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時期,江浙地區容不下兩個強國,吳國想發展,北上有強齊,西面有巨楚,東面是大海,只能南下打越國。越國就沒有發展的地方,越國南面是武夷萬重山,就現在都不好發展。越國想不死,只能反擊吳國。但是越國的實力,又不足以單獨對抗吳國,於是敵人的敵人就是我的戰友,越國就倒向楚國。而吳國為了對抗巨楚,就倒向姬姓本家晉國。才會有後來吳為晉伐楚,越為楚擊吳這些事情。
同理,當越國吞併了吳國之後,他的實力也是不足以與巨楚對抗的,只能把大部分侵奪的吳國土地吐給巨楚以換取暫時的安寧,爭取一個消化越國所佔領的吳國領土的時間。而越國吞併吳國以後,他又會站到吳國那個位置上去,面對的問題跟吳國之前所面對的問題一樣,背靠大海,西有巨楚北有強齊,於是楚越矛盾和齊越矛盾自然而然的就再次凸顯起來。所以,戰國時代東南的格局就是楚越矛盾尖銳,越國一直都在試圖從楚國和齊國方向上打開突破口。
吳國,吊打過楚國跟齊國,威壓過晉國,其戰鬥力在中原人印象中恐怖如斯。其實,中原諸國本來對越國實力不太了解,但他們比較畏懼吳國。畢竟,在黃池大會上,連中原盟主晉國,都得給對方三分薄面,事實上承認了對方的實力。越國滅吳後,引發的震動是很強烈的,但是越王勾踐對外擴張也就止步於此了。吳國被滅,證明吳國的國力,其實還不足以達到可以稱霸的程度。同樣的老牌強國楚國,在被吳軍攻克郢都後,利用楚國地廣人多的優勢,同吳軍不斷周旋,然後成功復國。
反觀吳國,一戰被打趴下後,基本就沒恢復過元氣。所以,吳軍只是在精度,銳度上達到了強國標準,但在厚度,廣度上,跟其他大國那就沒得比。何為戰國七雄?那是有標準的,就是起碼要達到,帶甲十萬,戰車萬乘、顯然吳國還達不到這樣的厚度。
如果吳國,能苟著發育,像秦國那樣蠶食周邊小國,結交大國。不斷積蓄實力,說不定將來有機會能成為真正的霸主。結果,夫差為了虛名,忙於跟晉國爭雄,同時又得罪了齊國跟楚國。等於把自己提前陷入到,外交上孤立無援的境地。吳國敗亡,是政治上出現重大失誤。沒有分清,誰是朋友,誰是敵人,這個永恆的問題。吳國應集中主力,先全力滅越,旋即以輕騎騷擾楚國,向西蠶食。同時交好晉國跟齊國。結果,夫差把周邊大國全都得罪了個遍。雖然吳軍戰鬥力彪悍,但也經不起你這麼折騰。
為什麼夫差不做掉勾踐,實際上春秋時期還是講理的,比如齊頃公在鞌之戰被韓撅俘虜,然而韓撅還是客客氣氣的送走。比如晉楚爭霸,晉國輸了楚國軍隊,還會教他們跑路的時候車輪陷進去了泥巴地怎麼辦,更有鄭國衛國國君經常被晉楚俘虜,也沒看國家被滅。實際上越滅吳才是對春秋秩序的徹底毀滅和終結,放你回去了你反咬一口,一般就是勾踐要報復,打贏了吳國然後夫差請成,也就是請和,然後結盟就退兵,勾踐不講道理,直接滅了吳國。
勾踐隱忍堅持確實可貴,但他草菅人命,為達目的不擇手段的行為也確實令人不齒。後世君主若是人人仿效,只要能成功,手段在下限都可以被理解和原諒,那天下還有什麼道義可言,作為小民百姓,又會遭多少罪,所以勾踐這種人是不值得讚賞和推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