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治通鑒》 這樣讀第22
漢武帝元朔元年(公元前128年)
徐樂上書曰:「臣聞天下之患,在於土崩,不在瓦解,古今一也。」
——《資治通鑒·漢紀八》
土崩瓦解 ,這是一個我們耳熟能詳的成語,據說最早出自《鬼谷子·抵畔》:君臣相惑,土崩瓦解而相伐射。意思就是君臣相互猜忌迷惑而攻伐不休,天下就分崩離析、四分五裂了。
但對這個成語解釋最透徹的,非漢武帝時的儒生徐樂莫屬。
關注歷史的人們都知道,漢武帝劉徹是非常注重人才選拔的。他在位期間,幾乎人人都可以上書言事,只要他覺得你說的有道理,不論是否和他的觀點一致,一般都會給予重任的。
徐樂就是在公元前128年,因上書言事被漢武帝任命為郎中令的。和他同時獲任的還有主父偃和嚴安,雖然和這兩位相比,徐樂不怎麼出名,但他對土崩瓦解的解釋卻無人能出其右。
在他看來,天下的最大禍患,在於土崩而不在瓦解,這個道理古今都是一樣的。
那麼,什麼是土崩?徐樂認為秦末的亂世就是土崩。正因為如此,既沒有地位,又沒有地位,更沒有文化的陳勝,在大澤鄉振臂一呼,天下就紛紛響應,掀起來摧枯拉朽般的反秦浪潮,不出幾年就把秦王朝掃進了歷史的垃圾堆里。究其原因,就是「民困而主不恤,下怨而上不知,俗已亂而政不修。」這就是陳勝一呼百應的資本所在 也就是土崩 。所以,天下最大的禍患就在於崩。
那麼,什麼是瓦解?在徐樂看來,漢初的七國之亂就是瓦解。雖然吳、楚、齊、趙等七國都號稱萬乘之君,帶甲數十萬,而且都非常富足,可以說要土地有土地,要人口有人口,要軍隊有軍隊,要錢糧有錢糧,和泥腿子陳勝相比,那實力簡直可以逆天,但為什麼不出幾個月就失敗了。那是因為漢初幾代帝王的德政還在,安土樂俗的民眾還是絕大多數,所以這些諸侯王就沒有外援 ,根本就成不了氣候 ,這就是瓦解,雖然噼里啪啦動靜很大,但卻動搖不了根本。所以,天下的最大禍患就不在瓦解。
這兩者是關係國家安危的根本,賢明的君主一定要特別重視這個問題。千萬不能因為決策失誤而動搖根本,造成土崩之勢。徐樂之所以這樣上書,目的是勸漢武帝暫緩對匈奴的戰爭。
但年輕漢武帝顯然不會認同他的觀點,依然發動了持續數十年的漢匈戰爭,當然也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戰果,但也造成了國家經濟面臨崩潰,人民極度貧困的嚴重後果,土崩之勢的苗頭已經顯現 ,漢初休養生息的成果當然無存。
但是,在漢武帝萬年,他現任意識到了這一點,以一篇《輪台罪己詔》做了深深地反省,堅決停止了對匈戰爭,在土崩之勢形成之前,調整了治國方略,避免了重蹈親王朝覆轍的悲劇。
雖然我們不清楚漢武帝在位五十四年的心路歷程,但徐樂的這次上書,肯定對他產生過重大影響,不過在幾十年後才顯出效果來。
我想,班固、司馬遷、司馬光等史家都紛紛把徐樂的這次上書詳細記錄下來,目的也就在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