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冀攜手打造革命文物主題游徑,「進京趕考之路」全線貫通

2024年04月09日11:42:43 歷史 4344

1949年3月25日,毛澤東等中央領導同志率領中共中央機關和中國人民解放軍總部從西柏坡抵達北平,在清華園火車站下車。75年後的今天(25日),相同的地點,京冀兩地文物局共同舉辦「進京趕考之路」革命文物主題游徑貫通儀式,沿線7處重要革命舊址實現「串珠成線」,兩地紅色文物保護利用成果亮出來。

京冀攜手打造革命文物主題游徑,「進京趕考之路」全線貫通 - 天天要聞

清華園車站舊址前,一幅巨型畫軸展開,圖上彎彎曲曲的線路串起西柏坡中共中央舊址、河北省唐縣淑閭村、黨中央進京前毛澤東住所紀念址、涿州火車站、清華園車站舊址、頤和園益壽堂、雙清別墅7處重要點位。隨著「進京趕考之路」革命文物主題游徑全線貫通,觀眾可以按照游徑線路圖,重走「趕考之路」,感悟初心。

京冀攜手打造革命文物主題游徑,「進京趕考之路」全線貫通 - 天天要聞

作為此次主題游徑的首批觀眾,由京冀兩地專家學者、媒體記者組成的探訪團提前兩天,從西柏坡出發,沿線探訪。沿途每一處紅色遺迹都煥發著活力。

京冀攜手打造革命文物主題游徑,「進京趕考之路」全線貫通 - 天天要聞

西柏坡紀念館內,「進京『趕考』——紀念中共中央從西柏坡遷往北平75周年專題展」上,300餘張珍貴歷史照片、54件文物展品,通過7個單元全面回顧了中共中央從西柏坡出發進京「趕考」、建立新中國的光輝歷程。該館陳列保管部主任周艷芝說,展覽中有不少展品是首次亮相,如三大戰役期間3位戰士的「立功證書」等,「我們希望通過這些有溫度的歷史『拼圖』,還原更多『趕考路』上的細節。」

京冀攜手打造革命文物主題游徑,「進京趕考之路」全線貫通 - 天天要聞

尋跡紅色脈絡,探訪團按照1949年3月23日中共中央機關赴北平車隊的行程,前往淑閭村。「毛主席當時住的是烈士李登魁家,幾個挎盒子槍的小戰士用門板給毛主席搭起一張木板床。」河北省唐縣唐堯文化研究會會長韓海山打開了話匣子,「前半夜,毛主席把木板床當作辦公桌,坐在煤油燈旁,和縣、村幹部座談,了解土改後的農民生產生活狀況。送走大家,他又繼續工作到深夜,第二天清晨便離開了。」

如今,這段紅色故事在一代代村民口中相傳。

河北省涿州市三義小學操場北側,有一座青磚灰瓦的建築。這是黨中央進京前毛澤東住所紀念址。「1949年3月24日晚,『趕考』隊伍到達涿縣留宿,25日凌晨改乘火車前往北平……咱們現在所在的小套間,是毛澤東當年住宿的卧室和秘書工作室。」一群小學生跟隨文史專家的講解,仔細端詳展室內的書桌、木椅、床等文物。

「桌子上放著筆筒、硯台、煤油燈,我好像能看到當時革命先輩挑燈工作的場景。」三義小學四年級學生龔菀若說,「我要傳承好艱苦奮鬥的精神,好好學習!」

在清華園車站舊址,觀眾安語默走進復原的候車大廳,在售票處窗口前列印了一張寫有自己名字的老車票,作為此行的專屬紀念。他說:「一路追尋先輩的紅色足跡,收穫很多感悟。我要沿著先輩指引的方向,篤定前行,走好自己的『趕考』路。」

當天,沿線多家革命舊址、紀念館還聯合發起了「進京趕考之路」文物保護傳承利用倡議——以革命文物主題游徑建設帶動京冀兩地不可移動文物整體保護利用、創新發展,建立「進京趕考之路」革命文物保護協同機制,促進革命文物保護利用跨地域、跨領域交流與合作,推動革命文物與紅色旅遊融合發展,展示京冀協同發展成果,講好新時代「趕考」故事。

歷史分類資訊推薦

銘記歷史記憶,凝聚民族復興力量 | 新京報社論 - 天天要聞

銘記歷史記憶,凝聚民族復興力量 | 新京報社論

▲資料圖:北京盧溝橋上的石獅。圖/新華社「我們是善戰的前鋒,我們是民眾的武裝,從無畏懼,決不屈服,永遠抵抗,直到把日寇逐出國境,自由的旗幟高高飄揚。」1939年,29歲的河北青年張松如離開正定省立七中,進入延安抗日軍政大學。這一年,他以「公木」的筆名與音樂指導鄭律成合作創作了這一組《八路軍大合唱》。此前兩...
誰能想到,一次無禮竟為秦國的崛起注入了一劑強心劑 - 天天要聞

誰能想到,一次無禮竟為秦國的崛起注入了一劑強心劑

眾所周知,分封制是周王朝的核心,而禮制則是其核心中的核心。那時候講的「禮」,跟現在的「禮」有很大的不同,但也有些相同之處。我們可以理解周「禮」為現在的「禮貌」,周朝貴族才講「禮貌」,普通國人、野人、蠻夷戎狄是不講的,或者說他們根本不知道這東
什麼是勝利? - 天天要聞

什麼是勝利?

戰爭的最終目標當然是取得勝利。 人們總是期望看到勝利的場景:扛著紅旗,將旗幟插到對方陣地上,歡呼雀躍,國與國開戰,誰都希望勝利。 但是,近年來的三場戰爭卻讓我們看到了一種新的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