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中的威海丨文登營的故事

2024年06月27日17:52:08 歷史 1547

  史料記載:文登營「在文登縣東十里。明宣德二年建。初在縣西門內,十年遷此。有土城周三里,東、西、南三里。營當東面之險。今移縣城中」。據老人們傳說,文登營以前廟宇眾多,像毗盧庵、三元殿、旗纛廟、老爺廟等。經世事變遷,如今已經蕩然無存,只存於人們的口口相傳之中。



  那麼,文登營究竟是怎樣的一個所在呢?



  其實文登營是明代1427年設立的一個軍事基地,這裡駐紮的軍士來自全國各地,僅馬步兵就有1000餘號人。1435年營盤東移,土牆夯實後高達3米,四周1500米,東面、西面、南面都有城門。當時有教練場、分閱廳與旗纛廟,方便對兵士進行軍事操練。後來,將士們的家屬也隨軍過來在此居住,慢慢地,人口繁衍,就演變成了文登營村。



  文登營的設立,旨在起到防倭作用,因為當時倭寇從海上對山東沿海進行騷擾。當時,與文登營設立時間差不多的,還有登州營與即墨營。這些營都是有著軍事職責的,它們之間是戰略合作夥伴關係,平級,彼此互相援助,互相護衛。文登營位於防倭最前線,下轄寧海、威海、成山、靖海四衛,共九大軍事單位,當時管轄的海岸線長達2000多里,對倭寇起到了極大的震懾作用。


故事中的威海丨文登營的故事 - 天天要聞

  文登營之所以能廣為人知,離不開一個人——戚繼光。他父親原先是登州衛指揮僉事,戚繼光系他老年得子,因而無比疼愛。戚繼光天資聰慧,從小就受父親的熏陶,立志長大後成就一番事業。在他17歲那年,子承父業,成了登州衛指揮僉事(那時是世襲制)。



  戚繼光不只是武將,亦有文才。他視察路過文登營,詩情勃發,詠出那首婦孺皆知的《過文登營》:

  冉冉雙幡度海涯,曉煙低護野人家。
  誰將春色來殘堞,獨有天風送短茄。
  水落尚存秦代石,潮來不見漢時槎。
  遙知百國微茫外,未敢忘危負歲華。



  他在登州衛任職期間,還寫過另一首詩《韜鈐深處》,充分表達了他憂國憂民、隨時準備抗擊外倭來犯的愛國情懷:

  小築暫高枕,憂時舊有盟。
  呼樽來揖客,揮麈坐談兵。
  雲護牙籤滿,星含寶劍橫。
  封侯非我意,但願海波平。



  2009年,人們在文登營村發現了兩塊牌匾,上面分別刻有「齊東重鎮」和「東方名藩」,應該是文登營的營城牌匾,傳說為戚繼光所題。儘管對此眾說紛紜,但無論如何,人們對這位明代忠臣的愛戴早已穿越了時空的距離。


海盜阻擊戰


  明代由於有戚繼光等人對倭寇多年的打擊,海邊百姓因而獲得了安寧。到了清初,海上的防守變得十分懈怠,因此雖然倭寇減少,但卻給了海盜可乘之機。再加上清政府實行海禁政策,因而海島上的住戶極少,於是海盜在海上橫行肆虐,威海的劉公島,就曾被他們佔領。



  1703年,即康熙四十二年七月初六,一夥海盜明目張胆地集結而來。他們殺向威海衛,想以出其不意的方式來一次洗劫。當時守衛威海衛的兵力非常不足。這是由於清軍是以騎射聞名的,起初對海防並沒引起足夠的重視。當時雖設有登州府水師營,但海岸線漫長,就是把登州萊州臨清濟南的所有水軍都加在一塊兒,也只有1200人左右。



  很顯然,海盜們有備而來,他們分乘四船,襲擊停在教場旁的商船



  軍情萬分緊急,當時威海衛的守備為張陳。他接到戰報後,暗忖當前的兵力,簡直是杯水車薪,可調配的兵力又寥寥無幾,而且可發揮主要戰鬥力的大炮只有幾門。他不由長嘆一聲,知道一場激戰在所難免。



  作為百姓的父母官,張陳很清楚敵我力量懸殊,但他也只能強裝鎮定披掛上陣。他一面向上級陳情當時的時局,一面派兵向周邊尋求兵力支援。很快,文登營副將與福寧營的守備帶著士兵,迅速趕來。後來,甚至還驚動了登州總兵王文雄。



  張陳一刻不敢怠慢,趕緊組織兵馬,並發動城中百姓進行自救。到了七月初九,海盜更加狂妄。他們炮擊商船,商人們紛紛棄船逃跑。海盜們將船上的財物洗劫一清後,就拖到劉公島前將船隻點燃焚燒,頓時海面上火光衝天。



  若想打擊敵人囂張的氣焰,最好的戰略就是採取炮攻。張陳不是沒想過用遠程炮轟的方式,但無奈大炮太少,士兵又不多。怎樣才能震懾住海盜,讓他們不敢上岸呢?



  他眼珠一轉,計上心來。他命人挑選了一些精幹的百姓,換上士兵的衣服,混在隊伍中,又命百姓取下自家的煙囪,威海本地人稱之為釜突眼子。煙囪常年煙熏火燎,顏色深沉,和大炮的顏色相近,讓一些士兵站在旁邊。又派一些百姓穿著士兵服忙忙碌碌地做出搬運炮彈的樣子。還別說,真像那麼回事。如此一來,真真假假的大炮全都擺在了海邊,黑洞洞地對著劉公島方向。



  海盜們不明就裡,雖然氣焰依然囂張,但是不敢貿然靠岸,就一直在海上徘徊。很快,登州援軍到來,這次採用了遠程炮攻。海盜在海上一直盤桓到八月中旬,沒有佔到甜頭,這才終於灰溜溜地撤退。這次威海衛守衛戰,彰顯了人民的智慧,也體現了文登營的存在價值。


於七起義


  明時威海境內的軍事防區主要用於抗倭,清初以後,衛所撤銷,而文登營副將署的主要作用是應對農民起義。



  清朝初年,全國各地反清復明的農民起義此起彼伏,其中以於七為首發動了兩次起義,規模較大,影響深遠。


  於七其人本身就是個傳奇。於七(1607—1701),山東棲霞人,字孟熹,別號樂吾。在家中排名第七,故名於七。於七的父親綽號「草上飛」,為明朝的武將軍,外公為明代抗倭名將戚繼光。按理說,有這樣的出身,他本不該走上與政府為敵的道路。



  於七這人正直,從小習武,為人仁義,在群眾中威望很高。憑藉自身的武藝學識,在明崇禎二年(1629),他考取了武秀才,第二年考中武舉人。由於性格豪爽,愛結交朋友,他周圍圍攏了一大幫志同道合的人。他們沒事時就習武,平時關注國家大事。



  清朝剛剛建立,時局未穩,百姓們的生活無法得到保障。作為武林中人,於七經常與同道中人劫富濟貧。對於那些富家大戶,他們先禮後兵,遇到識趣的就拿錢走人,遇到不識相的就開始動武。時間長了,遠近都知道了於七的名聲,來投奔的人絡繹不絕。



  因為祖父原為金礦主,於七因此結交了不少淘金工人。當時全國各地的農民起義如星火燎原,清順治五年(1648),於七發動了以淘金工為主的農民起義。這是膠東大地上第一次農民反抗清政府的起義。



  也許是由於忙於鎮壓各地的起義,於七第一次起義時殺了知州劉文琪,清政府不僅沒有降罪,竟然讓當時的登州知府張尚賢出面說和,還給了於七一個官做,讓於七當了棲霞把總。



  被清政府招安後,於七表現得老老實實,但不久後發生的一件事,卻讓於七不得不做出起義的選擇。



  於七有個兄弟叫於九,他媳婦長得端莊秀氣,在1661年的萊陽寶泉山廟會上,她被一個叫宋彝秉的無賴調戲了。於九當然不能輕饒他。被猛揍一頓後,這傢伙逃跑了,卻一肚子邪火無處發,於是仗著父親在朝廷為官,轉身就捏造個罪名上兵部告惡狀,說於七拉幫結夥,意欲反清復明,還自己準備了龍袍要當皇上呢。這還了得,皇帝知道後龍顏震怒,當即下令要對於七一家進行查封清剿。



  得知風聲的於七把家人安頓好,就和弟兄們進了牙山,並於1661年發動了第二次起義。清政府派了20萬大軍進山圍剿,於七起義軍堅持了兩年多,死傷慘重,起義以失敗告終。於七自己成功突圍,後據傳他在嶗山華嚴寺出家為僧,法號善和。如今,在嶗山華嚴寺還存有善和圓寂塔。



  於七在牙山(今岠嵎山)起義的時候,文登禪教寺的常和尚與張家埠的張振剛也同時響應,他們準備攻打文登縣城。



  1661年的十月十九日,常和尚帶領寺僧彙集在香岩寺、文登城西等地,張振剛則彙集一眾人馬在三里廟、城東等地。他們約定,等號令一響,他們就開始放火搶劫,同時圍攻縣城。激戰開始後,當時在文登縣城戍守的知縣是李蔭澄。儘管城內守備空虛,但李蔭澄身先士卒,指揮士兵奮力抵抗,雙方相持不下,一直僵持了七晝夜。



  得到消息的都司王允生,迅速帶了200精銳騎兵前來支援,一箭射中正在指揮攻城的張振剛。見主帥被殺,起義軍只得連連撤退。這次激戰,文登縣城的守軍大獲全勝。



  康熙元年(1662),常和尚糾集殘部在昆嵛山會合,想一洗昔日之恥。文登營副將劉進寶此次奉命搜山。時值隆冬,剛下過一場大雪,漫山遍野,雪沒人膝,一派千山鳥飛絕的景象。常和尚一幫人正聚在一起謀划行動,未曾料到清軍竟會冒著大雪悄悄摸上山來。



  雙方對峙,清軍有備而來,來勢兇猛,而常和尚所帶人馬措手不及,只能胡亂抵擋,頓時血流成河,多人被殺死,僥倖活命的在山中倉皇逃竄。常和尚最後逃到了青石庵,也許他不甘心成為階下囚,當清軍追上時,其已經上吊身亡。至此,由張振剛與常和尚為首響應於七起義的起義軍,被清軍全部剿滅。



  作為國家機器,清代文登營副將署完成了鎮守、防倭、鎮壓的作用,對海防建設起到了一定的作用,然而隨著人民反抗的此起彼伏,註定會湮沒在歷史的風雲中。
(於遠超)

歷史分類資訊推薦

清朝花木蘭:潛規則清秀下屬,懷孕後偷換身份,終遭拋棄 - 天天要聞

清朝花木蘭:潛規則清秀下屬,懷孕後偷換身份,終遭拋棄

在《清朝野記》中,我叫陳統領,世人皆稱我為清代花木蘭。然而,我女扮男裝從軍後,因作戰英勇一路榮升將軍,用刀逼下屬侍寢,懷孕後互換身份,最終卻被負心漢無情拋棄。故事始於同治初年,清廷大將多隆阿從湖南揮軍進軍陝西平叛。
玻利維亞要加入金磚集團,美國很惱火!中情局是世界毒瘤 - 天天要聞

玻利維亞要加入金磚集團,美國很惱火!中情局是世界毒瘤

玻利維亞的未遂政變,只持續三個小時就失敗。前陸軍總司令蘇尼加被捕,他控犯有恐怖主義和武裝叛亂罪。很明顯,這位老將沒有得到民眾的任何支持。俄羅斯政治家杜金 (Aleksandr Dugin)把這次政變定義為「顏色革命」。他在社交平台寫道,背後
嫪毐,兩個字怎麼讀?什麼意思? - 天天要聞

嫪毐,兩個字怎麼讀?什麼意思?

第一個字嫪字,一個女字旁,一個謬字的一半,有人說這個字是姓。有沒有這種可能性呢?有這種可能性。因為上古姓許多都帶有女字旁,所以不排除嫪是流傳下來的古姓,至少不排除這種可能性。第二個字毐,上面一個士,下面一個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