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鵬少年時期和鄧穎超,一張罕見的合影,不是母子,感情勝似母子

2024年02月08日22:25:04 歷史 1893

李鵬少年時期和鄧穎超,一張罕見的合影,不是母子,感情勝似母子 - 天天要聞

1941年,陝北延安,少年時期的李鵬和鄧穎超,留下了一張罕見的合影。鏡頭下的鄧穎超,齊耳短髮,眉眼間透著一股幹練。她伸出左手,緊緊地摟著身邊的李鵬,那一幕,如母子般溫馨,如果不做介紹,很多人都會誤以為他們是母子。

很多人不知道的是,李鵬的童年是苦澀的,他的父親李碩勛因叛徒出賣而英勇就義,當時他只有三歲,幼年的他跟著母親趙君陶四處躲藏,在白色恐怖籠罩下,地下組織頻頻遭到破壞,他們與組織失去了聯繫。趙君陶只能帶著李鵬回到四川老家,生活過得艱難。

李鵬雖然失去了父親,但是從小就從母親口中聽說了父親的英勇事迹,他明白父親的犧牲是偉大的,父親的革命精神令他感動,在他的心中種下了堅定的信念:他要繼承父親的遺志。

令人欣慰的是,組織上並未忘記李碩勛烈士的家屬,經過多方打聽,在抗戰期間,終於找到了趙君陶和李鵬的下落,當時在重慶工作的鄧穎超得知後,激動不已。她親自探望了李鵬,並安排他進入育才學校讀書。

為了李鵬的安危,也是讓他受到更好的教育,1941年,年僅13歲的李鵬跟隨鄧穎超來到延安,雖然他們並無血緣關係,但鄧穎超待他如同親生兒子。在鄧穎超的關心和指導下,李鵬經過幾年的學習,參加了工作,在解放戰爭期間,歷任電廠技術員、基層支部書記。

解放後,李鵬遠赴蘇聯留學,學成歸來後在東北工作,他的每一步成長,都離不開鄧穎超的悉心教誨。鄧穎超見證了李鵬從工作到結婚,再到走上領導崗位的歷程。

工作後的李鵬,儘管事務繁忙,但每年都會來到西花廳看望鄧穎超。那份深深的情感,如同母親與兒子之間的牽掛。

1992年,鄧穎超離世。雖然李鵬從未開口叫過鄧穎超一聲「媽媽」,但鄧穎超的慈母形象已深深烙印在他的心中。那份無血緣的母子情誼,成為了他們之間永恆的記憶。

歷史分類資訊推薦

董某輝和他的銀河護衛隊,堪比公害! - 天天要聞

董某輝和他的銀河護衛隊,堪比公害!

打著董某輝粉絲名義成立的銀河護衛隊,四處舉報那些對董宇輝發出質疑和抨擊的博主,如果這種現象再不加以制止,必將對整個網路環境和輿論環境造成惡劣的影響和惡性的循環。董某輝是樹立起來的典型,但是不代表他就沒有缺點,也不代表他完全在聖壇之上。
端王:我鑄了最好的錢幣,難道還是不務正業?聖宋元寶 - 天天要聞

端王:我鑄了最好的錢幣,難道還是不務正業?聖宋元寶

荒誕世界裡,發生著這樣一場荒誕對話:群臣:端王,明天你去做皇帝。端王:我不會做皇帝呀,我沒學過。群臣:就是你不會,才選你做皇帝。端王:那我當了皇帝該幹些啥?群臣:隨便你,只要不幹皇帝的正事,你愛咋玩咋玩。端王:還是不行,我不做事我怕你們貪我
翻遍全網,已找不到幾個像樣的雍正通寶 - 天天要聞

翻遍全網,已找不到幾個像樣的雍正通寶

(清·雍正通寶)首先要強調,雍正通寶並不少。不僅僅是明確記載的85億6千萬文鑄量,多於歷史上的大多數銅錢品種。(前面提到的宣德通寶也才1億文),現存世的數量,也同樣算作常見的古錢。
從胯下之辱到千金一飯:看韓信如何將恩情淬鍊成傳奇 - 天天要聞

從胯下之辱到千金一飯:看韓信如何將恩情淬鍊成傳奇

秦末的淮水河畔,寒風裹挾著碎冰拍打在岸堤上。韓信蜷縮在蘆葦叢里,腹中飢餓如烈火灼燒,他摸了摸腰間早已銹跡斑斑的青銅劍 —— 這是他唯一的體面,也是他最後的倔強。曾經的世家子弟,如今卻要靠著釣魚換錢果腹,若運氣不好釣不到魚,便只能在河邊挨餓。
黃橋決戰後,為何毛澤東預言粟裕「必成大器」? - 天天要聞

黃橋決戰後,為何毛澤東預言粟裕「必成大器」?

1940年深秋的蘇北平原,7000名新四軍戰士正面臨16萬國民黨軍的合圍。指揮部里,34歲的粟裕伏在地圖上,鉛筆划過黃橋鎮外的每一道溝壑——這個連軍用地圖都未標註的小鎮,即將成為改寫中國抗戰史的關鍵坐標。
抗戰結束後,假如不打解放戰爭,為何中國將走向深淵? - 天天要聞

抗戰結束後,假如不打解放戰爭,為何中國將走向深淵?

1945年秋,重慶談判桌上的煙灰缸里堆滿煙蒂。毛澤東與蔣介石相對而坐,背後是八年抗戰尚未散盡的硝煙,眼前是四萬萬同胞對和平的殷切期盼。當《雙十協定》墨跡未乾時,蔣介石卻在日記中寫道:「共黨之要求,無異於要我自縛雙手。」一年後,中原大地重燃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