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化成(1776年—1842年6月16日),字業章,號蓮峰,漢族,福建同安縣(今屬廈門市)人,抗英名將、民族英雄。
出身行伍,歷任嘉慶間參將、道光間總兵,鴉片戰爭爆發時任任福建水師提督,後改任江南提督,在鴉片戰爭時期保衛吳淞(今屬上海市寶山區),與英國侵略軍力戰,英勇犧牲殉國。
人物生平
早期經歷
陳化成(1776-1842年),籍貫福建同安,16歲時隨伯父移居台灣 ,於淡水廳興直一帶(今台北新莊)一帶成長。後入行伍,勇敢戰鬥多年,歷任把總、千總、參將、副將、總兵等職,一路擢升至金門總兵。
道光十年(1830年)提升福建水師提督,駐守廈門。陳化成到任後,督率水師,認真巡邏,嚴行堵截。在閩浙總督鄧廷楨的支持下多次擊退來犯的英國艦隊。
捍衛領土
道光十二年(1832年),英國東印度公司派遣「阿美士德」號到廈門進行間諜活動,陳化成召見該艦胡夏米等人,並命令水師嚴加監視,驅逐出港。後來,英艦闖入閩、浙各洋,侵擾我國東南沿海,陳化成督率水師,認真巡邏,嚴行堵截。道光十三年(1833年),陳化成率領水師搜查金門、廈門一帶的鴉片走私巢穴,四面兜擒,人船俱獲,並對附近陳頭等八鄉,按戶清查,窩巢盡毀。道光十五年(1835年)英國軍艦到閩挑釁,被陳化成驅逐。道光十七年(1837年),英國軍艦進窺閩安五虎洋面,閩安副將周廷祥出面制止,英領事借口接回居漳浦的英國「難民」,換坐小船,入口投書,陳化成不予接見,並派人轉諭海面「難民」,應照例翻譯說明情況,由中國護送到廣州回國,現「難民」未供系英國人,而且,英領事稟文亦未將「難民」姓名指出,難於憑信。即令水師將小船押至大船,驅出領海,維護了外交尊嚴。
完善防務
道光二十年(1840年)6月鴉片戰爭爆發後,清政府為了加強江南的防務,特派陳化成為江南提督。同年7月調任江南提督。時第一次鴉片戰爭已經爆發,陳化成在兩江總督裕謙支持下,完善了位於長江和黃浦江江口吳淞炮台的防禦措施,誓死保衛長江水道。陳化成到任後五天,即親率兵士趕赴吳淞口視察,加緊部署吳淞防務。英國侵略者攻陷定海,竄到長江口,見吳淞戒備森嚴,不敢貿然進攻。
治軍嚴明
陳化成辦事總是身先士卒,挖壕溝他親自率領,嚴冬巡海他不時駕著小舟往來海濱風浪中。飲食亦不講究,所食粗糲。有病也不忽視巡防,認為「櫛風沐雨,軍營常事。」他出入從簡,不用儀仗和隨從。為人正直,不好私交和阿諛。有一次他過生日,一個部將制了一面金字旗作為壽禮,他很生氣,立令將金字旗撕裂。他巡閱台灣時,雖然帶了很多將士,但對各地文武官員的「饋送」,一概不接受,受到百姓們的愛戴。陳化成為官廉潔,軍紀嚴明,生活儉樸,受到吳淞一帶人民的稱讚:「官兵都吸民膏髓,陳公但飲吳淞水」。
扼守吳淞
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四月初,英國軍艦二十七艘,陸續結集在長江口外的雞骨礁附近,並闖入吳淞口內測量水道。五月初五日,英國軍艦結集漸多,炮聲震天。初八日清晨六時,分批駛入沿江,向吳淞進犯。未等對方艦船全部泊定,陳化成親自指揮西炮台最早開炮,第一發炮彈擊中英軍第二號戰艦「布朗底」號,打死一名軍官和幾名水手,另一發炮彈,把輪船「弗萊克森」號的一名測量手兩腿打斷。雙方激烈炮戰兩個半小時,陳化成部下的士氣非常旺盛,火力猛烈。
為國捐軀
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四月初六日,英國侵略者以大小船隻百餘艘,陸軍萬餘人,全力進攻吳淞要塞。六十七歲的老將陳化成一直出帳揮旗發炮,與侵略軍對擊。在兩江總督牛鑒的議和主張,誓與陣地共存亡後,陳化成帶領親兵數十人,堅定守衛孤立無援的西炮台陣地。他馳塘督戰,炮兵缺處,則親點火藥,連開數十門。還堅持指揮抬槍隊、鳥槍隊,向登岸侵略軍射擊。登陸英軍大隊擁至,陳化成身中7處受傷,最終英勇犧牲在自己的崗位上,與陣地共存亡。同時犧牲的,有提標中營守備韋印福等官兵八十餘人。