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92年,不滿37歲的朱標因病意外去世,他的死不僅是對朱元璋的沉重打擊,更是動搖了明朝統治的根本。
朱標太子之位的穩定程度在歷史上是空前絕後的,雖然1368年他才被確定為太子,但他的繼承人身份從他降生的那一刻就已經註定了。
朱標短暫的一生見證了朱元璋的崛起、壯大,乃至最終的成功,也經歷了明初的輝煌。
功高震主的臣子們對於朱允文、朱棣來說是一種威脅,但對朱標來說卻是如虎添翼般的存在。
看似風平浪靜的權力交接,最終因朱標的意外去世而陡生波瀾。
喜愛朱標的不僅有朱元璋,更有大明的眾多臣子,就連後人對朱標也是尊崇備至。
如果朱標不死,那麼,朱棣還敢造反嗎?明朝的歷史又會如何書寫?
想必答案是人必將脫口而出,一旦朱標接過皇權,不論是哪一個皇子,包括朱棣在內都沒人敢提出反對的聲音。
作為歷史的旁觀者,不妨讓我們回顧一番那段輝煌的歲月,以懷念這位不是皇帝卻更勝皇帝的太子。
出生的朱標為朱元璋帶來好運
元末之際,雖然朱元璋取得了最終的勝利,但他的每一位對手都是足以彪炳史冊的梟雄,因此朱元璋的成功道路也充滿了荊棘。
1355年,正在外領兵作戰的朱元璋遇到了對手的強烈反抗,一時之間明軍拿不下對手,朱元璋更變得躁動不已,失去了作戰慾望。
恰在此時,一則消息從後方傳進了朱元璋的大營當中。
他的第1個兒子,也就是馬皇后為他生了嫡長子誕生了。
這個孩子的到來不僅一掃朱元璋心中的煩悶之氣,更是標誌著朱元璋統治地位的穩固。
心情高興之餘,朱元璋一鼓作氣拿下對手,然後興高采烈的回家抱兒子去了。
從朱標開始,朱元璋前前後後一共有26個兒子,但唯獨對朱標的感情是與眾人不同的。
朱元璋的重視與朝臣的希望
朱元璋雖然敢於挑戰元末的殘暴統治,但他骨子裡依然是一個封建式的大家長,對於嫡長子十分看重。
正是因為這份看重,使得朱標成為中皇子當中的特例,更是使得朱標成為中國風險歷史上歷任太子當中的特殊。
當然,疼愛朱標的不僅僅有朱元璋,更有大明開國之初的各大功臣與武將。
這些功臣與武將除了將國家的希望寄托在朱標身上以外,還將自己畢生所學都傳授於朱標,使朱標成為一位文武雙全的綜合性太子。
朱元璋對朱標的重視程度不僅僅體現在口頭上,更是落實到實際行動當中。
一方面,朱元璋為朱標請到了明初的大儒宋濂擔任啟蒙老師,教授朱標人倫綱常。
另一方面,朱元璋親自教授朱標帝王之術,以自身的行動向朱標傳達如何當好一位帝王,如何管理好一個國家。
當然,最為關鍵的是朱元璋對朱標的絕對信任,更樂於放權給朱標。
朱元璋給朱標安排的職責,不僅僅是學習這樣的工作職責,更有監國這種法外職責。
9歲的朱標跟隨著朱元璋的稱王而成為世子,本該玩耍的年紀卻承擔起了一國之儲君的重任。
在朱元璋需要外出帶兵作戰之時,監國的重任往往落在太子的身上,哪怕他幼小懵懂無知。
文臣當中的李善長、劉伯溫,武將中的常遇春、徐達,雖是明朝之屬臣,但更像朱元璋為朱標選擇的家臣。
要說朱標為太子之時的權利,恐怕是漢武帝時期劉據都難以匹敵。
即便這樣,朱元璋從不擔心朱標的權力過大,甚至還持續不斷的往朱標身上堆加功勞與權力。
明朝立國之後,哪怕在立國之前,朱元璋都曾旗幟鮮明的規定過,朝政可經太子之手而無需向朱元璋報送。
先斬後奏這種特權一般是皇帝的恩賜,更是權臣的象徵,朱標不僅享有這一特權,更是有權對朱元璋頒布的政令予以更改。
除此以外,朱元璋還要求吏部在為太子府選派官員時,必須嚴格把關,保證所選人的人品與官品。
一國初立之時,文臣武將的功勛往往是最大的,這些功高震主的開國功勛往往會成為統治者忌憚的力量。
但在朱標的眼前,這些人卻異常的守規矩,駕馭他們朱標也不費多大的心思與力氣。
這些朝臣積極向朱標靠攏,以至於形成了「太子黨」。
如果哪一個朝代的太子成長到如此地步,他的結局往往是悲慘的,可朱元璋對待朱標的態度卻截然相反,他只恨朱標的權力太小,手段太仁慈。
朝堂之上,朱標毫無對手,這保證了他繼承皇位的安全性,可一位仁君明主並不是僅僅掌握權力那麼簡單。
在朱標的身上,他體恤百姓的優點,同樣被世人所稱讚。
要說歷史上誰對百姓的態度最親近?朱元璋算一個,朱標同樣是如此。
12歲時,便回到鳳陽老家體察民情,對於百姓的疾苦感同身受,以此為起點,他成功具備了一名仁君的潛質。
這是封建社會當中難得一遇的百年明主,朱元璋恨不得自己讓位以正太子之名。
由此不難看出,朱標在明初的地位與威嚴到底有多高。
26個皇子當中,朱標為老大,其後的弟弟們基本都是在朱標的籠罩之下成長,哪怕最為勇猛的燕王朱棣也是由朱標撫養長大。
這種關係與實力,即使朱標不動手,僅僅是往朱棣面前一站他都顫抖不已,更不用說起兵造反了。
朱標死後,令三方傷心
如果要論述誰對朱標的死最傷心,恐怕並不是朱元璋,而是明初的功勛們。
原因就在於朱標去世之後,功勛們已經從當初的肱骨之臣成為了國家的威脅。
以朱元璋的辦事風格,他必將處置這些功臣,以穩定權力的交接,事實上也的確如此。
第2個最傷心的自然是朱元璋,自己終其一生培養的優秀接班人,就這樣稀里糊塗的去世了。
這對於剛剛遭受失去馬皇后的朱元璋來說,又是一個暴擊。
第3個最傷心的就是朱棣,如果皇位還掌握在自己大哥手中,那麼朱棣毫無怨言,但大哥死後,朱元璋竟然不在皇子當中選擇繼承人,而是將皇位交給了皇孫。
這一點是朱棣沒想到,也不願意見到的,所以他的傷心也就理所當然。
傷心固然在,但朱棣的內心還是痛快的,畢竟壓在自己頭上的兩座大山消失了,他有資格競爭皇位。
假如朱標不曾去世,明朝的歷史或許真的會改寫,至於輝煌到何種程度,只能憑世人的想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