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時期,宋朝長期和北方的胡人王朝處於對峙狀態:北宋和遼長期對峙,南宋和金長期對峙。而兩宋和遼金對峙期間,遼金境內的漢人群體的地位很尷尬:雖然族群方面,他們是漢人,但是未必能得到宋朝的認同。而如果認遼金為母國,又不能取得遼金統治者的信賴。所以,地位很尷尬。
1、遼金境內的漢人來源
一般來說,遼金境內的漢人,不外乎三個來源。
第一,是遼金和漢人王朝在戰爭時期,從中原掠奪走的漢人。這些漢人在遼金地盤上繁衍生息,留下了後代;
第二,遼金在和中原王朝衝突過程中,奪去了中原的土地。而生活在這片土地上的漢人百姓,也隨即成為遼金統治者的百姓——比如五代後晉時期,遼從後晉手裡拿走了燕雲十六州,這導致燕雲十六州的百姓一夜間從後晉的百姓,成了遼的百姓。再比如金朝在中原確定統治以後,中原的漢人百姓,也從宋朝百姓,變成了金朝百姓。
第三,在中原覺得生活成本高,聽說遼金物價便宜、稅率低,於是跑路到遼金討生活的。
2、遼朝的漢人百姓
當代很多人往往存在這樣的觀念:那就是遼金的漢人和宋朝的漢人都是漢人,因此天下漢人是一家,所以遼金的漢人應該和宋人是一條心。但是現實無疑是很骨感的:很多事情並非一廂情願的事情。
遼朝是以契丹族為主導建立的王朝。遼朝的版圖也很「碎」:包括契丹的部族(遼的基本盤)、渤海國故地、女真各部、燕雲十六州以及蒙古高原各部。因此大遼皇帝治理成分如此複雜的帝國,需要根據各個單元的不同,來進行治理。對於燕雲十六州的治理,契丹皇帝不得不和這一區域的漢人豪傑合作,因此這就給了很多漢人豪傑躋身遼朝高層的機會。
當然對於燕雲十六州的百姓來說,對於自身處境,更考慮實惠和「慣性情況」:比如做慣了遼國人,往往習慣了,對身份的轉換也不接受。因此宋太宗時代,北宋北伐遼國。依據宋太宗的想法,燕雲十六州的漢人必定會力挺宋軍北伐,不曾想這一區域的漢人居然幫助遼兵抗宋。後世有歷史愛好者認為這是遼國的漢人百姓對遼有了認同。但是個人覺得事情不是這麼簡單:一方面遼的稅率比宋低,另一方面,古代軍隊攻城以後,搶掠城池是很平常的事情。遼的漢人百姓參與抗宋,很大程度是因為擔心宋軍進城以後屠城。因此才會抵禦宋朝。
隨著宋遼有了檀淵之盟以後,北宋的漢人將遼的漢人稱為「漢兒人」,即屬於一個獨立的族群。當然,個人覺得,這種認知,更多屬於地域歧視問題。畢竟北宋內部都存在地域歧視,對於遼地的漢人,當然不會客氣。
3、金朝的漢人百姓
金朝入侵中原的時候,中原的漢人百姓因為惱火金人的殺戮和掠奪,於是奮起反抗。風起雲湧的北方抗金義軍,牽制了金朝很多軍隊,為南宋的確立做出了貢獻。不過南宋皇帝趙構對金朝的戰鬥力很忌憚。因此趙構和金朝修訂和平協議以後,確定了北人歸北、南人歸南的原則——即金國統治區的漢人歸屬於金國,南宋地區的漢人歸屬南宋,彼此不可收納逃亡群體。這意味著,在一定的歷史時期內,金朝境內的漢人百姓即便想繼續當大宋百姓,大宋也是不認的。
因此久而久之,很多中原的漢人對金朝有了認同感,甚至金朝有文人還把金朝視為中原,將南宋視為蠻夷。不過,金朝作為女真族當家的王朝,在鼎盛的時候,固然還能給漢人精英讓渡一些利益,但隨著利益不夠分配的時候,漢人精英、契丹精英的利益,也都遭遇掠奪。因此到了金朝後期,金朝內部起義不斷:有契丹人宣布起義的,也有漢人組織紅襖軍宣布抗金的。
紅襖軍在抗金的同時,也派人前往南宋,請求南宋朝廷的冊封。而此時金宋關係已經高度惡化,於是南宋朝廷冊封了紅襖軍將領官職,而因為紅襖軍名義上屬於南宋,因此名義上,此時的南宋也算「光復」了山東部分地區。當然這種光復僅僅是曇花一現——因為此時,蒙古已經崛起,並給了金朝沉重打擊。
對於金朝境內的漢人百姓來說,金和南宋其實不重要,重要的是能夠苟活下去,而對於精英群體來說,更關心的是誰給的利益大一些。金的很多漢人精英,後來很多投靠了蒙古人,成為了蒙古人的將領。比如滅宋的張弘范就是出身於漢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