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埔物語③ | 學員創建紅軍無線電隊

2024年06月14日09:13:04 歷史 1110

黃埔軍校是第一次國共合作的結晶。當時,黃埔軍校在較短時間內創辦了起來,迅速發展成為體制健全、組織嚴密、規模龐大的綜合性軍事院校

據了解,黃埔軍校最多時有40多個附屬機構。軍校有著怎樣的組織架構?分別發揮什麼職能?本期「黃埔物語」,我們通過黃埔軍校舊址紀念館中陳列的一台電報機,來看看當時教導團如何組織通信隊;通過一枚出入證,來看看當時軍校有著怎樣嚴密的組織和體制。

黃埔物語③ | 學員創建紅軍無線電隊 - 天天要聞

本期物件:當年的電報機,1924年11月,黃埔軍校教導團成立,隨後建立了第一支通信部隊。

「三路四進」分布多個部門

一枚出入證可見組織嚴密

對今天每一個來到長洲島上參訪黃埔軍校舊址紀念館的人來說,軍校給人最直觀的印象,就是本部那棟三路四進(即三條主要路線,四排建築)的走馬樓建築。當年軍校的主要部門都集中於此。這座嶺南民居祠堂式對稱風格的建築處於整個軍校校址的中心位置,是在原陸軍小學堂的基礎上修建的。

黃埔物語③ | 學員創建紅軍無線電隊 - 天天要聞

黃埔軍校舊址紀念館。

今天軍校舊址的二門一側,就是當年的管理部所在;緊接著就是第一進院落,政治部位於第一層左側的第一個房間;第二進、第三進的一層房間主要是職員宿舍、學生宿舍和課室;再過一個天井便走到最後一進,安排了兩間飯堂和軍械室。二層的第一進房間分別是校長辦公室、秘書室和教授部等部門;第二進有教練部和學生宿舍、入伍生總部;軍需部在第三進;儲藏室、軍醫部等則安排在最後一進房間。

黃埔物語③ | 學員創建紅軍無線電隊 - 天天要聞

教練部位於二層的「第二進」。

黃埔軍校與舊式講武學堂最大的不同,就是設置了黨代表直接參与領導軍校,設置政治部,政治部掌管政治教育、黨務和宣傳。教授部和教練部分管軍事學科和術科的教授與訓練,教授部負責教授學生的事宜,負責教學計劃、課程的編排、成績考核等;教練部負責學生訓練、射擊、演習等教育。管理部、軍需部、軍醫部均為軍校後勤部門。管理部主要負責辦理全校員工、學生總務事宜等;軍需部負責全校經費的預算籌措、軍械彈藥糧秣的補給等;軍醫部負責軍校的衛生事宜,承擔軍校師生體檢,校區、部隊衛生勤務及戰地救護職責。

黃埔物語③ | 學員創建紅軍無線電隊 - 天天要聞

黃埔軍校舊址紀念館主題展覽。

軍校在成立之初設置了一名戰術總教官,是獨立於六個部門之外的,但與教授、教練二部關係密切,不僅與教授、教練二部主任共同負責軍事方面的學科、術科教育訓練,並監督實施,分任全校勤務。1924年10月增設軍校教導團,連以上設黨代表,以軍校教官及第一期畢業生擔任各級指揮官、黨代表和軍事骨幹。11月又增設教育長、軍法處和參謀處,周恩來曾兼任軍法處處長。到後來黃埔軍校最多有40多個附屬機構,配合校務工作全面開展。

黃埔物語③ | 學員創建紅軍無線電隊 - 天天要聞

如今,在黃埔軍校舊址紀念館中,展出了一枚當年教官配備的出入證。這小小的證件也印證了學校體制機制的日益完善。而隨著黃埔軍校漸漸成為體制健全、組織嚴密、規模龐大的武裝革命教育機構,還陸續開設了潮州南寧長沙武漢等分校。軍校學生來自全國二十六省,甚至有朝鮮越南新加坡等國的學生前來學習。它被譽為當時國民革命的中心。

三年學制無奈縮成六個月

教授部編書授課搞創新

按照傳統的軍事教育學制,培養一個初級軍官需要三年時間。但在黃埔軍校早期,沒有一位同學是三年畢業的。第一期從1924年5月入學到11月畢業,總共不過六個月,是軍校前七期中時間最短的。科目也很少,只有步兵科。第二期才開始分科。

學習的時間為什麼這麼短呢?主要是因為當時的廣東革命政府四面受敵、身處險境。既有吳佩孚孫傳芳北洋軍閥的遠憂,又有省內陳炯明的近患,甚至廣州城內駐紮的滇、桂聯軍也對革命政府虎視眈眈。在這種險惡的形勢下,黃埔軍校打破三年教學的慣例,實行半年教學,實屬無奈之舉。

黃埔物語③ | 學員創建紅軍無線電隊 - 天天要聞

黃埔軍校自習室。

也正因學制的縮短,教材等一應材料都無可參照的成品。教授部臨危受命編寫課本,找來保定軍校的教材,借鑒蘇聯紅軍的經驗,去粗取精,擇其最精華部分濃縮在六個月的教學中,重點聚焦戰略、戰術和戰鬥的要領。為讓學生短時間內掌握最多軍事知識,教授部大膽革新教學方法,立足實戰採用了「急用先學」「形象教學」「軍事演講」等形式,首先學習最緊迫最派得上用場的軍事知識,比如先教用槍、刺殺等基本戰術動作,再教整隊、地形地物利用等軍事技術,以保證學生能儘快上戰場,立正、敬禮、轉法、步法等,則放在後面教。形象教學法則包括用唱軍歌鞏固軍事知識等。如當時有一首《利用地物歌》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戰鬥時,重射擊,殺敵第一。選擇地物隱蔽身體最忌是蚊聚。留心小排指揮地域不可擅離。攻擊之時切莫佔據難超之地……」

黃埔物語③ | 學員創建紅軍無線電隊 - 天天要聞

黃埔軍校校舍。

在教授部的主任辦公室里,還走出了新中國的一位元帥——副主任葉劍英。他協助主任開展日常教學。當時每天要刻印的講義達200頁以上,葉劍英迅速組織印刷按時送到學生手中。學生的起居作息、活動情況等他也一一督促。早年在雲南講武學堂讀書時就是劈刺高手的他還擔任軍事教官,講授兵器學課、劈刺課和戰術課三門課程。黃埔一期生蘇文欽多年後回憶,「他講課吸引人,一點也不枯燥,很風趣,大家都很願意聽。」聶榮臻元帥當年也曾在軍校執教,他在回憶往事時,也稱葉劍英是「軍校最優秀的教官之一」。

教授部還負責學生的考核,分為理論、德育、實戰演習三大類。1924年冬,第一期學員畢業前在魚珠、石牌、瘦狗嶺一帶舉行大規模實戰演習,以駐在廣州市的西軍為假想敵,「敵軍」在石牌車站至瘦狗嶺布防,黃埔學生軍由東向西進攻。在一個多星期的演習中,他們熟練了戰術技巧,明了了地形地勢,為半年後平定軍閥楊希閔劉震寰叛亂打好了基礎。

當時課上就有電報機教學

教導團成立軍校首支通信隊

除了像教授部這種職責明晰的主要職能部門,還有一些部門和崗位雖然相對獨立於職能部門,但是也在軍校建設發展過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拿如今陳列在黃埔軍校舊址紀念館裡的電報機來說,它是軍校順應現代戰爭需要,逐步強化無線電通信技術人才培養的縮影。黃埔軍校第二期除步科外,還開設炮科、工科、輜重科,其中工科開設「通信實施」的課程。1924年11月20日,黃埔軍校教導團成立,除設3個營外,還設通信隊、衛生隊等,軍校第一支通信部隊成立,因此電報機也漸漸出現在了課堂上。1925年1月,第一次東征開始,通信隊隨行,但因器材較少、設備較差、技術有限,且集中在團部,在實戰中難以發揮作用。

黃埔物語③ | 學員創建紅軍無線電隊 - 天天要聞

黃埔軍校舊址紀念館。

不過,有了通信技術功底的黃埔學生在後來人民軍隊通信部隊的建立過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第四期畢業生、開國中將郭化若建議創建了我軍歷史上第一支無線電隊——紅一方面軍無線電隊。而首任隊長、開國中將王諍,則是畢業於黃埔六期交通大隊(負責通信人才培養)的尖子生。

除此之外,黃埔軍校還設有特別官佐,也就是候差軍官。第一期的特別官佐中,有一位是共產黨人徐成章。1924年11月,經孫中山同意,受黨組織委派,徐成章負責籌建「建國陸海軍大元帥府鐵甲車隊」,並被任命為隊長。12月,他率領鐵甲車隊趕赴廣寧縣支援農民開展減租鬥爭運動,推動廣寧農民運動進一步發展。1925年,滇、桂軍閥楊希閔、劉震寰叛變。徐成章奉中共廣東區委指示,指揮鐵甲車隊從獵德附近渡河,攻擊石牌、瘦狗嶺叛軍背後,切斷敵軍的聯繫,並向叛軍展開猛烈的進攻,配合從東江回師的國民革命軍,擊潰叛軍,收復廣州。

黃埔物語③ | 學員創建紅軍無線電隊 - 天天要聞

統籌/何超、麥藹文

文/廣州日報新花城記者:卜松竹

圖/廣州日報新花城記者:楊耀燁

手繪/張妍

廣州日報新花城編輯:張映武

歷史分類資訊推薦

綦江2024年第1號洪水形成 - 天天要聞

綦江2024年第1號洪水形成

中新網重慶6月21日電(記者 劉相琳)記者21日從重慶市水利局獲悉,受強降雨影響,綦江水位持續上漲,重慶江津區綦江五岔站13時20分水位198.51米,達到警戒水位,「綦江2024年第1號洪水」已經形成。圖為重慶江津區綦江五岔水文站水位上漲情況。重慶市水利局供圖  據重慶市水文監測總站監測,20日8時至21日8時,重慶大部地區...
黃山市一古橋重修11年後再遭沖毀:始建於元代,為全國文保單位 - 天天要聞

黃山市一古橋重修11年後再遭沖毀:始建於元代,為全國文保單位

自6月19日入梅以來,安徽省黃山市持續強降雨天氣,導致境內多條河流、水庫水位出現抬升。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獲悉,位於黃山市徽州區呈坎鎮呈坎村的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始建於元代的環秀橋,在此次降雨中被洪水沖毀。公開資料顯示,始建於元代的環秀橋,距今已有700多年,橋長26.65米,寬3.85米,高距水位4.55米...
報中共中央批准,今年首「虎」被開除黨籍! - 天天要聞

報中共中央批准,今年首「虎」被開除黨籍!

據中央紀委國家監委網站6月21日消息,今年落馬的首「虎」鍾自然被開除黨籍。經中共中央批准,中央紀委國家監委對自然資源部原黨組成員,中國地質調查局原黨組書記、局長鍾自然嚴重違紀違法問題進行了立案審查調查。經查,鍾自然喪失理想信念,背棄初心使命,對黨不忠誠不老實,對抗組織審查,不信馬列信鬼神,搞迷信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