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在封建社會的背景下,官員的任免基本上取決於皇帝的態度,當然在一定程度上也要看官員自身的能力,可古代官員多數會在退休之後選擇告老還鄉,這是為什麼呢?
留在自己任職的地方也是一種不錯的選擇,況且在京城為官的官員在天子腳下養老難道不是更好的選擇嗎?其實告老還鄉的原由是暗藏玄機,這取決於君臣之間是否信任。
帝王的疑心病
在皇權至上的政治統治下,文武百官都要服從皇帝的調遣,君為臣綱使得古代官員要為帝王馬首是瞻,即使絕對的服從也沒有讓皇帝放下戒心,這是帝王與生俱來的疑心病。
帝王之所以有這樣的心理負擔是源自於多數通過腥風血雨才獲得這無上帝位,白手起家、同胞虎視眈眈,讓帝王的內心極度的缺乏安全感,這股火焰也燒到了臣子身上。
一旦某官員的權利變大,帝王就擔心對方是否對自己忠誠,害怕官員生出異心,對皇權產生直接或者潛在的威脅,帝王的猜疑和獨有的政治敏感讓許多大臣都產生畏懼。
面對帝王的猜忌,官場新人可能還來不及建立自己的政治關係和人脈就很有可能丟掉性命,而官場的「老油條」們則是小心翼翼到自己退休的年紀,然後告老還鄉。
對於帝王疑神疑鬼的可怕壓力,告老還鄉成為了保命求生的根本之道,像帝王提出告老還鄉,就等同於放棄自己手中的權利,擺明與皇權不產生任何威脅。
元朝末期,「淮右布衣」的朱元璋建立了不朽功勛,成立了大明王朝,與他一起打江山的兄弟們也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封賞,隨著臣子們的權利放大,讓這位帝王感受到了威脅。
為了避開朱元璋的猜忌,湯和選擇了交出權力,回鄉過著逍遙自在的生活,可其他與朱元璋打天下的官員卻眷戀手中權利,即使有的退出朝堂卻還在背後操控。
臣子的權利過大自然收縮了皇帝手中的權利,為了替國家儲君清出一條寬闊且平坦的大道,朱元璋選擇逼迫這些官員交出手中的權利,只不過他選擇的是一條「血路」。
無論是開國元勛李善長、藍玉,還是政治優秀的胡惟庸,都難逃朱元璋屠戮的快刀,可遠在田園的湯和得到了善終,或許淮西部將只有他一人看清了真正的帝王心。
當然還有個例,比如同時期的劉伯溫,多次上表請求告老還鄉,卻多次被朱元璋拒絕,即使如願也不過是讓他回鄉呆上幾天,到最後卻被胡惟庸暗算致死。
為什麼同朝為官,湯和就能夠全身而退,劉伯溫為何不能呢?據說劉伯溫卦能通靈,料天下事,當初朱元璋打天下時也是他出謀劃策,這樣的人帝王是想要留在身邊的。
朱元璋將劉伯溫留在身邊並不是帝王對臣子的垂愛,而是讓對方留在身邊好進行監視,劉伯溫越想要告老還鄉,朱元璋就越不會答應他的請求,這同樣是帝王的疑心病在作祟。
所以說,為了打消皇帝的顧慮,化解權力的才疑,古代的官員都會憑藉告老還鄉的「台階」使自己全身而退,這同樣也也是給皇帝一個不貪戀權力的態度。
重新構建政治生態
古代選拔官吏最成熟的制度莫過於科舉制,在國家政治系統基本健全的前提下,形成了一個相對規範的官場體系,即便如此,這種制度也難以杜絕人對權力貪婪和利益的交往。
例如,一位官員在某一地區長期任職,就很容易打通政商的這種不妥關係,行賄受賄使得該地區的官場環境遭受破壞,如此下去,政務腐敗並不利於國家發展。
所以,告老還鄉就再一次體現了撒手政治的必要,在其任期結束後,帝王會重新任免新的官員來接替曾經的部下,重新打破曾經官場遺留的利益輸送,建立一個更好的政治生態。
前者的告老還鄉為後者提供了一個新的機遇,有利於重建政治生態,使得後來者可以得到一個更健康的發展空間,只不過有時並不會一帆風順。
即使前輩已經退出朝堂,可是其黨羽依然存在,這就是所謂的黨派之爭,前者的繼任者接替了其留下的政治體系,繼續實行這種權力的紛爭,這讓皇帝感到頭疼。
帝王最忌諱的莫過於結黨營私,團團伙伙令多數帝王感到危機,即使黨派為首的人已經告老還鄉,但也沒辦法徹底剷除政治的腐敗,還需要重新更換系統。
告老還鄉只是政改的輔助手段,當然了,一些廉潔奉公、選賢任能的清官自然不需要帝王多麼花費心思在官員任免上,這部分人會在回鄉之前將身後事料理妥當。
落葉歸根,難掩思鄉之愁
如果不談政治,會有官員選擇告老還鄉遠離美好的京城嗎?從史料上來看,這部分人的確存在,他們對思鄉情難以割捨,或許是他們所期待的落葉歸根。
古人對於家鄉的思念是真切的,許多官員寒門出身,在故鄉的溫床里成長,對家鄉的感情格外的身後,寒門子弟考取功名無非是為光宗耀祖,無上光榮的後果就是背井離鄉。
古代制度嚴苛,即使官員路過家鄉,在沒有得到帝王的允許情況下,也是沒辦法回去,這叫豈能因私廢公,離家久了,思鄉之情難免會油然而生。
「不管何處吹蘆管,一也徵人盡望鄉」,即便是在戰場上奮勇殺敵、鐵骨錚錚的將軍,對遠處的家鄉也是無不柔情的,功名利祿已經過去,退休後的要是無非就是回歸故里。
比如諸葛亮,劉備三顧茅廬才將他請出,可是走出茅廬的諸葛亮依然惦記著自己的半畝良田,還沒有成就一番事業之前就想著要重新回到家鄉歸隱山林。
遠離是非之地
古代的官員清廉者屈指可數,在暗潮湧動的官場上,想要清廉就會受到小人的排擠,無論是于謙,還是海瑞,都看不慣那些為非作歹、不為百姓的貪官污吏。
可是想要成就一番事業,就要和這些貪官污吏同處一室,都是為了天下事,忍忍或許就過去了,不過事情遠沒有如此簡單,灰暗的浪潮時不時的會波及到他們。
清廉的官員一方面各司其職,另一方面還要對付對手所是假的壓力,時間久了,難免心生厭倦,厭倦的無非是這官場上的競爭,而老家卻沒有如此讓人心身疲憊的場景。
不為五斗米折腰的陶淵明出身書香門第,考中進士,官至郎中,可是官場上的氛圍使他心生厭倦,39歲便提出了還鄉的意願。
一個尚在不惑之年的人官場正濃,此時是晉陞的大好時機,可是陶淵明卻想要回歸田園,可見如同他一樣的歸鄉之人是厭倦了官場的是非。
結語
告老還鄉更像是封建社會的政治體系中的一個特點,無論是以怎樣的目的為前提而選擇告老還鄉,在很多情況下,都是不錯的選擇,有時或許是被逼無奈,但最起碼無性命之憂。
一個官員想要功成身退,告老還鄉無非是最佳的選擇,一生都在為仕途所奔波,葉落歸根也算是給自己的人生畫上一個圓滿的句號,回家也是許多人最為感觸的一件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