洮西大捷,姜維取得了蜀漢立國之後最大的勝利。
姜維的聲望由此到達頂峰。
巨大的成功並沒有讓姜維得意忘形。他本就是「宅舍弊薄,資財無餘」的淡泊之人。
大將軍的任命書送達之時,他還帶著軍隊駐紮在接近隴右的大山中。
他在等待一個機會。
洮西之戰,姜維離完成斷隴右的戰略目標只差一步,連當時鄧艾都認為魏軍應該避蜀軍鋒芒暫時放棄隴右。但陳泰的堅持讓姜維無法進一步擴大戰果。最終姜維只好在斬殺三萬多人後退去。
姜維實在心有不甘。
他佔領隴右的計劃遠未完成,他在等待下一次機會,他期待與鄧艾一決高下。
姜維和鄧艾,誰才是西涼這塊土地上的最強者?
或許論戰績,姜維不如鄧艾。據三國志記載,姜維和鄧艾共交鋒五次,鄧艾三次戰勝姜維,兩次戰平。
鄧艾因此對姜維頗為不屑。在打進成都後,他曾自我誇耀,說姜維比不上自己。
艾又曰:「姜維自一時雄兒也,與某相值,故窮耳。」有識者笑之。
鄧艾的這句自誇遭到了眾多有識之士的恥笑。
顯然,在當時人們心中,姜維的水平應該遠超過鄧艾才是。
因為蜀軍有太多短板和劣勢,加上自己人的中傷和拖後腿,姜維的北伐實在打得太艱難了。
那麼論水平和實力,鄧艾和姜維究竟誰更勝一籌?讓我們通過段谷之戰來一探究竟。
姜維遭遇段谷之敗
有人說姜維是好大喜功之人,他試圖通過不斷北伐來獲取權力和地位。
且不說這種說法正確與否,先讓我們代入一下,穿越到了姜維身上體驗一把當蜀漢大將軍是啥感覺。
其一,手上的兵力越來越吃緊
姜維北伐期間,對手曹魏的總體兵力達到了50萬人,相比之下蜀漢的總兵力滿打滿算只有10萬。魏軍總規模是蜀軍的五倍。
雖然魏國兵力大部屯於中原,關中僅有不到二十萬人。即便如此,魏國兵力依舊遠超蜀國。
比如舉個例子,257年諸葛誕在淮南起兵作亂,司馬昭派去第一批平叛軍隊就有26萬人,後續又增加了20萬。就這樣,雍涼地區守軍依舊比北伐蜀軍多一倍。
與魏軍的出兵規模相比,東吳孫權舉全國之力親征也僅能發出20萬人。
而蜀軍發兵最多的記錄是在諸葛亮第五次北伐時,人數勉強達到了十萬人。
到姜維時,他歷次北伐出兵僅為數萬人,甚至有時不到萬人。
每欲興軍大舉,費禕常裁製不從,與其兵不過萬人。
其二,能獨當一面的將領越來越少
253年,姜維掌權後,能打的將領已經寥寥無幾。
還能上場一戰的還包括廖化、張翼、胡濟、傅僉、霍弋、趙廣、董厥、羅憲、張嶷等人。
關羽張飛的後代關興、張苞都已死。諸葛瞻當時是個27歲的小年輕,極其缺乏作戰經驗。
可謂嚴重地青黃不接。
可就這麼幾個人,其中諸葛瞻、廖化、張翼、董厥都反對姜維北伐,至於坑姜維的胡濟待會在後面說。
憑著這麼幾個將領,能不能撐起一場十萬級別的大兵團作戰都令人懷疑。
曾經蜀軍實力強勁
其三,士兵戰鬥力下滑嚴重
諸葛亮在234年去世之後,到姜維執掌蜀軍,已經過了二十多年,足足一代人。
也就是說諸葛亮時代一名二十多歲的老兵,到了姜維時代已經有了四十多歲,要麼脫離一線成為軍官,要麼就已經解甲歸田。而新補充的年輕戰士,受姜維北伐規模限制,作戰經驗極其有限。
老兵逐漸流失,而新兵缺乏足夠經驗,就不難得出蜀軍戰鬥力大幅下滑的結論了。
其四,裝備水平處於劣勢
諸葛亮北伐之所以能夠以弱勝強,打得異常精彩,靠的就是在武器裝備上的降維打擊。
他發明了諸葛連弩、木牛流馬等裝備,挽救了夷陵之戰後精銳損失殆盡的蜀軍,讓蜀軍戰鬥力在黑科技加持下重回巔峰。
但在諸葛亮去世後,這一情況出現改觀。
魏軍痛定思痛,開始花大力氣搞武器創新,並培養出了一個領軍人物:馬均。
他嘗試復原並改進了諸葛連弩。諸葛連弩一次可以射出十支弩箭,馬鈞設計的新弩箭據稱可以一次性射出五十支之多。
此外,馬鈞還製作出一種輪轉式發石機,能連續發射石塊,遠至數百步。
這些創新被迅速投入實戰,在司馬懿征討遼東時大放異彩。
與之相比,在諸葛亮去世之後,蜀軍裝備鮮有創新。這樣一來,魏軍的武器裝備水平已經實現了對蜀軍的反超。
兵力更少,將領越來越少,士兵戰鬥力大幅跳水,裝備漸處劣勢。假如你是姜維,了解到蜀軍的困境後,你還有興趣帶著這群佔盡劣勢的軍隊去刷戰績嗎?
蜀軍後期戰鬥力大不如前
不僅蜀軍戰鬥力堪憂,姜維還要與內部的反對者作鬥爭。
反對姜維北伐,最有名的便是譙周,他反對北伐,並不惜與尚書令陳祗展開了激烈的辯論,而後寫《仇國論》一文,借著愛惜民力的由頭,認為應該審時度勢,不能窮兵黷武。
後來連帶兵打仗的廖化也反對,甚至對姜維進行人身攻擊。
智不出敵,而力少於寇,用之無厭,何以能立。
也就是直接指出姜維智力不比敵人出色,實力也不如敵人,卻還一個勁地嘗試,這簡直就是找死。
這種反對幾乎無處不在,到了不分場合不論形勢的地步。
比如255年洮西之戰,在姜維迎戰王經取得殲敵數萬的大捷之前的節骨眼上,張翼還在廷爭中認為國小民勞,不宜黷武。
事實上,不少前期反對姜維北伐的益州派人士,後期變成了堅定的投降派。比如當鄧艾兵臨成都後,益州派人士譙周就成功勸說劉禪開城投降。
當然這些投降派的理由也十分充足:曹魏佔據了中原的九個半州,而蜀漢僅有一州之地,曹魏在地理和資源上擁有明顯優勢,蜀漢這麼弱還要去和曹魏打,不是以卵擊石嗎?
所以不如放棄所有努力,避免與曹魏交惡,過一天算一天就好了。
這種想法很現實,不是嗎?
但姜維不想過這樣渾渾噩噩的日子,並且這種日子註定也過不久。因為若放任曹魏飛速發展,蜀漢的衰弱將呈現出肉眼可見的加速度。
塵埃落定之前,一切都是未知數,為何不能抗爭一把?
為了諸葛丞相的囑託,為了興復漢室的理想,為了身後的關隴集團。
他不能允許蜀漢就此滑向慢性死亡。他打心裡不能接受這個現實。他要做一個逆行者。
既不想慢性死亡,可對抗難度又極大,應該如何行動呢?
姜維想到的,是配合東吳,每當曹魏朝局不穩時發起攻擊。
250年,曹魏集中兵力進攻東吳,無論從協助盟友還是趁亂偷襲的角度,都有利於蜀軍進攻;
253年,東關之戰,魏軍損失慘重,東吳諸葛恪再次伐魏,給了蜀軍南北呼應的機會;
255年,淮南二叛,毌丘儉集結大軍與曹魏開戰,曹魏權臣司馬師在戰鬥中意外而亡,此外雍涼都督郭淮病故,接替其的陳泰經驗欠缺。
趁你病要你命,總有一次會扎到曹魏的要害。這便是以攻代守之策。
果然姜維的策略奏效了,255年姜維取得了洮西之戰的勝利。這次勝利猶如一針強心劑,讓姜維又燃起了挽救蜀漢的希望。
姜維北伐
姜維迫不及待地想出兵隴西。
之前他已經將狄道、河關、臨洮等三縣的百姓遷往蜀地。然後又殲滅了數萬隴右守軍。
現在隴右空虛,正是擴大戰果的最好時機。
對此,姜維的對手鄧艾也看得十分清楚。
今以策言之,彼有乘勝之勢,我有虛弱之實,一也。彼上下相習,五兵犀利,我將易兵新,器杖未復,二也。彼以船行,吾以陸軍,勞逸不同,三也。狄道、隴西、南安、祁山,各當有守,彼專為一,我分為四,四也。從南安、隴西,因食羌谷,若趣祁山,熟麥千頃,為之縣餌,五也。賊有黠數,其來必矣。
鄧艾也覺得隴右空虛,而蜀軍上下一心,能集中兵力攻擊一處。
並且更關鍵的是,姜維可以不考慮補給問題,在南安、隴西,他可以依靠羌人供給的糧食,而一旦突破到祁山,就是大片的麥田。
這樣看來,姜維的勝算極大。
很多人在評價姜維在段谷的失敗時,往往認為姜維輕兵突進是其失敗的主要原因之一。
姜維因洮上之利,輕兵深入,糧餉不繼,軍覆上邽。
其實姜維之所以敢不帶輜重,就是如鄧艾所言,他一開始是計划到魏軍那搶糧。
有人就會問了,既然鄧艾都知道意圖了,那麼姜維為什麼還要率輕兵冒險?難道就不能穩一點帶上輜重去打嗎?
事實上,早在諸葛亮北伐時,隴右就基本上形成了一個要塞體系。而到了姜維北伐時,鄧艾還增修了更多的堡壘。
艾在西時,修治障塞,築起城塢。泰始中,羌虜大叛,頻殺刺史,涼州道斷。吏民安全者,皆保艾所築塢焉。
也就是當你帶著輜重走大路來到隴右,會發現前面的道路都是一連串的堡壘,不知道拆到猴年馬月才拆得乾淨,你該有多絕望?
該怎麼辦?
那就必須走野路子,輕裝上道走人跡罕見之處,通過大迂迴繞過一些堡壘,直接沖目標而去。
所以輕兵是唯一的選擇。
姜維不得不進行大迂迴
但輕兵有一個缺點,就是必然會缺乏糧草,所到之處必須能夠找到補給。
所以人們也許會驚訝:為什麼鄧艾情報會這麼準確,每次都會堵在姜維的前方?
因為鄧艾抓住了姜維缺糧的命門。既然缺糧,那麼必定只能往有糧的地方去。如果鄧艾將這些有糧的地方都守住,堅清壁野,是不是就能迫使姜維不戰自潰啦?
如果鄧艾這麼做,那姜維就算不要輜重,輕裝前行都會被鄧艾給拿捏住,註定會勞而無功。
但姜維又不會輕易放棄。
如果就這樣退了,洮西之戰豈不是白勝利了?下一次還會不會有這麼好的機會呢?
姜維能破解這個進退不能的困局嗎?
256年七月份,姜維毅然發動北伐,蜀軍由鍾提向祁山進發。
秋,七月,姜維復率眾出祁山。
不出所料,鄧艾對祁山這個補給要地設下了重兵,姜維得知鄧艾有防備,便放棄了進攻。
姜維轉而經過董亭往西攻南安郡。
南安郡位置相當重要,它處在隴右諸郡的中間。佔領了它,就能阻斷關中魏軍與隴右、涼州的聯繫。
如果鄧艾不去救,那麼姜維將南安攻下,就能將隴右攔腰截斷。這樣就能達成姜維「遮斷隴右」的戰略目標。
維自以練西方風俗,兼負才武,欲誘羌、胡以為羽翼,謂自隴以西可斷而有也。
這樣只要姜維派兵死守南安,然後調兵北上,就能關門打狗清光魏軍守軍,並進而佔領整個隴右。
前面說了,鄧艾是派重兵防守了祁山,這樣拆東牆補西牆,南安兵力必定捉襟見肘,姜維佔領南安的把握很大。
如果鄧艾率大軍去救南安呢?那麼就中了姜維的圍點打援之計。姜維通過進攻南安,就能將鄧艾主力從防禦工事中引誘出來,兩軍面對面地較量一場。
經過洮西之戰後,姜維對蜀軍的戰鬥力頗有信心。
這樣鄧艾救或是不救南安,都會陷入險境之中。
姜維剛到隴西就能迅速把握局勢,打法果然凌厲兇狠。
鄧艾
鄧艾到底是老謀深算,他既沒有放棄南安,也沒有去救南安。
他親自帶兵守在了通往南安路邊的武城山。
艾據武城山以拒之。
在通往南安的半道上設防,說明鄧艾有伏擊姜維的想法。
這就反將了姜維一軍:你還敢往南安去嗎?
對此姜維也心知肚明,他本早想與鄧艾主力對決了。擇日不如撞日,不如就打一下試試,說不定能夠一舉將鄧艾主力擊潰呢?
但現實很骨感,姜維還是高估了蜀軍的戰鬥力。
維與艾爭險不克。
這個結果肯定讓姜維頗感吃驚。他原以為殲滅數萬魏軍後,隴右守軍來不及補充,戰鬥力會大幅下滑,不堪一擊。
可眼前這支新老兵混雜的隊伍,怎麼還這麼能打?!
究其原因,可能是鄧艾在一年前就分析了敵我優劣,並爭取到了關中的增援。
也就是說,姜維想靠著一支輕兵收割隴西的計劃已經徹底落空了。
接下來,是打還是退?
蜀軍在武城山未能戰勝魏軍
姜維還不死心,他覺得一定還有機會的。
他決定轉而進攻上邽。
在上邽,蜀軍或許還有最後一絲獲勝的希望。
其一,攻上邽可解燃眉之急
上邽城外有大片的麥田。諸葛亮在第四次北伐時,曾經也搶收過上邽之麥,讓前來迎戰他的司馬懿一度陷入糧食危機。
如果能襲取上邽,就能解決糧草已不足的問題。
其二,攻上邽可以與援軍合圍
在出兵之前,姜維就和鎮西大將軍胡濟約好了在上邽會師。
這一招可以說是保命之舉。
因為諸葛亮在鹵城之戰後,同樣也在上邽附近面臨缺糧的問題。當時諸葛亮是要求李嚴及時將軍糧送到前線。如果李嚴按要求趕到,或許諸葛亮便不用撤退,而是能繼續肅清隴西之敵,說不定就能實現「跨有涼益」的戰略目標。可李嚴失約,導致諸葛亮最終不得不撤軍。
姜維同樣也和胡濟約好,讓他由漢中前往上邽。
這條路也是姜維的撤退之路。
也就是說,即便胡濟不抵達上邽,也能在半路上接應姜維安全撤退。
但現在姜維改主意了。
他打算進攻上邽,然後和一路追趕得氣喘吁吁的魏軍進行最後的決戰。
若姜維獲勝,等胡濟來了,可以考慮再一起殺回南安去。
若姜維難以獲勝,那麼突然趕到的胡濟就能成為一支讓鄧艾措手不及的奇兵,兩支蜀軍前後夾擊,就能將鄧艾主力徹底擊潰。
那麼「遮斷隴右」的目標將唾手可得。
......
姜維原設想與胡濟合圍鄧艾
鄧艾的追兵果然趕到了上邽。
姜維本想以逸待勞伏擊一把。
但不出意料,蜀軍還是沒能獲勝。往昔的巔峰狀態一去不復返。
姜維終於意識到了,自己到底有多難。
一股悲涼絕望的情緒湧上了他的心頭。
但這還不算最糟糕的。更讓人絕望的消息還在後頭。
與鎮西大將軍胡濟期會上邽,濟失誓不至。
姜維本帶著大軍邊打邊往漢中方向撤退,已經到達了段谷,可援軍的影子都沒看到。
本就力戰不敵,再加上援盡糧絕。蜀軍這次徹徹底底地垮了。
故維為魏大將鄧艾所破於段谷,星散流離,死者甚眾。
段谷之戰後,姜維引咎自貶三級。
不靠譜的胡濟,後來也被徹底架空,調離了漢中,在斂兵聚谷中被安排駐守漢壽。漢壽是作為後方,在如今四川廣元一帶。足可見他犯下的錯誤有多嚴重。
由段谷之戰,我們可以大致得知姜維和鄧艾的真實水平。
鄧艾雖然佔據主場之利,且行動力超強、經驗豐富,但作戰謹慎拘謹,難免有被牽鼻子走的嫌疑。
與之對比,姜維視野開闊,多謀善斷,能夠及時發現並把握戰機,打得要靈活得多,甚至幾次有望完成圍點打援。
只是可惜蜀軍輝煌不再,即便佔據有利態勢也難以取勝。
而胡濟失約,則成為壓死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
蜀漢失去了在隴右翻盤的最後一線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