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國是一種人類社會組織形式,指由皇帝(或者其他同級別的、聽上去就很牛的頭銜)統治的強大國家。人類告別了部落時代,逐漸在各文明中心的周圍聚集起來,由一個強大的君主統治相當大的一片領土和生長於其上的人民,這就是帝國。
一般來說,帝國囊括了其力量所及的所有地域,統治其上的各族人民。生活在帝國的各族人民,不是因為民族習慣、宗教、互相認同維繫在一起,而是因為在一個共同的君主治下,這才捆綁在一起。帝國的君王得以統治帝國的核心力量,最主要的便是軍事力量。正因為如此,帝國的興起和衰落,乃至崩塌,也就跟其軍力的起起伏伏直接相關。
數千年來,人類歷史上曾經出現過許多的帝國,它們已經全都不在了,消失在歷史的長河裡。而在100多年前,佔據這個世界領頭地位的幾個大國,還幾乎都以帝國的形態存在著。
第一次世界大戰是一次純粹的帝國主義戰爭,交戰雙方的主要國家也正是一批帝國。這次大戰,既是帝國爭霸的登峰造極,也是帝國時代的落日餘暉。大戰拖垮了當時世界上主要的四大帝國,剩下的准帝國也已經氣息奄奄。而一些新崛起的帝國仍在蠢蠢欲動,等待他們的只是幾十年之後帝國夢的徹底破碎。
1871年,德意志帝國的皇帝在法國的凡爾賽宮加冕,宣告了近代德國的統一。到一戰爆發時,這個帝國不過只有四十幾歲。四十幾歲的帝國,卻是歐洲大陸上最強悍的力量。工業化的潮流在這裡迅速涌動,資本的膨脹呼喚著更多的資源、更多的殖民地。但是放眼全球,大英帝國如日中天,日不落帝國的疆土覆蓋了全球將近五分之一的土地;法國,德國的世仇,緊隨其後。
一戰並非從德意志帝國起頭,但德國無疑是同盟國陣營的主心骨。薩拉熱窩事件正是正中德皇下懷的戰爭借口。戰爭機器開動起來,帝國開始快速地奔向墳墓。
奧匈帝國是典型的帝國,旗下覆蓋了中歐、東歐一大堆、五花八門的民族,而民族主義的威脅又一直如影隨形。帝國甚至要靠把匈牙利升格為與奧地利的王位相當,共同組成一個二元帝國的形式,才勉強維持著偌大一個帝國的統一。不過也只是表面上強大罷了,四年的戰爭足以檢驗出帝國治下各民族的離心離德到了怎樣的程度。
奧斯曼帝國是歷史上最為龐大和持久的伊斯蘭帝國之一。這個曾經攻佔了東羅馬帝國千年首都君士坦丁堡,把戰線一直推進到維也納城下的帝國,在經歷了幾百年漫長而痛苦的衰落期後,最後孤注一擲,沒想到在一戰中站錯了隊。
加入了同盟國的奧斯曼土耳其帝國在戰敗之後,難逃被肢解的命運,失去了絕大多數的領土,甚至連最後一塊小亞細亞的本土都幾乎保不住了。要不是戰後凱末爾將軍領導的革命,土耳其這個國家可能已經不復存在了。
前面的三個帝國皆是戰敗國,戰敗被拖垮似乎在情理之中。但是俄羅斯帝國所在的協約國陣營,最終雖是戰勝了,可是龐大的俄羅斯帝國,卻在勝利到來之前,被國內的布爾什維克奪了權。
第一次世界大戰的進程,完美地驗證了列寧「國家與革命」的理論,帝國主義戰爭的巨大損耗,讓本來就相對落後的俄羅斯帝國難以為繼。工、農、兵聯合起來,「十月革命一聲炮響」,俄羅斯帝國變成了蘇俄。
英法美並不是典型的帝國。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這幾個協約國的戰勝國,並沒有一個強有力的君主在統治整個國家。雖然英國是一個君主國,但是,全世界都知道英國國王並沒有那麼大的實權。歷史上會用大英帝國、日不落帝國來形容英國,但這只是說其規模、力量表現得像一個帝國。
不過,雖然不是字面上的帝國,卻不妨礙他們繼續奉行帝國主義的政策,不妨礙他們的行動更加肆無忌憚。相反,勝利的喜悅讓他們得意忘形,全然想不到被他們肢解、壓制的戰敗國還會有翻身之日,也不會想到東方正在興起的、兇殘的、它們的小兄弟正在蠢蠢欲動,更不會想到會有烈度更強的全面戰爭在等著它們。第一次世界大戰吹響了帝國時代全面崩潰的號角,而僅僅二十年後的第二次世界大戰,則徹底瓦解了人類歷史上各種形態的帝國。
兵事網——作為昔日的歐洲霸主,奧匈帝國為何會敗得那麼慘,最終煙消雲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