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觀察者網專欄作者 子政】
7月10號華盛頓北約峰會的聯合聲明引發的國際爭吵剛開始,特朗普遇刺的事一下子插了進來,成了全世界唯一的熱搜。
射向特朗普頭部的子彈偏了大約一厘米。謝天謝地,在北約此次聯合聲明所製造的語境之下,這個微小的彈道偏差,幾乎再一次挽救了整個世界。
為什麼這麼說?假設一下,如果這次事件中射向特朗普的那顆子彈沒射偏,反而安保人員射向刺客的子彈射偏了,刺客沒死並供出了背後的指使者,那麼,刺殺事件本身的烈度沒有增加,還是2死1傷,但後續的驚天事變將如何上演,就難以預料了。
很多人還沒有充分意識到,關於何為戰爭行動、何為戰爭威脅、何為戰爭升級,已經被這個世界上一群渴望發動戰爭的狂人悄悄地重新定義了。
按照這些新的定義,甚至可以認為,今天的世界已經處在戰爭當中很多年了,而任何一個比特朗普受到輕傷這件事更大的事,都可能成為升級為大規模戰爭甚至毀滅性的全面戰爭的導火索。
這不是危言聳聽,這是對此次華盛頓北約峰會聯合聲明進行認真解讀之後必定會得出的結論。
當地時間7月10日,美國華盛頓,北約成員國元首合影。cnn
混合行動
拍下了那張「名作」照片的美聯社攝影師埃文·武奇事後說,當他聽到槍響的瞬間,就知道這是一個在美國歷史上必須被記錄下來的瞬間。這說明,作為一個資深攝影師,他早已明白,在當今這個全球媒體時代、全球圍觀時代,事件如何發生是一回事,事件如何被記錄、被傳播、被解讀,又是另一回事。而在很多情況下,後者才是真正具有決定性的要素。這就是所謂「後真相時代」,記錄者、傳播者、解讀者方面的判斷能力和情緒狀態都屬於事件要素,都將參與到這個「歷史瞬間」當中。
這就是當今世界,每一個重大事件都不再是簡單的、有真相的,而是「混合」的、「後真相」的,是事件製造者、接受者和旁觀者共同參與的。
華盛頓北約峰會聯合聲明中多次出現的「混合行動」一詞,就是在這個意義上使用的。
聲明在提到俄羅斯和中國時,指責這兩個國家針對北約成員國採取了一系列「侵略性混合行動」。根據該聲明第20條中的定義,「侵略性混合行動」包括直接或通過代理人國家實施的「破壞、暴力行為、在盟國邊境進行挑釁、利用非正常移民、惡意的網路活動、電子干擾、虛假信息的宣傳和有害的政治影響以及經濟脅迫。」
這種定義下的「侵略性混合行動」明顯是「後真相」性質——對手國家有沒有真的實施這些行動是一回事,北約方面的認定、宣傳和對等反擊才是更具有決定性的事件要素。什麼是「惡意的網路活動」(malicious cyber activities)?什麼是「虛假信息的宣傳」(disinformation campaigns)?什麼是「有害的政治影響」(malign political influence)?什麼是「經濟脅迫」(economic coercion)?這些概念中無一不包含單方面的主觀判斷和認定。
聲明第4條中說,中國的政策挑戰了北約的利益、安全和價值觀。「俄羅斯和中華人民共和國之間不斷深化的戰略夥伴關係,以及它們試圖削弱和重塑以規則為基礎的國際秩序的相輔相成的企圖,令人深感憂慮。我們面臨著來自國家和非國家行為者的混合、網路、空間及其他威脅和惡意活動。」第27條中說,中國「繼續對歐洲-大西洋安全構成系統性挑戰」,包括「持續惡意網路和混合活動,包括虛假信息」(sustained malicious cyber and hybrid activities, including disinformation)。對此,北約正在「加強我們的應變能力和準備工作,防範中華人民共和國的脅迫策略和分裂聯盟的努力(coercive tactics and efforts to divide the alliance)。」
這就是對戰爭行動的重新定義。你可能的確沒有進行任何可以被稱為戰爭的行動,但是你進行了某些網路活動,釋放了某些重要信息,製造了某種政治影響,實施了某種經濟政策,那麼根據北約方面的最新定義,你的網路活動一旦被認定為「惡意的」,重要信息被認定為「虛假的」,政治影響被認定為「有害的」,經濟政策被認定為「脅迫的」,那麼就屬於「侵略性混合行動」了,就可以等同於你發動侵略戰爭了。
混合戰爭
眾所周知,俄羅斯一直宣稱,自俄烏戰爭爆發以來,西方集團針對俄羅斯發動了一場「混合戰爭」。俄羅斯並沒有亂說話,近兩年來美西方針對俄羅斯進行的各種制裁和各種直接或間接的攻擊,有目共睹。
但是北約峰會聲明的第13條卻寫道:「國家和非國家行為者對盟國採取的混合行動越來越具有侵略性。我們將繼續防備、威懾、抵禦和反擊混合威脅和挑戰。我們重申,針對盟國的混合行動可能達到武裝攻擊的程度,並可能導致北大西洋理事會援引《華盛頓條約》第 5 條。」
這很符合西方戰略決策者們一直以來的行為模式,就是將自己最像妖魔的所作所為和真實意圖直接投射到對手身上,達到妖魔化對手的目的。在達到了這個目的之後,也就是將它們近年來針對俄羅斯進行的混合戰爭,反過來說成是對手國家針對它們進行的混合戰爭,它們就可以實現那個更大的願望了——援引《華盛頓條約》第 5 條。
所謂《華盛頓條約》第 5 條,是指北約成立時創始成員國簽署的《華盛頓條約》中關於集體自衛的條款,即:一旦確認其任一成員受到攻擊,則視為針對全體成員之攻擊,其他成員國需作出即時反應。該條款一般被解讀為各國部隊將自動參戰,並不再需要各國政府授權參戰,即集體自衛權。該條款於美國「9·11」恐怖襲擊事件期間被首次激活。
「9·11」恐怖襲擊畫面
此次聯合聲明中的第13條,相當於對集體自衛權進行了重新定義——不一定是傳統意義上的戰爭行動,一旦認定對手國家針對任一北約成員國採取了由北約單方面所定義的「混合行動」,或者只是構成了北約單方面所認定的「混合威脅和挑戰」,就將被北約視為針對全體成員之攻擊,其他成員國需作出即時反應。
這就是對全面戰爭的重新解釋,對戰爭升級門檻的再次降低,其中反映出來的惡意和瘋狂,完全置全球的和平與安全於不顧。
與「混合行動」和「混合威脅」的多次使用相對應的,是聲明中關於北約採取「360度安全方法」進行應對這一表達的多次使用。雖然西方政客一直有數學不好的名聲,但「360度」這個術語在此處還是用對了,意思就是無死角地轉著圈開打。以安全的名義進行「360度」的應對,在當下的世界就有一個現實的例子,即目前以色列針對哈馬斯所採取的接近種族滅絕罪和危害人類罪等級的無死角「安全措施」。
為什麼說在這樣一種新的語境下,今天的世界實際上已經處在戰爭當中很多年了?道理很簡單,今天這個世界之所以還維持著一種表面上的和平,幾場正在進行的熱戰還控制在局部的範圍內,沒有蔓延成全面戰爭,端賴於世界上大多數國家都還在盡最大努力維護著世界和平與穩定,並未對等地採取與北約集團同樣的關於戰爭行動、戰爭威脅和戰爭升級的最新定義!並未對等地將北約針對其他國家進行的「混合戰爭」認定為與發動實際戰爭無異!或者說,對於北約單方面發動的、最新定義形式的戰爭,世界上大多數國家並未對等地應戰!
可以認為,這是中國與全球南方國家加強團結合作最為重大的意義之一,也是中國自身高舉和平發展大旗、保持戰略定力、維護政治穩定最為重大的意義之一。
當然,這種努力也只是單方面的,在北約授權自己可以按照「後真相」方式認定對手的「混合行動」之後,理論上講,戰爭狂人們已經可以用任何借口宣布對手為侵略者了,從而真正實現「欲加之罪何患無辭」了。
這就是今天的世界。任何一個熱點事件都可能被惡意解讀,並成為發動一場惡毒戰爭的導火索。
這一次,那顆子彈射偏了一厘米,下一次呢?當和平與戰爭之間的距離開始以厘米計,世界對此可以做些什麼呢?
本文系觀察者網獨家稿件,文章內容純屬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平台觀點,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將追究法律責任。關注觀察者網微信guanchacn,每日閱讀趣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