽「酒王」,但晚年卻慘死獄中。一代商界傳奇,為何淪落至此?這位酒王身上究竟發生了哪些故事?
商海暗流涌動,人生跌宕起伏,這句話用來形容王效金再合適不過了。
2003年,安徽名酒古井貢推出了新包裝,瓶子上印了廠長王效金的頭像。放眼全國酒界,即便是五糧液、茅台也沒這麼囂張,敢這麼做的恐怕只有他一個人。一個廠長為啥這麼高調?用王效金的話來說,那是自己憑本事賺來的。因為在他看來,古井貢能有今天的成績和地位,全靠他的努力。所以,瓶子上印自己的頭像是理所應當的。
王效金這邏輯確實沒錯,上世紀80年代還他沒接手的時候,古井貢連維持正常經營都是件難事,要不是有當地財政補貼,這個酒廠估計早就撐不下去了。
好在1984年古井貢迎來了王效金這個救命恩人,雖然他當時只是副廠長,但是手裡的權力比廠長還要大。當地領導也發話了,只要能拯救酒廠,王效金怎麼做都行。
有了領導的授權,王效金開始大刀闊斧的改革。一上來,他就把大家的鐵飯碗給摔了,並且承諾只要幹得好,以後人人都能上能下,表現特別好的,還要另外給獎勵。另外,還要建立專門的質檢流程。這一套操作,現在看來沒什麼新奇的,但在那個時候提出來已經非常超前了。
果不其然,王副廠長這招很快就奏效了。短短兩年,古井貢奇蹟般地扭虧為盈。王效金也毫不謙虛,直接拿著自己的成績單到領導面前請功,於是他成了新一任廠長,古井貢也正式開啟了新篇章。
王廠長的商業頭腦的確驚為天人,剛上任第二年就幹了件大事。當時,上邊突然放開了白酒價格。這個消息對於酒廠來說有好有壞,好的是可以自己定價了,但壞的是要自負盈虧。為了止損,不少酒廠選擇了漲價,市場價格一路飆升。
而王效金這邊卻採取了降價措施,古井貢一降再降之後,直接從48降到了15,不僅如此,他甚至還推出了低至個位數的低端產品。王廠長這做法,連同行都驚掉了下巴,古井貢曾經好歹也是皇家用酒,怎麼就淪落到了這種地步?
別人理不理解不重要,重要的是奇招必有奇效。在漲價潮中逆行的古井貢一夜之間賣爆了,當年銷售額像坐了火箭一樣飆飛。趁著這股東風,古井貢開始快速擴張。值得一提的是,從1989年到1996年,酒廠利潤漲了整整24倍。
能把一個半死不活的酒廠做到這種程度,高調點又如何?
但有時候,過於高調確實容易惹來麻煩。當時也有員工意識到了這一點,還好心提醒了王效金,但他卻說「王守義、金嗓子都能這麼做,我憑啥不能?」
在這件事上,他是廠長他說了算。但有些事,可就由不得他了。剛高調沒幾天,紀檢就來人了,後來王效金直接進了看守所。這前後落差未免也太大了,到底咋回事?
1997年,古井貢已經在快車道上疾馳了多年,而且還成為了A股第一家白酒上市公司。但是王效金並不滿足,他希望酒廠能更進一步,比如開展多元化業務。王廠長堅信,古井貢只有不斷擴張才能擁有更美好的未來。於是,他說干就干。
但俗話說,盛極必衰。這一次,王效金押錯了賭注,導致古井貢連年虧損,很快,酒廠的營收就從一年幾個億掉到了幾千萬,還差點被迫退市。這回雖然沒有滿盤皆輸,但古井貢也在下坡路上一去不復返了。
不過,商海沉浮幾十年,王效金什麼大風大浪沒見過,這點問題對他來說還是能解決的。但是他的解決方案是改制,就是把酒廠原有的股份拆開,其中60%繼續歸當地政府,剩下的歸員工。毫州市接到申請之後猶豫了,但除此之外,好像也沒有更好地選擇,所以只能點頭同意。
這個方案整體看起來沒什麼大問題,但細看的話,問題就大了,關鍵就在40%的員工股上。在王效金的分配規則中,普通員工每個人只能拿到3萬股,而他自己卻獨享1000萬股。三百多倍的差距,未免也太誇張了。
所以消息一出,就引來了眾怒。不少人質問道,就算你是廠長,也不能比普通員工高這麼多吧?還有人認為,酒廠的虧損很有可能是他故意做的,目的就是為了拿到這些股份。這麼一說,罪名可就大了。那可是竊取國有資產,這事肯定得好好查查。
於是,在眾人的爭議之中,王效金戴上了銀手鐲。這一查,還真查到了他貪污受賄的事情,一次500多萬人民幣,一次60多萬美元。不過,這錢跟竊取國有資產這個罪名沒什麼關係,因為基本都是供應商給的好處費。
不過,貪污也是事實,所以王效金被判了無期徒刑。後來又因為在獄中表現良好獲得了兩次減刑的機會,刑滿之後他本可以重獲自由,但是上天沒給他這個機會,入獄的第15年,王效金死在了監獄裡,享年75歲。
慶幸的是,失去了「酒王」的古井貢在新一任廠長的領導下再次煥發生機,如今營收再度邁入百億大關,並且重新回到了名酒之列。
王效金的故事雖然已經落下帷幕,但還是給我們敲響了警鐘。在這個物慾橫流、人心浮躁的時代,一定要抵擋得住誘惑,無論什麼時候都不能忘了初心,更不能沒有底線,時刻保持清醒的頭腦,才是制勝的關鍵。
至於這位商界傳奇人物的結局,到底是一代梟雄隕落,還是惡人自食其果?是功是過,相信大家心中自有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