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天雪地的俄國,似乎是不可戰勝的。至少從歷史角度來看,真正征服過俄國的國家,屈指可數。
13世紀蒙古人征服俄國時,俄國還處於莫斯科公國階段,地盤小,實力弱,壓根和之後的沙俄無法相比。
此後雖然莫斯科也有被攻破的紀錄,但始終不能讓俄國人徹底臣服。從15世紀蒙古金帳汗國覆滅、沙俄另起爐灶開始,一直到現在,還真沒有哪個外敵真正征服過俄國。
法國高盧人嘗試過,沒能征服俄國
19世紀初是法國高盧人耀武揚威的時刻,因為科西嘉島出來的拿破崙,帶領著他們在歐洲大陸上四處馳騁,佔領了歐洲大陸上絕大多數國家。
那是法國最為高光的時刻,也是高盧人永世難忘的巔峰。奈何這個巔峰,正是在征討完俄國以後,一落千丈,走上了下坡路。
1812年5月,拿破崙為了避免兩線作戰,在集中精力征討英國之前,他決定先收拾沙俄。於是乎57萬大軍,浩浩蕩蕩朝著莫斯科進發。
沙俄這邊倒也不慌,他們按照庫圖佐夫的建議,直接放棄了莫斯科,導致拿破崙順利進城。似乎一切都朝著法軍這邊靠攏,關鍵時刻出了兩件大事:
- 第一,莫斯科大火,導致城內的糧草基本都沒了。這明顯是庫圖佐夫的堅壁清野之策。
- 第二,天氣越來越冷了。莫斯科的寒冷那可不是蓋的,拿破崙覺得能速戰速決,所以大家穿著的都是夏秋的衣服。
這直接導致拿破崙的57萬大軍,陷入了絕境。沙俄這邊壓根就沒怎麼動手,法軍自己就先亂了。最終57萬大軍,能活著回去的,只剩下了不到3萬人。
正是這一戰,徹底改變了歐洲的命運。按道理歐洲即將迎來大一統時代,結果卻被俄國人給終結了。
不久之後,拿破崙又遭遇了滑鐵盧之敗,告別了征服歐洲的舞台。反觀沙俄,因為在反法同盟中擔任盟主的角色,因此在擊敗拿破崙以後,沙俄的威信也達到了巔峰。
此後的沙俄,在1853年之前,一直都被稱之為「歐洲憲兵」,沙皇亞歷山大一世也被稱之為「歐洲救世主」。
英法合夥差點辦成了,但就是差了點
1853年,志得意滿的尼古拉一世,依舊認為沙俄還是歐洲憲兵,因此不斷要求向巴爾幹地區滲透。
在俄國人看來,巴爾幹半島上的人,不僅是斯拉夫人,多數都信奉東正,所以說和俄國人沒什麼區別,應該受到俄國人的保護。
但當時的巴爾幹半島是奧斯曼土耳其的地盤,因此尼古拉一世便不斷派人向奧斯曼土耳其施壓,要求他們把這塊地盤奉上,結果自然遭到了嚴詞拒絕。
敢對歐洲憲兵如此無禮?打你的理由這不是來了嘛!為此沙俄在1853年發動了克里米亞戰爭。
戰爭初期,沙俄接連獲勝,無論是陸軍還是海軍,對奧斯曼土耳其都是碾壓水平。不過英法和撒丁王國介入以後,局勢發生了逆轉。
英法聯軍將沙俄的海軍擊敗後,又登上了克里米亞半島,在這裡與俄國陸軍好好打了幾場硬仗,導致沙俄全方面潰敗。1855年尼古拉一世無法面對如此敗局,選擇了自盡。
眼看著羅曼諾夫王朝就要垮了,新上任的沙皇亞歷山大二世,選擇向英法妥協,在1856年接受了戰敗的結果。
不過談判過程中,英法之間也產生了嫌隙。法國擔心英國在近東一家獨大,所以堅持幫助沙俄保住了克里米亞半島。
這事兒辦得有點荒唐,畢竟克里米亞半島是沙俄在1783年才從奧斯曼土耳其手裡弄到手的,完全可以國際化嘛!
正是因為出現了這一情況,所以沙俄反而從中獲利,保住了基本盤,也保住了將來可以翻盤的有生力量。所以說,這一次,英法聯手,的確差點滅了沙俄,但就是差了那麼一點。可見天時地利人和並未一應俱全。
德國日耳曼人也嘗試過,同樣折戟沉沙
導致沙俄覆滅的,其實並不是外國勢力,而是俄國自己人。由此可見,斯拉夫人擊敗斯拉夫人,是相對容易的,但讓外人來辦這事兒,有點困難。
蘇聯取代沙俄以後,損失了大片疆土。為此他們在二戰中,特地構築了東方戰線,從芬蘭、波蘭、波羅的海三國、羅馬尼亞等國家手裡,累計奪取了46萬平方公里的土地。
德國在二戰中,創造了和拿破崙差不多的戰績,佔領了歐洲大陸絕大多數地盤。這時候他們也面臨著拿破崙相同的情況。要麼向西渡海打英國,要麼向東對付蘇聯。
很多人認為德國選錯了,不該直接對付蘇聯。其實在對付蘇聯之前,德國已經與英國有過一番較量了。
為此,德國特地制定了所謂的海獅計劃,對英國一頓狂轟濫炸,可愣是沒能讓英國人屈服。緊接著德國還想出動海軍,奈何德國的海軍在英國海軍面前,那就是個弟弟。為此,海獅計劃只能無限期擱置。
在這種情況下,德國才無奈將蘇聯作為了主要進攻對象。沒辦法,蘇聯的地盤太大了,基本和當年的沙俄相當,是本土最大的一個國家,誰都眼饞他們的地盤。
1941年6月,德國啟動巴巴羅薩計劃,幾百萬大軍對蘇聯發動了突然襲擊,3個月內戰線向前推進了四五百公里,德軍直接抵達了莫斯科、列寧格勒以及斯大林格勒腳下。
即便如此,德國依舊沒能啃下蘇聯,在盟軍的幫助下,蘇軍頑強奮鬥,終於力挽狂瀾,擊敗了德軍,趕走了這幫日耳曼人。
看來只有斯拉夫人才能征服斯拉夫人
二戰後的蘇聯,和1815年以後的沙俄一樣,再次迎來了巔峰時刻。這回比當年的沙俄還要強,當年的沙俄頂多是個歐洲憲兵,這回的蘇聯有點兒世界憲兵的味道。
蘇聯和美國這兩個超級大國,在二戰後形成了相互制衡的世界格局。俄國人作為蘇聯的主體民族,自然也迎來了自身的巔峰時刻。
看樣子除了美國,似乎沒誰還能挑戰如今的俄國了。結果呢?蘇聯在1991年走向了崩盤。這事兒咋說的?這麼強的國家,為什麼也會崩盤呢?
其實這次打敗蘇聯的,並不是外界力量,而是俄國自己。蘇聯解體時,俄國是始作俑者。主要原因是俄國不願意再承擔補貼周圍小弟的責任了。俄國是蘇聯最大的成員國,也是主要的生產國,周圍那十幾個小弟,不少需要靠補貼活著,時間長了俄國人肯定心裡不爽啊。憑什麼幹活的是我們,享福的是你們?
可以說,是當年的俄國,親手將蘇聯從神壇上拉了下來。後來人再去回憶那段時光,只覺得喉頭有一絲苦澀滑過。畢竟有些人當時覺得痛快,感覺搞掉了剝削階級,事後回憶起來,卻又有些後悔了。畢竟後來的俄羅斯,跟蘇聯比起來,那就啥也不是了。
為了恢復巔峰地位,俄羅斯也算是拼盡全力了
蘇聯解體以後,俄羅斯的經濟一落千丈,因此國際地位也緊跟著走上了下坡路。這時候的俄羅斯,除了自保,什麼都顧不上。因此直接把中亞幾個國家給甩了,讓他們自己出來單幹了。
此外,蘇聯當年在海外的30多個軍事基地,除了敘利亞的那個,其餘也都退了。如果俄羅斯一直這麼搞,那恢復甦聯巔峰時期,基本就是個夢了。
千禧年以後,俄羅斯靠著開採更多能源,逐漸恢復了一定的經濟實力。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兜里有錢了,自然要考慮身份地位的事情。
為此俄羅斯重新將恢復甦聯時期的地位,提上了議程。占著喬治亞的阿布哈茲、南奧塞梯,摩爾多瓦的德左,烏克蘭的克里米亞和烏東四州,將中亞幾個斯坦、亞美尼亞、白羅斯當成小弟,無疑是為了彰顯自身大哥的地位,也是為了恢復甦聯時期的地位打基礎。
不過似乎是宿命的關係,只有斯拉夫人才能打敗斯拉夫人。這回烏克蘭跟俄羅斯杠上了,恰好又是斯拉夫人與斯拉夫人之間的對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