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馬遷在《貨殖列傳》中對國家治理經濟的政策描述為,「善者因之,其次利道之,其次教誨之,其次整齊之,最下者與之爭」。為何把與民爭利認為是最下策呢,因為「政之所興在順民心,政之所廢在逆民心」。人心的向背才是最重要的!你不讓百姓過好日子,不藏富於民,而是與民爭利,那百姓肯定不會擁護你,所以有水能載舟,亦能覆舟的說法。
那漢朝是如何一步步走向與民爭利的最下策呢?今天咱們聊聊漢朝那些事。漢武帝為了開疆拓土,徹底打垮匈奴實施了一系列奇葩的政策。因為打仗就是打錢,錢從哪來,漢武帝及其統治階級也是想盡了辦法。
第一,以官方身份賣官鬻爵,他先設立了十一級功爵制,想要上升就得拿錢,拿的錢越多爵位越高;
第二,花錢減刑,如果有人犯罪了,輕罪直接花錢減免,重罪也可花錢減輕。司馬遷老先生就是因為交不起錢,被實施了「宮刑」,其在後嘆曰「哀莫大於心死,辱莫大於宮刑」;
第三,重稅,全國性的重稅導致很多富商大賈,亦或小商小販都開始大量隱藏財富,穿戴破爛裝窮人,漢武帝一看徵稅征不上來,這不行呀,於是更可怕的制度出台了:「算緡令」,具體就是鼓勵互相揭發別人財產,查出來誰家沒有據實申報財產的,強制充公,另外對告發者獎勵一半!!這樣一來,全國告發成風,運動式的打土豪使得漢武帝又大賺一筆!但從此全國的道德水平喪失殆盡,人們之間連最基本的信任都沒有,全國的中產及以上家庭破產,整個漢朝的經濟基礎喪失!天下深惡痛絕,而正史更是以沉痛的筆調寫到:「楊可告緡,遍天下。中產以上大抵皆遇告......得民財物以億計,奴婢以千萬數,田大縣數百頃,小縣百餘頃,商賈中家以上,大抵破。
第四,鹽鐵酒專賣,這是一項劃時代意義的政策,在他之前沒有人這樣干過,但之後卻被一直效仿並不斷推陳出新!因為壟斷來錢又快又安全!
這一系列「搞錢」的政策下來,大漢的國家機器徹底成了漢武帝及其統治階級發財的超級工具,經濟上人民集體破產,思想道德上全民都是告發者都是卑鄙的小人,而官員或者和官方有關係的人則大肆貪污受賄,中飽私囊!
孟子曰: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民貴君輕思想的核心即「不與民爭利」,在孟子看來,君主及其統治階級最高的使命就是為人民謀福利,尊重人民的利益,人民利益至上,這樣才能讓人民更加擁護熱愛國家,才能讓社會更加健康、穩定、快速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