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交通大學上海高級金融學院教授閻志鵬。圖/受訪者供圖
2024年7月21日,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審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以下簡稱《決定》)全文發布。
《決定》提出,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完善發展養老事業和養老產業政策機制。積極發展科技金融、綠色金融、普惠金融、養老金融、數字金融,加強對重大戰略、重點領域、薄弱環節的優質金融服務。
如何做好養老金融這篇大文章,就此,新京報記者專訪了上海交通大學上海高級金融學院教授閻志鵬。閻志鵬教授曾擔任新澤西理工學院martin tuchman管理學院副院長、金融學教授(終身教職),以及中歐國際工商學院客座教授,其主要研究領域包括養老金融與規劃、投資者教育與保護等。
對養老金融提出多項針對性的指導方針
新京報:《決定》提出,積極發展科技金融、綠色金融、普惠金融、養老金融、數字金融,加強對重大戰略、重點領域、薄弱環節的優質金融服務。此前,中央金融工作會議提出做好養老金融等五篇大文章。此次《決定》關於養老金融的表述有無變化?該如何理解?
閻志鵬:2023年10月底的中央金融工作會議首次提出「做好科技金融、綠色金融、普惠金融、養老金融、數字金融五篇大文章。」此次《決定》強調「積極發展科技金融、綠色金融、普惠金融、養老金融、數字金融」。從「做好」到「積極發展」顯示了中央對深化金融體制改革的重視,體現了加快建設金融強國的時代緊迫感。
具體到養老金融,《決定》有多處涉及,其中第44條和46條提出了多項針對性的指導方針:
「健全社會保障體系。完善基本養老保險全國統籌制度,健全全國統一的社保公共服務平台。健全社保基金保值增值和安全監管體系。健全基本養老、基本醫療保險籌資和待遇合理調整機制,逐步提高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基礎養老金。健全靈活就業人員、農民工、新就業形態人員社保制度,擴大失業、工傷、生育保險覆蓋面,全面取消在就業地參保戶籍限制,完善社保關係轉移接續政策。加快發展多層次多支柱養老保險體系,擴大年金制度覆蓋範圍,推行個人養老金制度。發揮各類商業保險補充保障作用。」(第44條)
「健全人口發展支持和服務體系。以應對老齡化、少子化為重點完善人口發展戰略,健全覆蓋全人群、全生命周期的人口服務體系,促進人口高質量發展。」「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完善發展養老事業和養老產業政策機制。發展銀髮經濟,創造適合老年人的多樣化、個性化就業崗位。按照自願、彈性原則,穩妥有序推進漸進式延遲法定退休年齡改革。優化基本養老服務供給,培育社區養老服務機構,健全公辦養老機構運營機制,鼓勵和引導企業等社會力量積极參与,推進互助性養老服務,促進醫養結合。加快補齊農村養老服務短板。改善對孤寡、殘障失能等特殊困難老年人的服務,加快建立長期護理保險制度。」 (第46條)
其中,第44條主要針對的是養老金金融,涉及了我國養老金體系的三大支柱。對於第一支柱需完善、健全。《決定》特別提到了「逐步提高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基礎養老金」,「健全靈活就業人員、農民工、新就業形態人員社保制度……全面取消在就業地參保戶籍限制,完善社保關係轉移接續政策。」
對於第二、第三支柱,《決定》指出要「加快發展多層次多支柱養老保險體系,擴大年金制度覆蓋範圍,推行個人養老金制度。」由於職業年金是強制性的,機關事業單位的覆蓋率已經近100%。《決定》中的「擴大年金制度覆蓋範圍」指的是企業年金。目前大多數的企業,特別是中小企業尚未提供企業年金。第44條還提及了養老服務金融—— 「發揮各類商業保險補充保障作用」。
第46條則主要涉及在少子老齡化的人口發展背景下,發展銀髮經濟及與之高度相關的養老產業金融和養老服務金融,明確提出了「按照自願、彈性原則,穩妥有序推進漸進式延遲法定退休年齡改革。」延遲法定退休年齡是國際上很多國家應對少子老齡化的通常做法。另一方面這也能減緩社保基金的壓力。
養老金金融出現的新動態和存在的短板
新京報:養老金融的發展有哪些新動態?當前存在哪些短板?如何應對?
閻志鵬:養老金融包括養老金金融、養老服務金融和養老產業金融。目前養老金金融面對的新動態和短板都比較突出。
首先,個人養老金制度即將推廣到全國。經過36個城市近兩年的試點,積累了寶貴經驗,也暴露了一些問題。例如,有養老基金產品因表現不佳而清盤,這對投資者投資養老產品的信心是個打擊。建議監管層對相應的規則,如「最近4個季度末規模不低於5000萬元」,作出調整優化。
其次,目前個人養老金產品上架的產品多,但產品實際類別少。例如,目前已經有超過190支養老基金產品,但這些產品全部都是基金中的基金(fof)類型。建議儘快納入適合個人養老金長期投資需求的其他類型基金,比如純債、混合、股票、qdii基金(合格境內機構投資者設立的基金)等,讓不同種類的優質公募基金產品上架。尤其是qdii基金,建議創造條件讓個人能夠以較低廉的方式參與全球金融市場。
再者,鑒於絕大多數勞動者並不繳納個人所得稅的現狀,針對中低收入民眾,可以考慮eee模式(e為exempt,代表免稅,eee即是全程免稅),即不但在購買階段和資金運用階段免稅,在養老金提取的時候也免稅,甚至可以參照德國里斯特養老金模式,為個人養老金投資提供財政補貼。
從金融機構角度來看,一是很多養老金相關業務利潤很薄或者不賺錢,機構缺乏自身動力去推動業務。例如,某國有銀行已運營的企業年金受託客戶中,百萬元以下規模項目(含單一計劃及集合計劃)佔據了客戶數總量的90%以上。二是針對個人的養老產品同質化程度高,較難滿足多樣化養老需求。目前的養老服務金融產品多在舊有金融產品基礎上微調而成,且期限普遍較短。
此外,多數金融機構的養老金融組織構架不健全,多頭管理,分工碎片化。例如,一家商業銀行有關養老金融業務的部門可以包括:機構業務部、個人金融部、私人銀行部、託管業務部等部門。
如何應對這種問題?建議設計更為合理的組織構架和激勵制度,整合相關資源來推動養老金融業務。同時要進行科技創新,利用ai(人工智慧),大數據等手段為企業和個人用戶設計個性化、精準化的產品,提升客戶服務體驗。
從三個維度進一步發展個人養老金制度
新京報:個人養老金制度實施已近兩年,施行情況如何?如何進一步更好發展?
閻志鵬:2022年11月底,我國個人養老金制度正式實施。在20個月的時間內,個人養老金開戶數超6000萬戶,雖然這僅占目前我國8.8億勞動年齡人口的6.8%,但已經邁出了不起的第一步。
從國際上看,美國於1974年正式啟動個人養老金制度——個人退休賬戶(individual retirement account,ira),至今已50年時間。根據美國國家統計局2020年統計數據,擁有ira的個人占勞動年齡人口18.2%,賬戶中位數金額為30820美元。
個人養老金制度雖然在短期內取得了顯著成績,但仍存在一些問題。例如,開戶人數多,實際繳費人數少;低額繳納人數多,高額繳納人數少;上架的產品多,但產品實際類別少;宣傳稅收優惠多,但宣傳個人養老金費率優惠的信息很少。
為此,可以從幾個維度來進一步發展該制度。
第一,在政策制定維度層面,可考慮針對不同類別的勞動者安排更靈活的個人養老金制度。例如,由於女性平均退休年齡比男性早5年,且女性平均壽命要比男性長5—7歲,政府可以考慮女性個人養老金稅優額度高於男性。可以考慮年長的勞動者,如50歲以上的人,更高的額度。針對參保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的勞動者,政府可考慮引入財政補貼模式;針對當前超過2億人口的靈活就業者,可以採用國家、平台和個人多方投入模式開設個人養老金賬戶。
同時,優化個人養老金額度管理。一方面針對絕大多數中小企業並不提供職業養老金的現狀,可將職業養老金未使用額度疊加到個人養老金額度之上,合併養老金第二、三支柱繳費額度。目前我國企業年金的企業和職工繳費支付的上限為本企業上年度職工工資總額的12%。由於大多數中小企業並未用到這個額度。如果此額度能疊加到個人養老金額度上,將顯著增加參與者的可投資金額。另一方面,可以考慮允許個人在一定年限內,如三年內,使用之前未使用的個人養老金額度,甚至還可以提前使用未來年份的額度。例如,英國規定,在過去三個稅務年度內沒有使用的個人養老金繳費額度,個人仍可以補繳。
此外,豐富投資產品,打通個人和產品提供方的信息鴻溝。一方面監管部門可允許更多形態的產品上架。另一方面,可提供部分「默認基金」供個人選擇,並允許專業機構為個人提供養老投資諮詢建議。
第二,在金融機構維度層面,金融機構可在監管的指引下,協助個人及其家庭做好全面、合理的養老規劃。美國行為金融學家什洛莫·本拉茲(shlomo benartzi)研究顯示,金融機構為人們提供包括如何處理儲蓄、債務和保險等在內的全面財務指導建議,而不僅僅是單一的如何去投資,其價值巨大。經其研究,全面的財務指導可以為美國的個人養老金賬戶收入增加3%,約等於這些人401-k計劃(美國創立的一種延後繳稅的退休金賬戶計劃,是美國最主要的職業養老金)賬戶價值的7%。
同時,金融機構可進一步降低養老金產品的個人購買和持有成本。一方面,雖然養老產品相比同類型的一般產品收取的各種費用要低不少,但仍有進一步下降空間。另一方面,金融機構可利用卓有成效的實踐和心理學等方面的研究成果助推個人儘早做好養老規劃。
為了幫助個人長期堅持投資養老,金融機構可讓個人養老投資儘可能地容易。理查德·泰勒和什洛莫·本拉茲基於行為金融學的研究,設計了名為「明日儲蓄更多」(save more tomorrow)的退休儲蓄計劃,該計劃讓員工提前承諾在未來加薪的同時增加退休金的儲蓄比例,二者同步增加,同時,新員工加入公司之際,將自動參與該計劃,不需要填寫任何錶格,「自動加入」讓個人養老儲蓄輕而易舉。此外,金融機構在設計個人養老金投資終端界面時,也可讓投資操作盡量簡單。
第三,在個人維度層面,個人對老齡化和養老金體系認識不深、養老儲備意識不強、養老目標和規劃不明確均會制約個人養老金市場成長。加強個人養老金宣傳教育,可以多措並舉。
因此,建議有關部門出台有關個人養老金引導的政策文件,設計出具有中國特色的金融教育與宣傳制度。實踐中,需要建設居民了解相關信息的平台,全方位從養老金政策、繳費標準、操作流程、相關金融知識等,向整個社會普及正確的養老投資理念。
對於個人來說,首先要提升對養老問題的認知。自十九世紀四十年代以來,人類的人均預期壽命平均每10年會增加2-3年。《柳葉刀》的一份研究報告顯示,到2035年中國人的人均壽命會達到81.3歲。事實上,未來人們會有越來越大的概率活過100歲。其次,要意識到國家提供的基本養老金只能提供基本的生活保障,要想過得更好,達到小康水平,必須自己早投資、多投資。此外,個人要意識到長期多元化投資是實現養老目標的主要途徑,要從資產類別、投資領域、投資幣種等多個維度學習多元化投資。
此次,《決定》提出,加快發展多層次多支柱養老保險體系,擴大年金制度覆蓋範圍,推行個人養老金制度,頗具針對性,可謂意義重大。
新京報:如何暢通多元化的投融資渠道助力養老產業發展?養老金融和養老產業如何相互促進?
閻志鵬:《決定》要求「發展多元股權融資,加快多層次債券市場發展,提高直接融資比重。優化國有金融資本管理體制。健全投資和融資相協調的資本市場功能,防風險、強監管,促進資本市場健康穩定發展。支持長期資金入市」。
國家統計局發布的《養老產業統計分類(2020)》對養老產業作了細分,共有養老照護服務、老年醫療衛生服務和老年社會保障等12大類。養老金融和養老產業兩者本應相互推進、相互成就。即,一方面,養老金融體系為養老產業的發展不斷注入長期、理性的投資資金;另一方面,養老產業的發展能夠為養老金融機構和個人投資者提供多種投資機會。
2024年5月,中國人壽集團發起設立總規模100億元的銀髮經濟產業投資基金,首期規模50億元,是保險行業首支「銀髮產業」主題的人民幣股權基金。今後,相信類似的投資工具將不斷湧現。
新京報記者 柯銳
編輯 鄭偉彬
校對 趙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